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瑩瑩 李欣宇

【摘要】 目的 分析利拉魯肽聯合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效果。方法 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 按照隨機編號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80例。對照組患者口服二甲雙胍緩釋片治療, 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利拉魯肽注射液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用藥后體質量指數(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FPG)、糖化血紅蛋白(HbAlc)水平;用藥前后胰島素敏感指數(ISI)、胰島β細胞功能指數(HOMA-β)、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水平;用藥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用藥后, 觀察組FPG(6.67±0.94)mmol/L、2 h FPG(9.31±1.98)mmol/L、HbAlc(7.24±1.09)%、BMI(25.01±3.82)kg/m2均低于對照組的(8.61±1.08)mmol/L、(12.82±1.85)mmol/L、(7.96±1.17)%、(26.94±4.25)kg/m2,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 兩組患者ISI、HOMA-β、HOMA-IR水平均優于用藥前, 且研究組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 研究組出現2例低血糖, 2例胃腸道不適, 8例收縮壓降低,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5.00%;對照組出現8例低血糖, 8例體重增加, 2例胃腸道不適, 2例收縮壓降低,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5.00%;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5, P>0.05);但研究組低血糖以及體重增加比例均低于對照組, 收縮壓降低比例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利拉魯肽聯合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 安全有效。
【關鍵詞】 2型糖尿病;二甲雙胍;利拉魯肽;胰島素抵抗;安全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8.060
2型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的內分泌以及代謝系統疾病。患者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島素抵抗導致其分解糖原能力下降, 引發血糖升高。這種疾病一旦發作, 將終生需要進行血糖控制。控糖效果不佳, 還會引發血脂代謝紊亂、血管病變等一系列病變。為此, 需要對血糖水平進行嚴格控制。除了常規進行飲食以及生活習慣等的調節以外, 最主要的治療方法是進行藥物治療。臨床治療2型糖尿病的藥物多種多樣, 其中二甲雙胍是臨床上常用經典控糖藥物, 而利拉魯肽是胰高血糖素樣肽 1(GLP-1)類似物, 有修復受損的胰島β細胞作用。本研究主要對利拉魯肽聯合二甲雙胍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9月~2019年8月收治的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編號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80例。對照組中, 男45例, 女35例;年齡最大75歲, 最小45歲, 平均年齡(60.72±10.10)歲;病程0.5~10.0年, 平均病程(5.20±3.16)年。研究組中, 男42例, 女38例;年齡最大75歲, 最小47歲, 平均年齡(60.52±10.01)歲;病程0.4~10.0年, 平均病程(5.10±3.22)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糖尿病協會關于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患者FPG均>7 mmol/L, 或者2 h FPG水平>11.1 mmol/L, HbAlc水平>7%。排除標準:1型糖尿病患者;3個月內有服用控糖藥物治療史患者;肝腎功能不全者;合并其他重大疾病者;妊娠期婦女和哺乳期婦女;有嚴重的內分泌以及代謝疾病患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或者不耐受患者。
1. 3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糖尿病健康教育, 并指導患者進行飲食節制和生活習慣的改善, 并適當進行運動。對照組患者口服二甲雙胍緩釋片(哈爾濱同一堂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60226, 規格:0.5 g×30片)治療。初始劑量為1片/次, 1次/d, 晚餐時服用;后可根據患者血糖和尿糖調整用量, 最大劑量≤4片/d, 如果4片(2000 mg)/次不能達到滿意的療效, 可改為2片(1000 mg)/次、2次/d。整片吞服, 禁止嚼碎。
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利拉魯肽注射液(丹麥諾和諾德公司, 國藥準字J20110026, 規格:3 ml︰18 mg)治療。皮下注射, 初始劑量為0.6 mg/d,?1 周后增加至1.2 mg/d, 2周后根據血糖變化調整用藥劑量。
