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中“導學單”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語文教學改革的瓶頸問題。作者總結一年多來的教學實踐,以相關理論和本校學生調查的現狀為依據,以小學語文高段文本為實例,淺談以教學目標為指向,在情境創設中通過設計引發學生興趣的導學關鍵問題,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導學單;設計;關鍵問題
1 導學單設計的依據
1.1 學生學習的獨立性不高
調查結果顯示,有81%的學生課前預習是獨立進行的,62%的學生對知識先獨立思考。這些表明,大多數學生在學習上已擺脫了依賴性,樹立了“我能學”的自信。
1.2 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高
調查結果顯示,預習時能主動去搜集資料的僅有42人,占23.6%。課堂中,能主動舉手發言的只有45人,占總數的25.3%。 課后,學生對不懂的問題主動向人請教的78人,占總數的43.8%。因此一份能指明預習內容的,能讓學生準備發言的,能讓學生進一步思考的導學單很重要。
1.3 學生探究精神不高
調查結果顯示,預習時,能去理解課文內容的54人,占30.3%。對不懂的問題能向人請教的有87人,占48.9%。 課堂上,喜歡提問題的同學僅35人,占19.7%。課后,能和同學或家人討論所學知識的有89人,占50.0%。可見學生只需聽、記、寫,不需要提出質疑,長久依賴老師講解的教學,設計一份以文本為依托引發學生興趣的導學單是可行有效的辦法。
2 導學單設計的原則
2.1 目標設計的明確性
目標的明確設計非常重要,導學單設計時要從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出發,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托,結合年段目標、單元目標,根據具體單元教學安排,到與本課的教學目標等方面考慮。還要力求少而精,能在當堂有效完成;力求切合學生原有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優差生兼顧。如六下《我最好的老師》根據課標第三學段目標:從全文的布局謀篇出發,通過模仿遣詞造句,體會思想感情和文章與眾不同的語言特點。此課的單元目標是:既要把握主要內容,體會科學精神的含義,又能學習用具體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因此根據以上目標,進行如下設計:1)學會“提取關鍵詞,聯系課題梳理課文大意”的讀書方法。2)通過研讀文中的關鍵句子,明白為什么作者眼中懷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師”,體會到一個人具有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和懷疑能力的重要性。3)學習課文“一事一議”的寫作方法,并能在自己以后的習作中加以運用。一堂課結束,學生幾乎能掌握本課內容,體會到獨立思考和懷疑能力的重要性,還領悟了課文表達方法。
2.2 問題設計的科學性
導學單設計的初衷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型學習,而現狀中學生的探究精神卻不高。因此設計的問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是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手段,要依據多層次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學情,要具有一定的啟發性、科學性、趣味性、層次性、梯度感,且語言要通俗易懂、簡潔明了。我校六年級三個班的語文成績參差不齊,每個學生的學情大不相同,因此設計問題時,既要讓優秀學生從中感到挑戰,又要讓一般的學生受到激勵,還有讓學困生嘗到成功的喜悅,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最大限度的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度,增強學習自信心。
2.3 情境創設的生動性
課堂中創設情境是為了使學生進入文本角色,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調度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而導學單的出現,就會發生教師創設的情境被學生思考單、討論、書寫導學單等環節破壞甚至打斷,使創設的情境不完整不連貫,使學生的情感體驗不真實不到位。因此根據以上出現的情況建議教師還要鉆研教材、立足教學內容、把握教學環節、適時地運用多種方式、創設整堂課的大情境和環節的小情境。如一位教師執教五上的《青山不老》以“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100位人物。”為導入,奠定學生對“奇跡”的情境基點,之后通過“閱讀中難理解的問題是什么”的關鍵問題,時刻緊扣“奇跡”的情感體驗完成學習。老師在恰當的時刻創造情境,是學生的理解體會更到位,使導學單發揮的作用更有效。
3 導學單設計中的“關鍵問題”
3.1 根據教學步驟設計“關鍵問題”
根據學生感知文本的環節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整體到局部、由語言到表達的過程,對整個過程做一個梳理,拎出關鍵環節大體會是以下推進步驟:整體感知——局部品味——拓展延伸??梢愿鶕@個步驟設計關鍵問題。如教學五下《金色的魚鉤》感受人物形象時,根據以上思路設計三個層層推進的關鍵問題:1)細讀課文,用“我喜歡老班長,因為__________________”這樣的句式,感知老班長這一人物形象。2)課文通過了哪些表達方式刻畫老班長這一形象?3)根據課文為革命烈士紀念館里這枚長滿紅銹的魚鉤寫一則導游詞。一堂課從整體感知人物形象到局部品味刻畫人物的方法,再到對人物的理解拓展延伸到寫導游詞的運用一氣呵成層層推進。
3.2 根據文體特征設計“關鍵問題”
依據不同文體,調整不同的教學要求、思路和方法,設計關鍵問題。緊扣文體特征設計關鍵問題,容易讓學生快速把握文體特征,形成解讀這類文本的能力。如教學五上《鯨》這篇說明文,根據說明文的文本特點設計關鍵問題:1)用概況的語言說說課文介紹了鯨的哪些方面。2)通過“去除”“換詞”等方法對比語句,感知說明文語言的嚴謹性。首先通過整體感知并收集概括信息,然后判別說明方法及表達效果最后體會語言的準確。
3.3 根據文本內容設計“關鍵問題”
設計問題緊扣題目,題目能間接的概括文章主旨,能揭示主題、統攝全文、體現思路,這類題目可作為設計關鍵問題的突破口。如六下《北京的春節》,就可以依據題目設計關鍵問題:北京人是怎么過春節的?再如五下《彩色的非洲》的關鍵問題:非洲的彩色表現在哪些方面?緊扣關鍵句,關鍵句在全文內容或結構上起重要作用,以此來設計關鍵問題,有利于學生掌握要點,探求作者布局謀篇的意圖和選材立意的技巧。如五下《草船借箭》,可以設計這樣一個關鍵問題:為什么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緊扣人物形象,大部分文章都離不開人物,抓住人物形象也就是抓住了文章的脈搏,更能帶動學生對文章整體的把握和脈絡的理解。如五下《晏子使楚》這樣設計問題:你覺得晏子是個怎么樣的人?還有五下第七單元的每篇課文都刻畫了一個個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設計關鍵問題時就可以從關注人物形象出發,直擊教學重難點。
參考文獻
[1]高變英.“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D].山東師范大學,2006.
[2]周彩麗.語文導學案的編寫與運用[J].成功(教育),2012(07).
[3]張素婷.淺談高中語文課堂導學問題設計的有效性[J].新課程(上),2013(04).
[3]梅冬貴.導學案要突出“四導”[J].新課程(教研),2011(06).
[4]孫艷平.對初中語文教學導學案的思考[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1(S1).
[5]袁承國.怎樣編寫實用的導學案[J].考試周刊,2010(22).
作者簡介
邵莉斯,女,浙江溫州,小學教育專業,從教十幾年榮獲溫州市骨干教師,鹿城區教壇新秀等榮譽,撰寫的論文多次獲得市級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