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良 張繼祥

【摘要】 目的 研究視網膜分支動脈阻塞(BRAO)患眼的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血管成像(OCTA)中黃斑區視網膜毛細血管密度及拱環完整度的變化。方法 36例確診為BRAO患者, 均行最佳矯正視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及OCTA檢查。觀察患者OCTA測量結果;比較患眼淺層、深層視網膜黃斑區拱環存留度;比較患眼與對側健康眼淺層、深層視網膜黃斑區毛細血管密度;比較就診與6個月隨訪LogMAR BCVA;觀察預后視力;比較患眼淺層及深層視網膜黃斑區毛細血管密度下降程度及黃斑區拱環缺損度。結果 36例(36只患眼)患者均診斷為視網膜顳側分支動脈阻塞, 26例(72.2%)為顳上分支阻塞, 10例(27.8%)為顳下分支阻塞。12例(33.3%)患者眼底檢查發現動脈栓子。6個月隨訪LogMAR BCVA 低于就診LogMAR BCVA,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19例(52.8%)患者視力提高, 11例(30.6%)未見明顯變化, 6例(16.7%)視力下降?;佳蹨\層視網膜黃斑區拱環存留度(199.97±12.36)°高于深層視網膜黃斑區拱環的(119.08±10.1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眼淺層、深層視網膜黃斑區毛細血管密度分別為(47.18±3.65)%、(51.76±5.32)%, 均低于對側健康眼的(53.06±4.21)%、(59.25±4.2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眼深層視網膜黃斑區毛細血管密度下降程度(7.49±2.45)%、黃斑區拱環缺損度(240.92±23.22)°均高于淺層視網膜的(5.88±2.25)%、(160.03±12.05)°,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BRAO是眼科急診疾病, 正確診斷和及時治療對疾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OCTA為無創性檢查, 在疾病初期不僅可以準確顯示視網膜動脈受阻部位及范圍以明確診斷, 對黃斑視網膜拱環破壞情況及視網膜毛細血管受損程度的客觀、定量測量, 亦能夠評估視力預后。
【關鍵詞】 視網膜分支動脈阻塞;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血管成像;黃斑區拱環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8.036
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血管成像(OCT-Angiography, OCTA)是近年應用在眼科的無創性檢查技術, 通過相干斷層掃描原理, 可以清晰顯影各層視網膜和脈絡膜毛細血管形態, 并且可以量化血管密度, 與傳統眼底熒光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unangiography, FFA)比較, 在黃斑區拱環區微血管結構的顯影獨具優勢, 目前在視網膜新生血管性黃斑變性、視網膜血管性疾病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脈絡膜新生血管、青光眼等疾病中表現出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1-3]。視網膜分支動脈阻塞(branchretinalarteryocclusion, BRAO)為眼科急診疾病, 血管受阻后, 黃斑區毛細血管及黃斑區拱環受到不同程度影響。本文應用OCTA檢測36例BRAO患者, 對其雙眼黃斑區毛細血管密度及黃斑區拱環完整程度及與預后視力進行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于撫順市眼病醫院門診就診的36例確診為BRAO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26例, 女10例;年齡42~75歲, 平均年齡(62.1±6.8)歲;發病時間1 h~12 d, 平均發病時間(2.2±3.3)d。BRAO診斷標準:患者眼部癥狀為突然發生無痛性視力下降或視野缺損;眼底檢查可見受阻的分支視網膜動脈變細或有節段性血注緩慢移動, 受阻視網膜動脈管轄的區域視網膜灰白色水腫, 部分患者可見動脈內栓子。排除標準:①伴有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高血壓性視網膜病變等其他眼底疾病患者;②既往接受過內眼手術患者;③OCTA眼底圖像不清, 不能判讀患者。
