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王志堅 何波 于蘇洋
摘 要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原理”課程經過多年的建設,入選教育部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在系統梳理課程的定位與目標、優化課程內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對課程的建設過程及特色進行了系統地介紹,以期為同類課程的建設提供經驗和借鑒。
關鍵詞 品牌課建設 課程定位 教學內容與方法 教學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8.9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01.031
Abstract After years of construction,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principles of machinery" course has been selected as a brand course for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study in China. On the basis of systematically combing the orientation and objectives of the course, optimizing the course content and adopting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in order to provide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imilar courses.
Keywords brand course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orientation;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為了更好地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沈陽航空航天大學近年來大力發展留學生教育,并建設了一批優秀的留學生精品課程和教學團隊。其中,“機械原理”課程經過了“遼寧省優秀課”、“遼寧省精品課”和“遼寧省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建設和發展歷程,課程教學符合學校的辦學定位,注重學生創新設計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針對留學生采用全英文授課,教學組織、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都很好地適應了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需求,“機械原理”留學生課程于2017年入選教育部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而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的建設是提升來華留學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1-3]
1 課程定位與目標
“機械原理”是高等學校機械類專業的一門主干技術基礎課,在培養學生的機械綜合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課程不僅為學生學習相關技術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起承前啟后的作用,而且為學生今后從事機械設計、研究和開發創新奠定必要的基礎。
根據創新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結合學校培養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目標,“機械原理”課程建立了“以設計為主線、分析為設計服務、落腳點是機械系統方案創新設計”的課程新體系,課程目標是使學生掌握機構學和機器動力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常用基本機構的分析和綜合方法,具有進行機械系統運動方案創新設計的初步能力,進而具有在信息技術時代條件下的綜合設計能力、創新設計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
本課程包括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課程設計)和實驗教學三部分內容,注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自2010年對來華留學生進行“機械原理”課程全英文授課以來,已經培養了14屆留學生,培養過程中根據留學生實際情況,注意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能動性,不斷完善留學生教學模式和教學進度安排,教學內容經過幾次修訂完善和整合,適合留學生教學需要,形成了穩定適用的教學方案與合理的教學進度安排,教學檔案管理規范。按照課程的培養目標要求,明確了階段性教學目標,圍繞階段性教學目標探索留學生教學模式,深入探索留學生教學規律。
2 課程內容
構建“機械原理”教學體系時注意與前修課和后續課的銜接和互補。課程教學內容源自美國Robert L. Norton編寫的經典教材《Design of Machinery》,并注意與前、后課程及左右并行相關課程知識點的銜接,促進課程建設的完整性和全方位發展。通過調研前修課和后續課的內容,調整“機械原理”相關的教學內容,減掉了部分分析內容(與理論力學運動學、動力學重復的內容),增加了計算機應用于機構分析和設計的解析法等內容(應用前修計算機語言課程),增加機構方案設計和組合機構設計理論和實踐、增加齒輪機構部分(與后續課程機械設計銜接互補)。課程內容經過整合,趨于更合理、科學、優化。
在保證教學內容基礎性的同時,將最新的教學改革和科研成果引入課程教學,不斷提高課程內容的時代性和前沿性。將微課或慕課等網絡課程引入課堂教學,以翻轉課堂模式開展教學。在課程緒論中將仿生機構、微機構等先進前沿性學科知識引入課堂,極大激發留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興趣。在講授連桿機構、凸輪機構等常用機構時,將機械創新設計競賽中的優秀案例作為典型機構(如“無碳小車”、“多功能黑板檫”等),注重理論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外科技活動。團隊中多名教師從事機器人研究方向,與本課程具有緊密聯系,將實際科研項目部分內容作為學生課程設計任務或融入到理論課程。
在留學生課堂授課中,針對課程特點和留學生理論知識偏弱、實踐動手能力較強的特點,適當降低了理論知識難度(如英文原版教材中解析法對連桿機構設計理論偏難,去掉了該部分內容),注重實踐環節、理論與工程實際結合。根據留學生專業不同,對飛行器設計與制造專業和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留學生分開上課,對于飛行器設計與制造專業的學生教學內容中引入航空中的典型機構進行講解,對于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的學生以通用機械為主進行講解。在教學中引入國外新型機構在研究開發及實踐應用中的錄像,使學生觸摸到課程的前沿信息,達到留學生工程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目標。
3 教學方法
留學生教學過程中,重視教學理論的探討,開展了多項教改項目的研究,取得了許多有應用價值的教學成果,將其應用于實際教學;采用先進的教學理念,著重培養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創新實踐能力,團隊中多名教師指導的學生獲國家級、省級“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獎項;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運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機械原理”精品開放課程”獲遼寧省教育教學信息化大獎賽一等獎;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具體教學過程,根據留學生個體差異,對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實時調整;采用小班和分專業授課。教學過程中具體做法如下:
3.1 教學理論與理念——突出教育以人為本
在“機械原理”課程建設中,我們以培養創新型社會所需的創新型人才為目標進行教學理論與教學理念的研究與改革,將傳授知識與注重能力、業務培養與素質教育有機的融為一體,突出教育要以人為本。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創造性地學習,引導教師教學創新。通過教師的精彩授課與學生的輕松愉快參與,以及活潑新穎的教學方法,同時融入教師的教學藝術、風格和人格魅力,激發學生主動思考、自主探索與研究的興趣,從根本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質量逐年穩步提高。
