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蕊 李霞 張學堂
摘 要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進程中,大學生實現充分和高質量就業已越來越引起社會、高校和大學生本人的關注,而與之相關的大學生就業能力更凸顯其重要性。本文通過分析大學生要實現充分和高質量的就業應具備的就業能力,探析了以就業能力為核心的生涯規劃教育的意義及方法,以推進高校生涯規劃教育的發展和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 就業能力 生涯規劃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7.38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01.081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full and high-quality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 colleges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and the employment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related to it is more importa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mployment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o achieve full and high-quality employment,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and methods of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with employment ability as the cor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Keywords employment ability;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大學生由高校精英教育時的社會精英到現在普通勞動者的轉變,帶來了大學生嚴峻的就業形勢和諸多不穩定的就業質量。大學生就業質量除了體現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外,其關鍵因素是大學生自身的就業能力。
為提高大學生就業質量,各高校通過開展各具特色的就業指導教育以強化學生就業能力。在形式多樣的就業指導教育中,以貫穿整個大學四年以就業能力為核心的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無疑是眾多就業指導教育中最有效的方法。
1 關于當代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思考
就業是民生之本。當前,高校、社會、大學生、學生家庭都在關注著學生就業。因此高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益、社會對高校評價及畢業生聘用標準、大學生對自身服務社會、實現人生成才理想和家庭對高校教育質量和學生成才的期待,都聚焦在一個共同的評價參數上,這就是“就業能力”。
1.1 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思考
當代高速發展和進步的時代,與過去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時代造就了今天大學生及早對未來的思考力。在過去,大學生“被規劃”和“被安置”的模式下,除了考慮專業知識外,極少去思考在找工作這件事情上,自己的優勢或標準是什么。而到了今天,生涯規劃的理念在中國高校領域根植10多年以來,當今的大學生逐步開始認識到,可以依據自己的標準活出自己期待的樣子,這一點在我們經常和學生的接觸中會很明顯地感覺到便可得知。當今大學生工作后轉換工作已經成為一種慣性,而且近九成離職者是主動辭職。因此,可以說是中國人對工作與職業看法的一種進步。
另一方面,在廣大學生中,不乏也有許多學生發出“現在很充實、未來很迷茫”、“不知道大學畢業后自己到底該做什么”等等諸多困惑。面對學生的這種困惑,我們似乎很少去思考或引導學生去思考:就業準備,到底該準備些什么?如今的時代,除了專業,用人單位對待人才的標準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在不斷的推陳出新。這就是我們很多大學生為什么產生困惑的根源之一:對工作世界抱持兩個極端看法,要么一無所知,要么想當然。
對于當代大學生迫切需要反思的是:用人單位需要的人才是什么?大學生該學些什么?因此,思考和回答上面兩個問題,就告訴我們:就業準備,需要準備的就是大學生在職場中的就業能力。
1.2 就業質量低是學生就業能力欠缺的體現
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是大學畢業生通過學習和實踐而獲得的能夠實現職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是學生學習、實踐、認知、專業、創新等各種能力和人格品質的綜合體現。
在用人單位招聘畢業生和使用畢業生情況分析看,用人單位更看重大學生的學習、專業知識、實踐和創新等能力和人格品質。而這些能力和品質,正是體現了大學生的主要就業能力。大學生之所以求職受挫,就業質量不高,就是欠缺這些能力,也是欠缺就業能力的具體體現。綜合分析,大學生就業能力欠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能力:學習能力不僅表現在獲得知識的能力,也表現在知識應用能力,不僅有繼續學習的堅持,也要有終身學習的信念,不僅表現在學習成績上,也表現在學習的深度和廣度上。現在有的大學生即缺乏將知識轉化為應用的能力,也缺乏自學能力,更缺乏創新學習能力。一個學習能力強的人,能夠更好的勝任工作崗位、更快的適應工作環境,將自身潛力得到充分發揮。
(2)人格品質:現在有的大學生誠信度差、責任感缺失、沒有進取心、缺乏主動性、自由散漫,獨立性差、自信心不強、道德水平低等,這些人格品質在求職過程中不能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就業后也會影響他們的職業發展。
(3)職業目標:很多大學畢業生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規劃,沒有自己的職業目標定位,更沒有針對自己的職業規劃,甚至都不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有時還會病急亂投醫,致使自身的知識結構與職業不匹配。畢業時也是亂投簡歷,盲目求職,最后導致求職成功率低,就業質量差也就不足為奇。
當然大學生就業能力還表現在諸多方面,在此緊緊列出學生中最普遍最突出的幾個方面,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大學生充分就業和高質量的就業必要保障。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高校認真探索和解決的課題。
2 大學生應具備的就業能力
