【摘要】《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教師應當把德育貫穿和滲透到教育和教學全過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音樂的藝術魅力在學生的學校教育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在現在的高校教學中,許多人選擇利用音樂教學來滲透德育教育。德國著名音樂家亨德爾曾說:“假如我的音樂只能讓人愉快,我很遺憾,我的目的是讓人高尚起來。”音樂不僅僅是組合音符那么簡單,更是一種世界性的語言,不僅僅只單純地為了娛樂,還可以塑造人的靈魂,完善修養。音樂教學是以音樂為手段,完成教育的宗旨,甚至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因此,如何把德育教育與音樂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學生在增進音樂素養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是本文主要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音樂教育;德育滲透;實踐方法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3-0103-02
【本文著錄格式】孫曉健.高校音樂教育的德育滲透及實踐路徑研究[J].北方音樂,2020,02(03):103-104,143.
音樂是一門非常有魅力的學科,可以通過優美的旋律和有意義的內容達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可行的。在高校教育中,音樂教師應充分挖掘音樂歌曲中的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和想要傳達的內容,并運用一定的手段,將這些情感傳達給學生,讓他們更好地體會和感受,幫助學生陶冶情操,啟迪他們的心靈。德育教育的發展理念也在不斷創新,并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注重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欣賞水平,還應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將德育教育與音樂教育相結合,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我國當前高校音樂教育的現狀
(一)音樂考核體系單一
在現階段,大部分高校音樂的教育仍然實行學分制,成績和學分是評判學生專業與否的最終標準,考核手段單一。這就導致學生更多注意力都放在音樂課程的最終考試學分上,在日常的音樂教學中反而不那么注意學習成果,也就不能很好地體會與理解音樂課程想要傳達的內容及意義,不利于學生對基本樂理知識的掌握,從而使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及音樂鑒賞能力變得非常困難。
(二)音樂教學方式傳統
對于高校中的音樂學專業學生來說,雖然日常以音樂教育課程為主,但無論是教師的教學方法,還是學生的學習方法,都不夠先進。我國目前的高校教育中,大力倡導研究性學習,以“培養學生具有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態度,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標,最終實現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夠自主開展以“研究課堂內容”為基本的教學形式。但是在音樂學專業的教學中,研究性教學受重視的程度遠遠不夠,大部分人更習慣的方式是“老師教學生學”,只做表面工程。這種教學方式雖然被人們所習慣,但不利于教師實現個人進步,更難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知識的能力。
(三)音樂教師水平不足
經調查發現,許多高校中的音樂教師教學水平參差不齊,甚至有部分音樂老師并不是專業音樂學校出身,而是畢業于幼師等與音樂相關的專業。許多學校在招聘時,為了提高學校的創收,追求經濟效益,選擇了一些不那么專業的音樂教師,忽略了音樂教學的教學質量。教師的專業水平不夠,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教學質量。專業的音樂教師人才越缺乏,高校的音樂教育就越落后,以此往復,會造成惡性循環。
(四)音樂教學理論與實踐不統一
目前,很多高校的音樂教育還停留在對理論的教育、學習層面,而沒有真正把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這就使高校的音樂生缺乏實際操作的能力與自主創作能力,不利于高校音樂人才的培養和高校音樂專業的長遠發展。高校音樂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應努力激發學生的求知精神,鼓勵學生進行主動學習和創作,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
(五)音樂教師缺乏教學熱情
由于當前環境對音樂教學造成的影響,導致很多音樂教師對教學失去信心和耐心。很多音樂教師都將音樂課作為“任務”一樣,甚至有的音樂教師和大多數人一樣,缺乏教學熱情和積極性,這種情緒會影響學生,造成惡性循環。
(六)音樂教師的教學存在滯后性
在高校的音樂教育理念中,注重學生的體驗感,音樂課堂上提倡“互動”和“合作”,旨在使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收獲快樂,提高自身素養。但是,面對這種新的教育理念,很多教師并不知道該如何執行,不明白該如何展開課堂上的互動與互助,許多教師仍停留在傳統的音樂教學方法上,教師重復教,學生重復唱,無形中損耗學生對于音樂課程的興趣,這種教學方式存在滯后性。再加上某些學生面對新課程時,掌握不了好的學習方法,教師又不能積極正確地加以引導,會使學生對音樂課程越來越迷茫。
從以上分析來看,當前我國高校的音樂教育發展之路任重道遠。
二、我國當前學生德育教育的現狀
德育教育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校園教育中,不光要注重學生的文化教育,更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隨著社會主義的發展與人們教育理念的提高,教育過程中越來越注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質的發展,以及學生個性的培養。德育教育在學生的身心發展中至關重要,但現階段,我國高校的德育教育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一)德育教育理念不完善
學生的德育教育水平關系到祖國未來的發展,但直到現在,還有許多人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德育教育理念還存在許多不足。許多教學機構或學校認為德育教育只是學校整體教育體系中很小的一部分,不需要單獨留出課程進行學習,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應不斷完善德育教育理念,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二)德育教育專業人才缺失
專業的德育教育工作者是學校德育教育能夠順利進行的保障,但目前我國許多高校都沒有專門的德育教育人才。大多數學校在這方面的師資力量方面比較欠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非常多,比如教育部門沒有引起對德育教育重要性的認識,還有一方面原因,就是當前我國專門針對德育教育的學科和專業較少,導致報考人才較少,后續的儲備人員不足,直接影響了學校教育工作的進行。
(三)缺乏有效的考核機制
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首先需要保證教師的德育教育能力及方法,還需要教師時刻掌握學生在課堂上所表現出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等,并根據學生表現對學生的德育思想進行分析。這就要求教師掌握扎實的相關德育教育理論基礎,并具備因材施教的能力。因此,學校應針對教師和學生建立一系列的、完整的考核體系,定期進行德育教育的考核,通過面試、筆試等手段,確保學生的德育水平。這樣不僅可以使教師明確德育教學的目的性,還可以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一舉兩得,有效促進高校德育水平的提高。