3.2 教學方法——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
采用知識驅動的啟發式、研究型教學,自學與課堂討論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做學生思想工作,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和主動學習的熱情,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開展知識驅動的啟發教學,在講授某個知識點時,研究與此知識點相關的前修課程的知識(學生已經掌握),由已知的理論原理與學生一起推出即將要學習的知識,避免平鋪直敘簡單枯燥,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聽課效果,尤其是對于基礎薄弱的同學,應重點關注其對前修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適當進行知識點的補充與復習,比如在學習機構的運動分析時,對應理論力學里的剛體的運動分析,可進行知識點的適當復習。
開展研究型教學,在每個知識點最后都提出若干個思考題,課堂上與學生共同分析,通過分析研究,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加深對知識點更深入理解,提高學習效率。該種教學方法可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尤其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引導其對知識點的深入理解和主動思考。比如在講解機構瞬心數目的求解公式時,要求學生將其與平面機構自由度數目的求解公式進行對比分析,了解兩個公式中構件數目的區別,從而加深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
對重點難點內容,課堂上講授要條理清楚,而對課程內容容易理解的部分采用自學與課堂討論相結合的方法,督促學生課前預習,縮短課堂講授時間,增加學生參與討論時間,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3.3 教學手段——多樣化
結合“機械原理”課程專業技術基礎課的特點,授課時將板書、多媒體課件、教具、DVD教學錄像等有機結合,在學生扎實掌握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理論聯系工程實際以及促進學生對課程前沿發展的了解掌握。如常用機構及組合機構的類型及應用部分,在給學生講授時加入了大量的利于形象思維的動畫和教具,這些動畫或教具直觀、易于接受,而且對以后課程設計起到一個很好的引導作用,學生表現出極大的學習興趣;又如反轉法設計凸輪機構部分,制作Flash文件加入許多動畫使學生對較難理解的概念有了較好的感性認識,再通過原理分析,方法推導,使學生很快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較容易掌握所學內容;又如齒輪齒廓加工方法部分,制作了DVD教學錄像,配以解說,使學生了解工廠實際加工齒輪的過程;進行機構急回運動的講解時,通過學生親手操作典型機構教具,使學生更直觀的觀察其急回運動的特征。
授課過程中這種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既避免了以往單純板書信息量小的缺點,又不像其它的多媒體課件形式單一、只是課本知識的簡單重復,很受學生歡迎和接受,教學效果良好。
3.4 信息化技術手段的應用——開展網絡教學
“機械原理”課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全校最早開始使用blackboard平臺積極開展網絡教學與管理,將教學大綱、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習題解答、實驗指導、參考文獻等資源上網,促進立體化教學。通過網絡課堂,及時與學生溝通、答疑,方便快捷,提高效率。2012年省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全部基本資源上網共享之后,學生充分利用網上資源,通過網上觀看錄像、下載課件、案例學習等,對課堂教學起到了有效的補充。
在每學期授課中,都建立QQ群、微信群或公用電子信箱,通過這些手段,促進了與學生的及時溝通,學生可以在網上提交作業或進行答疑,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3.5 考試方法改革——加強平時考核
重視平時的教學管理、實施科學的教學質量監控。實行學生課程成績評定的改革,平時成績占20%,測驗占10%,實驗占10%,期中考試占20%,期末成績占40%,最后核定總成績,使學生認識到學習過程的重要性,避免了學生平時松懈期末突擊學習的弊病,進行全過程教學質量監控,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把更多精力投入教學中,保證教學質量。
3.6 作業——加注批語
作業是教師與學生溝通的渠道之一,教師在批改作業時,不是簡單的對、錯的批改,而是加注批語,批語有指出錯在哪里,作業是否認真,還有鼓勵加油的話語,與學生談心,督促了部分學生改進學習作風,效果較好。
3.7 上課學生規模——小班型、分專業
為了提高授課效果,留學生授課采用小班制,每班人數控制在50人以下,教師在留學生“小班化教學”中需要“會組織、會協調、會互動、會幫助、會評價”。對飛行器設計與制造專業和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留學生分開上課,對于飛行器專業的學生教學內容中引入航空中的典型機構講解,對于機電專業的學生以通用機械為主進行講解。
4 教學特色
(1)搭建“三位一體”的實習實訓平臺,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利用創新實驗室、校內跨專業實訓平臺和校外實踐基地“三位一體”的實習實訓平臺,將課程理論知識與實際科研項目和機械創新設計競賽相結合,課程內容為學生提供分析和創新設計的理論知識,實習實訓平臺為學生提供工程實踐的保障,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
(2)因材施教,突出專業特色設計教學內容。針對課程特點和留學生理論知識偏弱、實踐動手能力較強的特點,適當降低了理論知識難度,突出了實踐環節、理論與工程實際結合。根據留學生專業不同,對于飛行器設計與制造專業的學生,教學內容中多以航空典型機構為例,對于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的學生以通用機械為主。
(3)多元化、立體化和開放式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與網絡輔助教學平臺相互支撐,實現信息技術手段在留學生教學中的立體化、全方位應用;采用多媒體教學、現場教學、案例教學等多元化的教學手段;開放式教學方法貫穿于課堂教學、課外小作業、實驗、課外大作業、課外實踐活動等各個環節。擴展學生學習與實踐的時間和空間、學習內容的深度與廣度,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考試形式上,不再局限于期末閉卷考試一種形式,而是選擇了平時作業、討論、綜合性大作業、平時測驗、實驗等多個方面進行評價,降低了期末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重,使成績構成多樣化。
5 結語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原理”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依托遼寧省精品資源共享課,經過十年來的發展,通過優化教師團隊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已經打造成為沈陽航空航天大學乃至遼寧省一門重要的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
參考文獻
[1] 夏小樂,馮守帥,辛瑜等.“Essentials of Biotechnology”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建設紀實[J].教育教學論壇,2018.393(51):253-254.
[2] 李志紅,彭帆,肖莉等.教育部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以三峽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為例[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8,26(06):137-140.
[3] 程偉華,石松,郭麗娟.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建設實踐探索——以南京農業大學為例[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5(2):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