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昭杰

【摘要】 目的 分析中青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血脂異常情況, 以期為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綜合診治及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提供參考。方法 510例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 根據血壓水平不同分為高血壓組(186例)和血壓正常組(324例)。檢測兩組患者血脂代謝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血脂異常發生情況、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non-HDL-C)及動脈硬化指數(AI)水平。結果 510例患者血脂異常發生率為72.55%(370/510)。高血壓組患者血脂異常發生率為82.26%(153/186), 高于血壓正常組患者的66.98%(217/32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血壓組的TC、TG、LDL-C水平分別為(5.99±1.75)、(3.25±3.12)、(3.06±0.93)mmol/L, 均明顯高于血壓正常組的(5.47±1.54)、(2.60±2.65)、(2.88±0.94)mmol/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HDL-C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高血壓組non-HDL-C、AI水平分別為(4.67±1.62)mmol/L、(3.77±1.48), 均明顯高于血壓正常組的(4.12±1.37)mmol/L、(3.29±1.3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中青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患者需綜合管理, 在調控血糖的基礎上管理好患者的血壓、血脂, 能夠更好的降低患者罹患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風險, 減少糖尿病并發癥的產生, 延緩病情的進展。
【關鍵詞】 中青年;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動脈硬化指數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8.014
近年來,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糖尿病的發病率顯著增高, 據2013年我國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顯示, 18歲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為10.4%[1], 糖尿病所致的慢性并發癥及心腦血管事件, 給患者和社會帶來沉著的負擔, 糖尿病防治形勢嚴峻。2型糖尿病容易合并高血壓、血脂異常等代謝性疾病, 是導致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 而且, 糖尿病發病呈年輕化趨勢, 目前國內有關2型糖尿病并高血壓患者的血脂異常研究較少, 而且研究對象多以老年患者為主, 因此, 本文主要通過研究中青年2型糖尿病并高血壓患者血脂異常情況, 分析高血壓與血壓正常患者血脂水平的差異, 以期為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綜合診治及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2019年6月于本院內分泌科住院的510例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年齡19~55歲。根據血壓水平不同將患者分為高血壓組(186例)和血壓正常組(324例)。高血壓組男91例, 女95例;血壓正常組男160例, 女16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參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2]。排除標準:嚴重的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嚴重感染、酮癥酸中毒、高滲狀態、繼發性高血壓、入院前已長期服用調脂藥的患者。
1. 2 方法 抽取兩組患者5 ml空腹靜脈血, 采用貝克曼庫爾特AU 5800生化分析儀對患者血脂指標(TC、TG、LDL-C、HDL-C)進行檢測, 計算non-HDL-C水平=TC-HDL-C;AI水平=TC-HDL-C/HDL-C。血脂異常的診斷標準參考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3]。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血脂異常發生情況、TC、TG、LDL-C、HDL-C、non-HDL-C及AI水平。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血脂異常發生情況比較 510例患者血脂異常發生率為72.55%(370/510)。高血壓組患者血脂異常發生率為82.26%(153/186), 高于血壓正常組患者的66.98%(217/32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血脂水平比較 高血壓組的TC、TG、LDL-C水平分別為(5.99±1.75)、(3.25±3.12)、(3.06±0.93)mmol/L, 均明顯高于血壓正常組的(5.47±1.54)、(2.60±2.65)、(2.88±0.94)mmol/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HDL-C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3 兩組 non-HDL-C、AI水平比較 高血壓組 non-HDL-C、AI水平分別為(4.67±1.62)mmol/L、(3.77±1.48), 均明顯高于血壓正常組的(4.12±1.37)mmol/L、(3.29±1.3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是微血管及大血管并發癥的發生, 相關研究顯示, 心血管疾病(CVD)是我國糖尿病患者首要的死亡原因[4]。更好的控制糖尿病患者罹患CVD的風險是糖尿病治療的重要內容之一。高血壓是糖尿病常見并發癥或合并癥之一, 其發生率30%~80%, 與糖尿病類型、年齡、是否肥胖、人種等相關, 我國門診就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約30%伴有高血壓[5]。糖尿病合并高血壓可使患者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顯著增加, 而降壓治療與其全因死亡率及心腦血管疾病等其他臨床的轉歸的改善顯著相關[6]。收縮壓每下降10 mm Hg(1 mm Hg=0.133 kPa), 糖尿病相關的并發癥風險下降12%, 死亡風險下降15%。本研究結果顯示, 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壓發病率為36.47%, 對中青年患者, 降糖的同時需關注血壓情況, 對罹患CVD風險高的患者需采取積極降壓治療。