1. 4 觀察指標 ①兩組患者用藥后FPG、2 h FPG和HbAlc水平進行檢測對比。FPG和2 h PG 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 HbA1c 采用酶聯免疫法測定。計算患者用藥后BMI。②對比兩組患者用藥前后ISI、HOMA-β、HOMA-IR。③對比兩組患者用藥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用藥不良反應包括低血糖、胃腸道不適、體重增加、收縮壓降低。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用藥后FPG 、2 h FPG、HbAlc、BMI水平比較 用藥后, 觀察組FPG(6.67±0.94)mmol/L、2 h FPG(9.31±1.98)mmol/L、HbAlc(7.24±1.09)%、BMI(25.01±3.82)kg/m2均低于對照組的(8.61±1.08)mmol/L、(12.82±1.85)mmol/L、(7.96±1.17)%、(26.94±4.25)kg/m2,?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用藥前后ISI、HOMA-β、HOMA-IR水平比較 用藥前, 兩組患者ISI、HOMA-β、HOMA-IR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 兩組患者ISI、HOMA-β、HOMA-IR水平均優于用藥前, 且研究組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用藥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用藥后, 研究組出現2例低血糖, 2例胃腸道不適, 8例收縮壓降低,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5.00%;對照組出現8例低血糖, 8例體重增加, 2例胃腸道不適, 2例收縮壓降低,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5.00%;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5, P>0.05);但研究組低血糖以及體重增加比例均低于對照組, 收縮壓降低比例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2型糖尿病的發生與人們飲食結構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和運動量的減少密切相關, 其發病原因主要是患者體內胰島素的分泌能力降低或者出現胰島素抵抗所導致。患者體內糖原無法正常分解, 能量代謝能力降低, 血糖在體內蓄積后, 形成高血糖癥狀[1]。對于患者胰島素調節能力差這一問題, 臨床主要采取藥物治療, 對胰島素分泌進行刺激, 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臨床治療中, 主要從糾正患者體內代謝紊亂, 維持血糖正常水平以及緩解臨床癥狀, 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入手進行治療[2]。二甲雙胍是臨床常用的控糖藥物。根據相關文獻顯示, 患者在確診為2型糖尿病后, 確定無用藥禁忌證后, 即可開始服用二甲雙胍, 并且可長期用于單獨治療或者聯合治療方案中。二甲雙胍的作用機理為, 通過對人體肝細胞內的細胞膜G蛋白進行刺激, 產生胰島素, 強化對腺苷酸環化酶的抑制作用, 增加對人體內的糖原代謝能力, 從而大大控制血糖水平的目的[3]。二甲雙胍還可以增加人體對于胰島素的敏感性, 降低胰島素抵抗, 從減少肝糖輸出方面, 達到降糖的目的。根據相關實踐顯示, 二甲雙胍單獨用藥對反復血糖升高患者的降糖作用效果不明顯, 需要在聯合方案中進行應用。
根據最新研究顯示, 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持續發展以及血糖控制效果不佳, 與胰島β細胞功能減退有關。因此, 臨床建議在控糖的同時, 需要采取延緩胰島β細胞功能減退措施進行同步治療[4]。而傳統的降糖藥物, 如二甲雙胍以及基礎胰島素等都不具備這樣的藥效。利拉魯肽是GLP-1的類似物, GLP-1可促進胰島β細胞分化, 延緩其衰亡的速度, 可以使胰島β細胞數量不斷的增加, 從而調節胰島功能[5]。經過皮下注射后, 可與患者體內的GLP-1相結合, 激活其活性, 且可延長藥物半衰期, 使其實現長期的降糖效果。
2型糖尿病是一種典型的內分泌以及代謝異常疾病, 血糖升高與胰島素分泌不足和胰島素抵抗有關。長期采用降糖藥物血糖控制不佳者, 其胰島β細胞功能明顯出現進行性減退。因此, 在進行控糖治療同時, 需要提高胰島β細胞功能, 增加胰島素分泌, 減少胰島素抵抗。本研究結果顯示, 用藥后, 觀察組FPG、2 h FPG、HbAlc、BMI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 兩組患者ISI、HOMA-β、HOMA-IR水平均優于用藥前, 且研究組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利拉魯肽聯合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 降糖效果更佳, 可以促進胰島β細胞功能恢復, 抑制胰島素抵抗作用。用藥后,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研究組低血糖以及體重增加比例均低于對照組, 收縮壓降低比例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 聯合用藥安全性比較高, 且可通過利拉魯肽的作用, 減少低血糖的發生, 抑制體重增長, 臨床用藥安全性比單獨用藥高。
綜上所述, 采用利拉魯肽聯合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 降糖效果好, 可促進胰島素分泌, 具有一定的臨床用藥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趙富利, 亓民, 劉輝. 利拉魯肽聯合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療效及對微炎癥狀態的影響.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5, 25(15):43-46.
[2] 金康, 張力雙, 董麗娜, 等. 利拉魯肽聯合甘精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效果及對胰島功能的影響. 河北醫科大學學報, 2019, 40(6):642-645.
[3] 劉霞, 李亞. 六味地黃丸聯合利拉魯肽和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研究. 現代藥物與臨床, 2016, 31(8):1146-1150.
[4] 胡蕖, 夏長杰, 楊剛毅, 等. 利拉魯肽和艾塞那肽治療2型糖尿病的療效比較. 醫學臨床研究, 2015, 32(9):1725-1727.
[5] 陳彥平. 利拉魯肽與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的療效比較. 貴陽醫學院學報, 2017, 42(6):741-744.
[收稿日期:202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