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

摘 要 評價是地理專業野外實習的重要環節。本文對高師地理專業野外實習評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剖析,如實習評價的理論目的與實際目的難以吻合、評價主體單一、沒有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的反饋環節不完善等。同時,筆者提出以建立完善的評價內容和指標體系為主的一系列改進措施,以期完善和健全地理野外實習的評價體系并發揮其功能,促進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
關鍵詞 地理 野外實習 評價內容 評價指標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01.029
Abstract Evalu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field practice of geograph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field practice evaluation of geography in normal university. For example, there were gaps between objectives and reality, single evaluation subject, and incomplete feedback from evaluations, etc. Meanwhile, the author suggested that a complete evaluation content and index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improve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geographical field practice, perform its functions, and ultimate training high-quality talents.
KeywordsGeography; field practice; evaluation conte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training of talents
高校地理野外實習是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是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與實踐有機結合,形成認知的重要過程。它既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延續,也是培養學生野外工作能力、工作方法的重要過程,更是提升學科核心能力的必然途徑。根據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地理單科課程完成時要在周邊基地開展課程實習,相關基礎課程完成后要開展地理專業綜合實習,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大綜合實習。綜合實習在能夠滿足學生實習條件、總體質量較高的實習基地如廬山、廈門、長三角開展,以促進學生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的融合,熟練掌握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能,提高綜合實踐和創新能力。
多年來,盡管高師地理專業野外實習克服了諸多障礙因素,按計劃、有序地開展著,但作為實習目標達成重要環節的野外實習評價仍不夠完善,如在評價方法上重結果、輕過程,重認知、輕情感,重知識、輕能力,重接受、輕探究,尤其是沒有定量的實習評價標準、評價主體單一化、缺少過程性評價等,[1]直接導致學生在專業實習過程中主體意識弱化,降低了專業實習目的達成度。因此,探討地理專業野外實習評價中存在的不足,完善評價體系,調動學生實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高師實習工作的重中之重。
1 野外實習評價運作的不足之處
1.1 地理野外實習評價的頂層目的與實際目的達成難以契合
地理野外實習評價的頂層目的即實習評價預期達到的目的。地理野外實習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實踐中發展野外工作技能、方法和野外研究能力,感受專業情感和專業依托。由此,地理野外實習評價的頂層目的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通過地理野外實習評價、指導和檢驗地理野外實習水平、野外工作方法和能力,為學生擇業和就業提供參考;其二,通過地理野外實習評價對實際實習效果進行檢查比對,為改進實習過程、改善實習環境提供依據;第三,通過野外實習評價促進學科知識運用于實踐的理念,培養獨立開展野外工作的能力,堅定從事野外實踐的信念,形成探索和終身學習的意識。地理野外實習評價的實際目的是指在實際評價中所能達到的目的,受實習過程、實習效果、評價主體、評價體系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只有當實際目的與頂層目標基本一致或契合,地理野外實習評價則達到最佳效果。
顯然,高校地理野外實習評價的實際目的與理想目的總是相去甚遠。其主要原因是在地理野外實習評價過程中,過于關注實習成績和等級而忽視了過程性評價,過于強調教師的評價而忽視了實習主體的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評價主體將地理野外實習評價視為“任務”或“程序”,使地理實習的頂層目的與實際目的達成嚴重脫離,導致地理野外實習評價功能失靈或折損。
1.2 地理野外實習評價指標體系不完善
(1)評價主體單一。多數高師院校由指導教師根據實習表現和實習報告評定實習成績,很少采取小組評定或實習生自我評價,導致評價主體單一。[2]高師院校學生心智已經成熟,具備了主體意識和客觀評價能力,應當成為地理野外實習的評價主體之一;此外,野外實習具體活動的開展都以小組為單位,實習小組評價也應該重視。自評和小組評價的缺失,不僅難以保障評價的全面和客觀性,而且會導致實習生對野外實習以及成績評定的認同性不強,使其在實習中缺乏主動性意識和動力,同時,也導致野外實習評價流于形式,坐失了通過實習自我成長和團隊成長的良機。
(2)野外實習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完善。地理野外實習的評價指標是評定實習生成績的主要依據。理想的評價指標不僅應包含對學生專業素質的考查,如地理觀察能力、儀器操作能力、實習儀器工具的熟練使用程度、識圖繪 圖和分析歸納能力、野外記錄能力等,還應涉及實習生的品德,如實習態度、道德品質、組織紀律、團隊意識以及吃苦耐勞精神等;此外,也要將實習過程中學生的主動參與性、探究性和創新性如探究問題的意識、反思和創新能力等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