血脂代謝異常是引起糖尿病血管病變的重要危險因素, 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研究發現, 糖尿病合并血脂異常顯著增加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 而循證醫學研究證實, 降低TC和LDL-C水平能夠顯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發生大血管病變和死亡危險。2型糖尿病的血脂譜特點是LDL-C水平升高或正常, HDL-C水平降低, TG水平升高, 而即使LDL-C水平正常, 也常有小而密的血漿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顆粒增加, 而后者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更強。本研究結果顯示, 510例患者血脂異常發生率為72.55%(370/510)。高血壓組患者血脂異常發生率為82.26%(153/186), 高于血壓正常組患者的66.98%(217/32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血壓組的TC、TG、LDL-C水平分別為(5.99±1.75)、(3.25±3.12)、(3.06±0.93)mmol/L, 均明顯高于血壓正常組的(5.47±1.54)、(2.60±2.65)、(2.88±0.94)mmol/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高血壓組更容易發生血脂代謝異常。
non-HDL-C包含LDL-C、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VLDL-C)及少量的中等密度脂蛋白膽固醇(IDL-C), 能體現所有致動脈粥樣硬化脂蛋白顆粒的膽固醇水平, 更全面的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代謝的情況, 其作用機制為LDL-C、VLDL-C引起機體的炎癥及氧化應激反應, 加重血管內皮損壞, 增加脂質在血管壁的沉積, 從而加速動脈硬化的進展[7]。近年來多項研究[8-10]顯示non-HDL-C對CVD的預測價值高于LDL-C, 而AI可作為反映動脈硬化的指標, 相關研究提示AI可能是冠心病強而獨立的危險因素[11], non-HDL-C、AI越高, 冠心病的嚴重程度越重[12]。本研究結果顯示, 高血壓組 non-HDL-C、AI水平均高于血壓正常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non-HDL-C、AI可作為這些患者心血管評估及治療效果更為有效的監測指標。
綜上所述, 對中青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患者需綜合管理, 在調控血糖的基礎上管理好患者的血壓、血脂, 能夠更好的降低患者罹患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風險, 減少糖尿病并發癥的產生, 延緩病情的進展。
參考文獻
[1] Wang L, Gao P, Zhang M, et al. Prevalence and Ethnic Pattern of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in China in 2013. JAMA, 2017, 317(24):2515-2523.
[2]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 心腦血管病防治, 2019, 19(1):1-44.
[3]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修訂聯合委員會.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 中國循環雜志, 2016, 220(10):937-950.
[4] An Y, Zhang P, Wang J, et al. Cardiovascular and All-Cause Mortality Over a 23-Year Period Among Chinese With Newly Diagnosed Diabetes in the Da Qing IGT and Diabetes Study. Diabetes Care, 2015, 38(7):1365-1371.
[5] Ji L, Hu D, Pan C, et al. Primacy of the 3B Approach to Control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Am J Med, 2013, 126(10):e11-e22.
[6] De Boer IH, Bangalore S, Benetos A, et al.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A Position Statement by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17, 40(9):1273-1284.
[7] 白燕輝, 張春來, 馮玉斌, 等. 冠心病二級預防中降脂藥物服用及血脂水平控制危險因素調查研究. 中國全科醫學, 2018, 21(8):970-974.
[8] Boekholdt SM, Arsenault BJ, Mora S, et al. Association of LDL Cholesterol, Non-HDL Cholesterol, and Apolipoprotein B Levels With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mong Patients Treated With Statins.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2, 307(12):1302-1309.
[9] Anderson TJ, Gregoire J, Hegele RA, et al. 2012 Update of the 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yslipidemia for the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Adult. Can J Cardiol, 2013, 29(2):151-167.
[10] Zalawadiya SK, Veeranna V, Panaich S, et al. 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d Coronary Artery Calcium Progression in a Multiethnic LS Population. Am J Cardiol, 2014, 113(3):471-474.
[11] Cai G, Shi G, Xue S, et al. The 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 Is a Strong and Independent Predictor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the Chinese Han Population. Medicine, 2017, 96(37):e8058.
[12] 王秋穎, 向良浩, 張偉民, 等. non-HDL-C和AI對冠心病患者病情的評估價值. 海南醫學雜志, 2015, 26(13):1909-1912.
[收稿日期:2019-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