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摘要】 目的 研究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療效。方法 94例子宮肌瘤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7例。對照組采取傳統手術方式進行治療, 觀察組采取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操作時間、術中流血量、術后臥床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操作時間為(86.49±12.63)min、術中流血量為(72.36±13.64)ml;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操作時間為(62.76±7.51)min、術中流血量為(41.93±8.96)ml。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操作時間短于對照組, 術中流血量少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1.071、12.783, P=0.000、0.000<0.05)。對照組患者的術后臥床時間為(4.08±0.96)d、住院時間為(7.93±2.17)d;觀察組患者的術后臥床時間為(2.11±0.52)d、住院時間為(4.54±1.09)d。觀察組患者的術后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2.370、9.570, P=0.000、0.000<0.05)。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6.38%低于對照組的21.28%,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74, P=0.036<0.05)。結論 在子宮肌瘤治療時, 采取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 可以減少術中出血量, 并且縮短手術時間, 術后恢復也較快, 且術后并發癥較少, 能夠保障患者的穩定恢復, 臨床療效較為理想。
【關鍵詞】 子宮肌瘤;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8.023
子宮肌瘤發生于女性生殖器官內, 多是良性腫瘤, 一般不會有致命危險, 但是其臨床表征會對日常生活造成較多干擾, 還會增加不孕和流產的發生率。疾病的病因目前仍在探討, 大多數認為與肌層細胞突變、性激素水平異常有關, 在臨床實踐中發現, 性激素水平過高, 會促進肌瘤的生長, 因此臨床上會使用調節雌激素水平的藥物對子宮肌瘤進行治療。另外, 長期性生活不協調會增加患病幾率[1]。臨床上多是采取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 傳統的開腹手術效果良好, 但是損傷較為明顯, 術后恢復周期也相對較長, 對于患者而言, 并非理想的治療方式, 需進一步優化手術方案[2]。本次研究旨在分析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療效,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在本院治療的94例子宮肌瘤患者進行研究, 所有患者均確診為子宮肌瘤, 無子宮肌瘤剔除術禁忌證, 愿意參加本次研究, 符合研究標準。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7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4~58歲, 平均年齡(41.92±10.62)歲;觀察組患者年齡25~59歲, 平均年齡(42.71±10.2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于經期結束4 d后執行手術治療, 術前行超聲檢查, 明確子宮肌瘤具體情況, 為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
對照組采取傳統手術方式進行治療, 患者取仰臥位, 采取硬膜外麻醉方式進行麻醉, 麻醉起效后, 于下腹部做手術切口, 長度6~8 cm。隨后逐層分離肌肉、組織, 充分暴露子宮。可以考慮在子宮峽部置膠管止血帶, 阻斷血供, 適當注射宮縮劑減少術中出血。隨后執行肌瘤剔除操作, 若肌瘤位于宮角, 切口需遠離宮角部位, 清除各部位肌瘤后, 清理盆腔, 并逐層關腹, 縫合手術切口。
觀察組采取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術前需排空膀胱, 采取全身麻醉方式進行麻醉, 于臍部下方做手術切口, 長度1 cm左右, 隨后構建氣腹, 壓力14 mm Hg(1 mm Hg=0.133 kPa)左右, 置入腹腔鏡, 檢查腹腔內部環境, 尋找到肌瘤部位, 進行剝離操作, 剝離過程中若是出現流血情況, 需采取電凝止血, 若是電凝無法止血, 則采取縫合止血的方式, 操作完成之后退鏡, 縫合切口。術后需注意護理工作, 預防感染。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情況、術后恢復情況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記錄手術操作時間、術中流血量用于評價手術情況, 記錄術后臥床時間、住院時間用于評價術后恢復情況, 同時記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主要包括感染、尿頻、盆腔粘連。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手術情況 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操作時間為(86.49±12.63)min、術中流血量為(72.36±13.64)ml;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操作時間為(62.76±7.51)min、術中流血量為(41.93±8.96)ml。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操作時間短于對照組, 術中流血量少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1.071、12.783, P=0.000、0.000<0.05)。
2. 2 術后恢復情況 對照組患者的術后臥床時間為(4.08±0.96)d、住院時間為(7.93±2.17)d;觀察組患者的術后臥床時間為(2.11±0.52)d、住院時間為(4.54±1.09)d。觀察組患者的術后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2.370、9.570, P=0.000、0.000<0.05)。