1. 2 方法 眼科檢查項目包括:BCVA、眼底彩色照相及OCTA檢查。BCVA檢查采用國際標準視力表進行;眼底彩色照相:應用免散瞳佳能CR-2眼底照相機;OCTA檢查采用OptoVue公司RTVue XRAVANTI儀選擇視網膜血管成像掃描模式, 做以黃斑為中心掃描3 mm×3 mm區域范圍, 每副圖像通過水平和垂直2次掃描去除眼球運動偽跡[4, 5]。黃斑區視網膜毛細血管密度測量采用設備自帶軟件測量。Angio VueTM預設的血管成像分成層區間:視網膜淺層毛細血管層為內界膜下3 μm到內叢狀層下15 μm, 視網膜深層毛細血管層為內叢狀層下15~70 μm, 并依據視網膜淺、深層視網膜血管信號特點手動矯正。視網膜淺層毛細血管信號具有向心性, 朝向黃斑中心, 形態均勻, 走形規則, 沒有突兀的走形或者迂曲;視網膜深層毛細血管信號較淺層細密, 呈針織網狀結構, 中心無血管信號區較淺層大。黃斑區淺層及深層視網膜毛細血管密度統計使用黃斑中心凹中心直徑為3 mm區域并測量其血流密度。黃斑區拱環存留度測量應用ImageJ軟件進行, 完整程度范圍為360。OCTA檢查均由同一醫師拍攝, 兩名醫師獨立閱片;兩名醫師意見不一致時由第三名醫師裁定。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OCTA測量結果;比較患眼淺層、深層視網膜黃斑區拱環存留度;比較患眼與對側健康眼淺層、深層視網膜黃斑區毛細血管密度;比較就診與6個月隨訪LogMAR BCVA;觀察預后視力;比較患眼淺層及深層視網膜黃斑區毛細血管密度下降程度及黃斑區拱環缺損度。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OCTA測量結果 36例(36只患眼)患者均診斷為視網膜顳側分支動脈阻塞, 26例(72.2%)為顳上分支阻塞, 10例(27.8%)為顳下分支阻塞。12例(33.3%)患者中眼底檢查發現動脈栓子。
2. 2 就診與6個月隨訪LogMAR BCVA比較 就診LogMAR BCVA 為0~1.70, 平均LogMAR BCVA為(0.76±0.14);6個月隨訪LogMAR BCVA為0~1.40, 平均LogMAR BCVA 為(0.45±0.22), 6個月隨訪LogMAR BCVA 低于就診LogMAR BCVA,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3 預后視力 19例(52.8%)患者視力提高, 11例(30.6%)未見明顯變化, 6例(16.7%)視力下降。
2. 4 患眼淺層、深層視網膜黃斑區拱環存留度比較 患眼淺層視網膜黃斑區拱環存留度(199.97±12.36)°高于深層視網膜黃斑區拱環的(119.08±10.1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5 患眼與對側健康眼淺層、深層視網膜黃斑區毛細血管密度比較 患眼淺層、深層視網膜黃斑區毛細血管密度均低于對側健康眼,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6 患眼淺層及深層視網膜黃斑區毛細血管密度下降度及黃斑區拱環缺損度比較 患眼深層視網膜黃斑區毛細血管密度下降程度、黃斑區拱環缺損度均高于淺層視網膜,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BRAO患眼OCTA檢查可見受阻動脈管轄區域視網膜淺層及深層毛細血管信號減弱甚至消失, 據此可以判斷視網膜血流受累范圍, 尤其可以清晰顯示黃斑區拱環形態, 據此判斷黃斑血流受累程度和范圍。并且en Face圖像可以清晰顯示視網膜水腫的部位和范圍。
黃斑區微循環結構對維持中心視力至關重要。視網膜顳側分支動脈分別發出黃斑上下小動脈, 在黃斑區形成密集的毛細血管網營養視網膜, 當顳側分支動脈受阻后發生不同程度的血管閉塞及黃斑區拱環破壞。既往對于BRAO的觀察多采用FFA, 但FFA只能觀察視網膜表層血管和毛細血管的情況, 而OCTA可實現分層觀察且能夠定量測量。既往OCTA觀察黃斑區拱環結構多測量黃斑無血管區面積(FAZ)。例如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視網膜靜脈阻塞等疾病, 疾病發生導致FAZ擴大[3, 6]。而視網膜動脈阻塞發生后, 主要為黃斑區拱環完整性遭到破壞。本研究采用黃斑區拱環完整程度作為測量指標, 結果顯示, 患眼淺層、深層視網膜黃斑區毛細血管密度分別為(47.18±3.65)%、(51.76±5.32)%, 均低于對側健康眼的(53.06±4.21)%、(59.25±4.2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目前關于OCTA應用于視網膜動脈阻塞疾病的相關研究主要是病例報道[7-9], 沒有與本研究相比較的數據。在發生視網膜毛細血管閉塞的其他疾病, 如視網膜靜脈阻塞, 研究顯示患眼淺層視網膜黃斑區血管密度及受累側、非受累側血管密度均較對側健康眼降低, 結果與本研究相似[10, 11]。本研究結果顯示深層視網膜黃斑區毛細血管密度下降比淺層嚴重, 深層黃斑區拱環受破壞程度大于淺層。Philippakis等[12]對視網膜動脈不全阻塞患眼的測量同樣發現深層視網膜黃斑區血管密度下降比淺層嚴重。視網膜靜脈阻塞相關研究結果也顯示深層視網膜血管密度受影響更大[10, 11]。深層視網膜毛細血管因為無平滑肌細胞覆蓋, 所以更容易受到高靜脈壓的影響, 因此, 深層視網膜毛細血管對缺血缺氧表現更為明顯。FFA對黃斑區血管狀況的檢查僅為定性判斷, 而應用OCTA檢查黃斑區毛細血管狀況不僅比FFA獲得更多信息(分層顯示淺層及深層視網膜毛細血管), 并且能夠客觀且定量測量血管密度。
