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俊雅
摘 要:經濟法基礎是高職院校經管類會計專業的一門必修課,是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在經濟管理類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中要求學生能夠獲得助理會計師資格證書,經濟法基礎是助理會計師資格考試課程之一。顯然,高職會計專業經濟法基礎課程需要對傳統的一味灌輸式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構建課證融合的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關鍵詞:經濟法基礎;課證融合;教學模式
1 經濟法基礎課程定位
2017年1月4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關于修改會計法的決定,規定“會計人員應當具備從事會計工作所需要的專業能力”。 此前,會計法規定“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必須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過去會計專業實行的是“學歷證書+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教育,隨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取消,許多高職院校的會計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已經做了一定的調整,實行“學歷證書+初級會計職稱證書”教育。
初級會計職稱必考課程之一經濟法基礎所涉及內容較廣:法律基礎、經濟法基礎、財經法規、稅收實務、出納實務等。主要包括法律基礎、會計法、金融法律制度(支付結算法律制度)、流轉稅法律制度(增值稅、消費稅法律制度)、所得稅法律制度(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法律制度)、其他稅收法律制度、稅收征稅管理法律制度、勞動和社會保險法(勞動合同與社會保險法律制度)等內容。經濟法基礎課程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課程,學生需要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不僅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規,還要培養學生成為既懂經濟管理又懂法律的復合型人才。
2 學情分析
隨著經濟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基層會計崗位的日常、高頻、單一的核算工作將會被機器人替代,新時代對會計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于會計人員來講,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和專業勝任能力,以滿足會計行業的快速發展的要求。國家對會計工作越來越重視,對高質量的會計人員需求越來越大,高職院校應審時度勢針對國家會計職業化建設特點,培養學生熟練掌握財會專業知識、技能和國家財經法律法規,具有可持續發展職業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對于會計人員來說,需要認清職業的核心價值,構建自己的核心能力。
課證融合又稱雙證教學,是指課程的設置與職業考試相對應,課程教材和教學內容與考證內容一致,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就能直接參加相關職業證書的考試。隨著會計法的修訂,財經法規課程也隨著取消,經濟法基礎課程作為專業核心課程,后續還將會開設稅法課程。從上表不難看出,初級資格考試的經濟法基礎這門課程,內容較多,其中,稅法知識所占的比重達到50%以上,需要記憶的內容也多,所涉及的知識面廣,因此初學者普遍感到這門課學習、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課證融合的教學有利于節省時間及費用,其一,高職院校在選擇教材時一定要采用與相關考試大綱一致,學生可以節省費用,不需要再去購買相關書籍。其二,基于課證融合的創新教學模式,學生們可以不用再花時間和精力學習與考試相關的知識,只需要跟隨教學安排的進度學習即可。基于課證融合的教學模式提高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考試通過率,更重要的是還可以降低學生的考試壓力。
3 經濟法基礎課程教學現狀
經濟學課程一直以來采用的是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仍是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少有自主學習的機會,學生學習興趣比較低,教學效率低下,由于該課程缺乏實用技能,內容枯燥乏味,最終也就表現為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難以得到提升。盡管,很多高職院校根據社會發展實際,不僅以多媒體案例教學為主,同時將信息化的教學方式融入經濟法基礎課程中,進行了現代教學技術的應用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經濟法基礎課程是一門兼具了實踐性以及理論性的綜合性教學學科,經濟法基礎課程基于課證融合思路開展教學改革,將模塊化的專業實踐教學、資格證書考試內容融入其中,通過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課堂內容和信息化教學有機結合,以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掌握常用的重要經濟法基礎律、法規的基礎內容,為學生初級會計資格考試奠定良好的基礎。基于課證融合設計個性化的教學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4 基于課證融合經濟法基礎課程教學模式設計
1)采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高職院校主要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和設備進行教學,如何使生硬的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不僅需要運用圖文并茂的教學課件以使教學課程形象直觀,還需要一些信息化的手段,以我校為例,大部分老師采用世界大學城信息化教學,可以隨時在課外與學生互動,為學生答疑解惑,近幾年我校教師著眼于社會發展實際,基本上都采用云班課分享資料和布置課堂任務,將學生分成小組。每一組通過討論形成自己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鍛煉團體協作的精神,學生的參與率和積極性得以提高,必然,學生學習興趣也顯著提高,學習效率以及學習質量得到很大的提升。
2)進一步完善考核評價體系。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高技能應用型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人才,因此,高職院校更加注重的是能力的培養即過程考核。高職院校過程考核普遍所占比重應該在40%及以上,由于經濟法基礎課程理論性與實踐性運用較強,對學生的考評,不能僅僅以理論水平作為參考標準,更需要將學生熟練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考慮在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教學課程上對相關案例分析,不僅可以從中看出學生們對知識點的理解情況及應用變能力,而且還可以作為考評的主要依據。
3)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實施課證融合的方法有多種,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要把考證內容與課程內容一一對應,重新組織設計課程,改革現有教學模式。高職院校經濟法基礎課程一般是合班授課,人數較多,在經濟法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初級會計師考試大綱的要求為參考,合理地選擇教學內容,如對基礎會計中已涉及的會計法內容進行刪除,還有因后續將會開設稅法課程,可以對稅法部分可以進行合理的刪減,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表內學到有效的知識;另外,教師針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知識結構,根據學生的需求,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如公司法等都是會計專業人員需要經常用到的專業知識,因此,教師在學習這些法律制度時,可以要求學生們在上課之前尋找有關公司成立、合并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已掌握的適應對案例進行討論,學生的學習參與率得以提高,還有利于學生鞏固所學習的法律制度。
4)加強業務培訓,提高教師技能。課證融合的經濟法基礎課程教學模式,學生的考試能力得到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得以不斷提高。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和啟發者,是課證融合的主要推動者,基于課證融合的教學改革應是教師先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做好教學計劃,即如何推進課證融合,基于課證融合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并讓學生適應新的教學內容、方法和過程,其次是要深入分析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從而提取重要的知識點,讓學生們在有限的時間內開展學習。這一系列的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都離不開教師的技能。為了提升教師教研能力,高職院校可以定期組織相關培訓,邀請相關專家對教師進行專題講座,并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國培或省培,不斷開闊教師視野。從而有效展開教學,以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初級會計師考試通過率。
參考文獻
[1]李莉.高職會計專業經濟法基礎課程教學模式設計[J].經濟知識,2017(08).
[2]張敏.高職會計專業“經濟法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納稅,2019(09).
[3]王露佼.信息化下的高職《經濟法基礎》教學設計[J].納稅,2018(09).
[4]李莉.高職會計專業經濟法基礎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法制與社會,2017(08).
[5]鄧雅馨.課證融合模式下高職財務會計課程教學設計研究[J].財務學習,2018(08).
[6]李新萍.“課證融合、學賽互促”教學改革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