三、音樂教育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探究
(一)利用音樂教材培養學生的德育精神
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應謹記德育教育,以學習教材為主,努力挖掘音樂教材中關于德育教育的歌曲,并努力了解這首歌曲想要傳達的意義。教師應認真引導學生,做到每節課都有德育教育的側重點,通過音樂教育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及素養。
例如《獻給我們的老師》這首歌曲,表現了學生對教師的感激之情,音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排練這首歌曲,并在教師節當天作為禮物獻唱給學生的任課教師,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尊師重教的情感,還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再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著名電影《上甘嶺》的插曲《我的祖國》,具有典型的中國北方民歌的風格,分為獨唱與合唱兩部分。教師在引導學生鑒賞這首歌曲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合唱表演,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這首歌曲的理解,還可以深切感受到歌曲原作者想要抒發的愛國情感,幫助學生在思想上再一次接受愛國教育。
(二)利用音樂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感
在高校的音樂教育中,有許多具有濃烈愛國主義情感的歌曲,這些歌曲的時代信息濃厚,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音樂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歌曲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和教育,在教授傳唱技巧的同時,引導學生了解歌曲創作的時代背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教室的多媒體設備播放《風云兒女》等具有同一時代背景的電影,加深學生對歌曲中所塑造的人民形象的理解。經過這一系列的操作,不僅能使學生深刻銘記歷史,還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愛國精神,促進了學生的德育教育。
(三)利用有趣的教學環節引起學生興趣
在學校的音樂教育中,教師起到絕對的主導作用,因此,教師要負責把握課堂的節奏,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有趣的教學環節,采取多變的教學方法,利用音樂中的節奏、節拍、旋律、聲音等要素,幫助學生快速進入教師設計的情景當中,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國慶節進行《和平年代》這首歌的排演,作為祖國母親的慶生禮物。教師應向學生講述此歌曲創作的歷史背景,這有利于學生理解作者創作時的感情思想。為了加深學生對這首歌曲的理解,教師還可以編寫一場以當時的時代特色為背景的音樂劇,組織班級內的學生進行音樂劇的排練及參演,并將《和平年代》這首歌加入到音樂劇當中。這么一來,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課堂興趣,增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還有助于培養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四)利用音樂活動提高校園的音樂文化氛圍
學生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內,因此,校園風氣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學校領導要充分了解校園氛圍對學生的重要性,并積極主動地為學生創建有意義的音樂活動,使學生能夠參與其中。比如學校可以定期舉辦音樂晚會、音樂比賽等活動,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音樂教師也要及及配合學校的一系列活動,努力提高校園內的音樂教育風氣,促進學生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提高。
(五)利用教師的自身品質提高學生德育素養
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如果想利用音樂教育將學生培養成具有高尚情操和遠大理想的人,那么,音樂教師就必須有道德、有理想、懂得真善美。除了人品過硬之外,音樂教師還應具備扎實的教學功底和專業知識。教師的言行會對學生產生耳濡目染的影響,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身先士卒地為學生做出表率作用,對自己嚴格要求,用自己自身的形象去影響、感染學生,真正做到以德育人、以愛育人。在音樂教學中,德育因素無處不在,教師要善于發現,才能有效地進行德育教育滲透,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自尊心及自豪感。
四、結語
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們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美好品質,但是,音樂的魅力不僅僅在于此。著名音樂家貝多芬曾說“音樂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來”,因此,在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要深刻挖掘歌曲中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努力做好情感的傳播者,提高學生的審美性及對音樂的興趣。
綜上所述,音樂教育一方面要立足于現實,以我國的具體國情及實際情況為出發點,不斷探索音樂教育的新思路;另一方面要及時更新教育理念,緊跟時代的步伐。音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音樂教育與德育教育時,要采取正確、科學的教學方法,規范自己的教學態度及教學行為,并及時關注學生的表現。如果發現有學生的表現偏差較大,教師應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拉回正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也要積極配合教師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共同努力。社會及部分家長也應改變“音樂無用”的思想,努力支持學校的音樂教育工作,音樂教師要和學校相配合,不斷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充分認識到音樂教育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利用音樂特有的講述方式,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社會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顧志成.音樂教育雙功能的互融互動研究[J].藝術評鑒,2017,24(13):99-100.
[2]恩榮澤.關于高校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思考[J].紅河學院學報,2012(5):105-107.
[3]徐爽爽.“微時代”音樂資訊的發展對高校鋼琴教育的影響[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6,31(7):14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