綜上所述, BRAO是眼科急診疾病, 正確診斷和及時治療對疾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OCTA為無創性檢查, 在疾病初期不僅可以準確顯示視網膜動脈受阻部位及范圍以明確診斷, 對黃斑視網膜拱環破壞情況及視網膜毛細血管受損程度的客觀、定量測量, 亦能夠評估視力預后。
參考文獻
[1] Spaide RF, Klancnik JM Jr, Cooney MJ. Retinal vascular layers in macular telangiectasia type 2 imaged b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JAMA Ophthalmol, 2015, 133(1):66-73
[2] Jia Y, Wei E, Wang X, et al. Optical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f optic disc perfusion in glaucoma. Ophthalmology, 2014, 121(7):1322-1332.
[3] Ishibazawa A, Nagaoka T, Takahashi A, et 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diabetic retinopathy: a prospective pilot study. Am J Ophthalmol, 2015, 160(1):35-44.
[4] Jia Y, Bailey ST, Hwang TS, et al. Quantitativ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f vascular abnormalities in the living human eye.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5, 112(18):E2395-2402.
[5] 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底病學組. 中國醫師協會眼科醫師分會眼底病專業委員會. 我國眼底相干光層析血管成像術的操作和閱片規范(2017年). 中華眼科雜志, 2017, 53(10):729-734.
[6] Samara WA, Shahlaee A, Sridhar J, et al. Quantitativ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Features and Visual Function in Eyes with 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16, 166(31):76-83.
[7] Bonini Filho MA, Adhi M, De Carlo TE, et 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 Retina, 2015, 35(11):2339-2346.
[8] Castro-Abeger AH, Carlo TE, Duker JS, et 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ompared to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in Branch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 Ophthalmic Surg Lasers Imaging Retina, 2015, 46(10):1052-1054.
[9] Bonini Filho MA, Adhi M, Carlo et 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 Retina, 2015, 35(11):2339-2346.
[10] 李可嘉, 喻曉兵, 陳沁. 視網膜分支靜脈阻塞患眼黃斑區血管密度及黃斑中心凹無血管區面積測量結果觀察. 中華眼底病雜志, 2018, 34(1):17-20.
[11] 王林妮, 于榮國, 楊錦, 等. 視網膜分支靜脈阻塞患眼淺層與深層毛細血管層黃斑區微血管形態改變的差異. 中華眼底病雜志, 2018, 34(1):13-16.
[12] Philippakis E, Dupas B, Bonnin P, et 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Shows Deep Capillary Plexus Hypoperfusion In Incomplete 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 Retinal Cases & Brief Reports, 2015, 9(4):333-338.
[收稿日期:202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