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的中學音樂校本課程的教學當中,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音樂形式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文將介紹本土文化的概念,分析立足本土文化開發中學音樂校本課程的意義,探討應當采取何種措施,實現在中學音樂校本課程中有效的傳承本土文化。
【關鍵詞】本土文化;中學音樂;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24.3?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3-0162-01
【本文著錄格式】辛伯軒.立足本土文化開發中學音樂校本課程的實踐探索[J].北方音樂,2020,02(03):162,167.
當前,隨著國際化的趨勢與娛樂業的發展,初中生容易追求當前缺乏內涵的娛樂音樂而忽略了對本土文化的學習與發展。通過對本土文化的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到當地本土文化特色,還能夠實現對本土特色文化的傳承,使優秀的本土音樂文化得到復蘇。
一、本土文化的概念
本土文化并不等于傳統文化,與傳統文化相比,本土文化的形成主要由地方民族在歷史中不斷發展所形成的一種帶有地域性與民族特點文化。傳統文化所代表的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我國各個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與以傳統文化相比,本土文化會隨著當前生活的不斷變化而發展。在一部分理論中認為,本土文化具有地域性、唯一性與排他性。另一部理論則認為本土文化不僅不是絕對本土還帶有一定外延性。這兩種理論既互相對立又相互統一,很多藝術不僅帶有明顯的地方特色,也隨著當今時代的發展逐漸的走向世界,而這便是對本土文化開放性的體現。
二、立足本土文化開發中學音樂校本課程的意義
校本課程是根據本校學生的具體需要,在滿足國家以及地方的課程要求前提下,利用學校所在地區的文化資源來開展的相關課程,具有多樣性的課程,通過對地區文化的發揚與利用,彌補了當前國家與地方在對課程進行設置時所存在的不足之處,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
在校本課程中通過本土的文化來開展校本課程,能夠對代代相傳的本土文化進行傳承。本土文化,不僅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還有著濃郁的本土烙印,本土文化作在歷史沉淀中所形成,隨著社會發展不斷的變化與進步。但當前的初中學生越來越追求時尚,本土文化無法得到年輕一代的關注,從而逐漸走向消亡。作新時代的建設者,中學生必須能夠肩負起傳承與發揚本土文化的偉大任務,學校也應當盡最大的努力來培養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興趣,建立起完善的學習體系與氛圍,實現對本土文化的傳承。
三、立足本土文化開發中學音樂校本課程的措施
(一)挖掘本土文化資源
在通過本土文化來開發當前中學音樂校本課程的過程中,需要教師能夠到實地進行采風,并積極地前往縣、市文化館、局和博物館、圖書館借閱相關資料來查詢地方史志文獻,以此來對當前地域本土文化進行分離整理,比如按歌謠劃分為山歌,詩歌、小調、禮俗歌、雜歌等;按舞蹈劃分為舞蹈系列,包括節慶舞、農事舞、生活舞、祭祀舞。要注意當地各種器樂在各類本土文化活動中的作用,收集當地與其他地域不同的特色曲藝,比如在京劇當中,因為各地習俗的不同,而在不同的曲目中產生的不同表演方式。
當前我國在基礎教育課程安排方面實行的是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的管理模式。為此,各地方學習的音樂老師需要根據當地民間的本土文化資源來進行校本教材的編寫。在編寫的過程中,首先要對當前所收集到的民間本土音樂進行篩選與整理,因為本土文化的特殊性,一些傳統的小曲小調難免帶有一些低級庸俗、迷信消極的內容,當通過教師的改編與整理,去除糟粕,這些小曲小調中蘊含的正面精神便會體現出來,比如北京地區的傳統小曲《探清水河》在經過改編后,變成為了膾炙人口,反應舊時代男女反對封建家庭制度的優秀歌曲。
(二)開展本土文化活動
本土文化活動的開展是確保民間習俗,能夠實現對文化習俗進行有效傳承,我國大部分本土文化都是隨著本土習俗活動的開展而出現的。比如云浮地區的連灘山歌,麒麟舞、春牛舞、哭嫁歌、哭喪歌,器樂八音、葬樂等,都是伴隨著民俗活動的開展而進行演唱、演奏與表演的。因此,學校以及教師需要具有選擇性地參與適合與學生學習本土文化民俗的節日活動,使學生在參與民族活動的同時,感受并深入到民俗當中,做到從民俗中來到民俗中去,學習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到當地的民俗歌舞比賽中,通過觀摩的形式,讓學生對當地本土文化中的民間音樂有一個完善、直觀的感受。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關于地方戲曲《河北梆子》的課程,教師可以向學生們介紹河北梆子的由來與傳承,展示河北梆子演唱過程中,所需要使用到的服裝與道具,為學生們播放河北梆子的唱段,如此一來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河北梆子的印象,也使學生的情緒得到了調整,隨后教師在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介紹一些關于河北梆子的名家、表演、演唱、伴奏、樂曲等一些系列知識,讓學生們對本土戲曲成體系的了解。整合資源創編教材是開發校本課程的重要環節,它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學校領導和教師們的心血所在。作為一本教材,應當注重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與完善性,由淺入深,層層展開[1]。
(三)加強本土文化的傳承
隨著當前娛樂業的發展與全球一體化所帶來的新文化沖擊,部分地區的傳統文化實現了走出去,而還有一部分的文化則逐漸的消失,瀕臨滅亡。而將這些傳承體現在學校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能夠強化教學效果,還能夠使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的保留與發展。通過“活態傳承”的方式,不僅能夠將當前民間藝術中的各類本土文化中在校園里展現,還能夠通過學習-練習-推廣的手法,強化教學的效果。本土文化中還涉及許多傳統的民俗與神話傳說,比如在京劇表演中,扮演“關羽”這一源自于三國歷史的角色時,有著不可以睜眼的習俗,這習俗的形成,正是源于神話傳說,這種民間神話傳承,正是在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沉淀,而這些沉淀,就是對本土文化的最佳傳承。
教育部門也要不斷加大對本土文化音樂課程的教育投入力度,對本土文化課程的展開進行扶持,強化自身與地方高校之間的交流協作,培養出具備專業素質的教師,加大招聘力度,吸收掌握本土民間藝術的音樂教師,改變缺乏專職音樂教師的狀況,定期舉辦相應的培訓課程,強化教師的綜合素質,并建立完善的師資培訓系統。在本土音樂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教師除了需要具備課堂教學能力,充足的音樂知識外,還應當能夠了解并熟悉本土音樂,可以在課堂中進行簡單表演。學校應當與教育文化部門通力合作,安排音樂教師與本土音樂傳承者進行深入交流,提高教師對本土音樂教育意義的認知,增進對本土音樂的了解,充實教師的本土音樂知識和技能,提升開展本土音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能力,使教師能夠做到會說本地區的母語,會唱本地的民歌,會演本地的舞蹈[2]。
四、結論
綜上所述,想要加強并落實立足于本土音樂的教育課程。就需要了解本土文化的概念,認清立足本土文化開發中學音樂校本課程的重要性,采取挖掘本土文化資源、開展本土文化活動、加強本土文化的傳承等措施,強化本土文化音樂課程的執行力度,實現本土文化的傳承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永青.立足本土音樂? 探索教學改革——以云浮本土基礎音樂教育研究為例[J].藝術研究,2018(2):150-151.
[2]龍淼淼.立足本土文化開發中學音樂校本課程的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6,13(26):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