2. 3 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對照組患者術后出現感染3例, 尿頻6例, 盆腔粘連1例,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1.28%;觀察組患者術后出現感染1例, 尿頻2例, 盆腔粘連0例,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38%。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74, P=0.036<0.05)。
3 討論
子宮肌瘤初期多無明顯癥狀, 多數患者是在做盆腔檢查、超聲檢查時發現存在異常。較為常見的臨床表征為子宮出血、壓迫感、白帶增多等, 子宮出血多見周期性出血, 以月經量增加為主要表現, 不是所有的子宮肌瘤都會導致出血, 若是子宮肌瘤位于漿膜下, 一般不會有出血情況, 若是位于黏膜下, 即使極小體積的肌瘤, 都會引起較為明顯的出血情況, 長期流血可導致貧血。壓迫感主要是因肌瘤生長引起, 一旦肌瘤體積過大, 就會影響周圍器官組織, 可導致排尿頻率增加, 排便時也有明顯不適感。由于子宮肌瘤不斷增大, 會影響孕囊的正常著床, 還會壓迫腔管, 引起宮腔變形, 即使孕囊順利著床, 也不能正常生長發育。關于疼痛這一表征, 不是十分多見, 部分患者可能因下腹墜脹出現疼痛感, 腰背部會有酸痛感。白帶增多主要是由于子宮內膜腺體增加, 若是子宮內發生潰瘍, 可能會出現血性、膿性白帶。子宮肌瘤不會威脅生命, 但是會對基本生活造成干擾, 加之疾病長期發展可導致不孕、流產, 因此需盡快治療[3]。疾病治療需根據病情采取方案, 若是病情不甚嚴重, 沒有惡變趨勢, 一般是建議觀察一段時間, 部分感到不適的患者, 可以采取藥物治療措施, 米非司酮是常用藥物。但是藥物干預無法長期維持效果, 停藥一段時間后肌瘤會再次長大。因此, 對于一些表征較為明顯的患者, 多是建議采取手術方案。
子宮肌瘤剔除術是治療子宮肌瘤的有效措施, 一般而言, 肌瘤直徑>2 cm就建議盡快執行手術, 避免肌瘤進一步長大, 引起蒂扭轉, 既往多是采取開腹手術方式進行手術治療。開腹手術對于符合手術治療標準的子宮肌瘤患者都能發揮理想的效果, 但是手術過程中需要注意一些細節問題。在手術操作階段, 若是出現分離層次不清的情況, 腫瘤未能沿包膜分離, 有可能會導致出血, 若是分離階段肌瘤與肌層連接緊密, 強行采取鈍性分離也會導致出血。另外, 手術過程中若是肌瘤較大, 已經引起器官變形, 有可能造成器官損傷, 這些都是開腹手術時需要關注的細節問題[4]。雖說手術效果較好, 可以充分清除肌瘤, 但是后續恢復可能會消耗大量時間。開腹手術過程中會做一個長達6~8 cm的手術切口, 造成的損傷較為嚴重, 術后恢復時間會相應延長, 發生術后并發癥的幾率也會相應增加。同時, 開腹手術后, 腹部會留下明顯的瘢痕, 嚴重降低腹部美觀感, 對于女性患者而言, 腹部出現瘢痕會干擾其心理狀態。
在技術的支持下, 目前臨床上很多手術都可以在腹腔鏡下進行操作, 子宮肌瘤剔除術也可以于腹腔鏡下操作。腹腔鏡最大的優勢就是微創, 只需要在腹部做1 cm左右的切口即可進行后續操作, 隨后可以在腹腔鏡的指導下, 進行子宮肌瘤剔除工作。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優勢是很明顯的, 具體分析如下:①創傷較小, 手術操作時只會在腹部留下極為細小的傷口, 并不會對整體美觀造成影響;②術后恢復較快, 得益于小切口的優勢, 不會對腹部組織、器官造成破壞, 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恢復;③術后并發癥較少, 由于損傷較小, 也不會干擾內部器官, 術后發生感染、盆腔粘連的幾率偏低;④患者負擔較小, 由于術后恢復較快, 不會長時間使用抗生素避免感染, 因此治療階段不會給患者造成太多負擔[5]。可以明顯發現, 在減少損傷、促進恢復方面, 腹腔鏡下手術是優于開腹手術的, 但是腹腔鏡下手術并非完全沒有缺點。就治療效果而言, 腹腔鏡下手術可能無法完全清除肌瘤, 若是肌瘤偏小, 極有可能發生殘留。同時, 在治療過程中, 需要關注開腹手術中的一些細節, 避免出現大出血情況。另外, 還需關注治療時間點, 對于一些直徑較大的肌瘤, 建議盡早采取手術措施, 若是肌瘤持續增大, 引起蒂扭轉, 此時執行使用開腹手術方案進行治療。手術之后, 應該加強護理工作, 確保患者的穩定恢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操作時間為(86.49±12.63)min、術中流血量為(72.36±13.64)ml;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操作時間為(62.76±7.51)min、術中流血量為(41.93±8.96)ml。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操作時間短于對照組, 術中流血量少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1.071、12.783, P=0.000、0.000<0.05)。對照組患者的術后臥床時間為(4.08±0.96)d、住院時間為(7.93±2.17)d;觀察組患者的術后臥床時間為(2.11±0.52)d、住院時間為(4.54±1.09)d。觀察組患者的術后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2.370、9.570, P=0.000、0.000<0.05)。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6.38%低于對照組的21.28%,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74, P=0.036<0.05)。
綜上所述, 在子宮肌瘤治療時, 采取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 可以減少術中出血量, 并且縮短手術時間, 術后恢復也較快, 且術后并發癥較少, 能夠保障患者的穩定恢復, 臨床療效較為理想。
參考文獻
[1] 吳龍劍.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比較. 當代醫學, 2019, 25(34):37-39.
[2] 張娜.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手術的臨床療效對比. 中國醫藥指南, 2019, 17(29):46-47.
[3] 廖潔慈.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療效. 中國醫藥科學, 2019, 9(22):112-114.
[4] 肖琳, 崔軍麗.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對比. 中外醫學研究, 2019, 17(30):23-24.
[5] 李囡.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比較. 中國醫療器械信息, 2019, 25(22):96-97, 174.
[收稿日期:202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