就業能力是大學生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是充分就業和高質量就業的保證。我們認為,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基本工作能力。實現順利就業的首要要求是基本工作能力,既包括學習、計算、基礎知識、表達等基礎能力,也包括人際交往、組織管理、外語和計算機運用及操作等能力,這是大學生與一般普通勞動者的重要區別。
(2)專業知識能力。專業知識能力是運用基本理論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專業知識能力包括專業知識、運用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與專業相關的新知識新技能的能力等。大學生的專業能力是就業能力的根本要素。
(3)環境適應能力:環境適應能力是指大學生對于其所處的現環境和新環境、新事物全方位、多角度融入并和諧相處的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每個人所處的環境在不斷地快速變化,大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實踐中積極地鍛煉、培養自己的適應能力,充分融入所處的環境,才能更好的適應職場氛圍。
(4)心理調試能力。心理調適能力主要是指大學生在面臨各種挫折和壓力時,產生對自身發展不利的心理狀態的情況及時迅速進行心理應急反應,并做好調整及恢復的能力。這種能力能及時合理應對學習、生活、工作中的種種變化,助推事業成功。
(5)創新及創業能力。創新創業能力是指在思維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和思維創新的引領下,通過資源整合、領導藝術和有效的管理方式創造市場價值的能力,其實質是各種智力因素和能力品質在新的層面上融為一體、有機結合所形成的綜合能力。當今時代是一個創業的時代,黨和國家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社會環境和政策支持,同時,各高校也在轟轟烈烈的舉行各種各樣的創新創業教育,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提供了較好的條件。
(6)社會認知能力。社會認知能力是指目前大學生對當前的政治、社會、經濟環境深刻認識、全面把握的能力。通過較強的社會認知能力和經濟社會形勢要求和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和就業目標,增強社會適應力。
綜上所述,就業能力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是大學生認識自我、認識環境、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實現就業目標的首要任務,而實現提升綜合素質、完成首要任務的有效途徑就是積極參與以就業能力為核心的生涯規劃教育和生涯規劃實踐。
3 開展以就業能力為核心的生涯規劃教育,有效提高學生自身就業質量
職業生涯規劃也稱生涯規劃,簡單來說,就是通過自我認識和具備的主客觀條件,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價值觀等特點進行分析與權衡,在了解職業世界和奮斗目標的基礎上,根據時代特點和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計劃。
生涯規劃教育在我國高校中已較為普遍實施,雖開展程度各不相同,但開展以就業能力為核心的生涯規劃教育應成為今后各高校的共識。
3.1 生涯規劃教育在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方面的意義
美國職業指導專家薩帕(Donald E.Super)把個人生涯發展的過程分為五個階段,大學期間正處于職業生涯發展的第二階段,因此高校加強對學生的生涯教育,引導學生做好生涯規劃,幫助學生主動了解自我、認識自我,了解職業世界,規劃自身的學習和職業發展方向、職業興趣和職業價值觀。通過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明確大學的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并根據規劃逐步實踐規劃目標,實現規劃和職業的匹配,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職業生涯規劃的實踐,提高了大學生就業的人職匹配度,明確就業目標,對大學生提升就業能力,實現充分就業、提高就業質量都具有重要意義。
3.2 全面開展生涯規劃教育,注重就業能力的培養
全面開展生涯規劃教育,是指高校對大學生在校期間,全程開展生涯規劃教育,所謂全程開展生涯規劃教育,是指針對大學生在大學學習的不同階段,開展側重點不同和內容不同的生涯教育。
我們把大學階段根據年級的不同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大一):生涯規劃訓練。此階段的核心任務是:新生定向與適應,了解自己的興趣、技能、性格、價值觀,認識自己,思考學習內容與生涯發展之間的關系。此階段建議可設計的活動包括新生定向服務——編印《XXX專業職涯輔導手冊》、情景劇——“十年后的自己”以及校園招聘單位信息展等。
第二階段(大二):通用職業能力訓練。此階段的核心任務是:繼續自我探索和人際探索,做好自我評量,進入工作世界探索,擴大知識領域與技能,積累工作經驗。此階段建議可設計的活動包括“技能管理檔案”——技能的辨析與打造、“職場隱形人”——影子實習、 “職場引路人”——生涯人物訪談等。
第三階段(大三):求職方略技巧訓練。此階段的核心任務是:繼續生涯探索,持續人際探索,設定目標(考慮是否考研)、接受現實考驗,吸取謀職新知。此階段建議可設計的活動包括“遇見未來的自己”——求職/考研準備知多少、“HR思維訓練營”——實踐出真知等。
第四階段(大四):職場拓展實戰訓練。此階段的核心任務是:謀職或準備升學,為職業選擇負責,了解職場法則;學習職場素養和職場禮儀,做好走進職場前的準備。此階段建議可設計的活動包括職場角色的轉變與定位講座、職場禮儀課堂等。
通過大學四年不間斷的生涯規劃教育和訓練,達到大學生提升自身、了解社會、適應職場之目標。
當然,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方法和手段還有許多,不能僅僅依靠生涯規劃教育和依托生涯規劃教育進行的生涯規劃訓練。還需要從以就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師隊伍職業素養等方面進行全面實施。
在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各高校在“先就業、后擇業”就業理念的驅使下,注重的是就業率而不是就業能力,不太關注或無暇顧及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和畢業生未來職業發展前景,長遠來看,無論對高校、對社會還是對畢業生都是無益的。為更好的提升就業質量,各高校應開展以就業能力為核心的生涯規劃教育,指導學生生涯規劃實踐,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有計劃、按步驟、有目標地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為大學生實現充分和高質量就業做準備。
參考文獻
[1] 馮炯.GCDF視角下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5(9):202-203.
[2] 柯羽.就業能力對就業質量的影響[J].當代青年研究,2010(6):71-75.
[3] 王爽.就業危機背景下的“兩顆”教育對促進大學生素質教育作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3(36):256-256.
[4] 楊丹宇.經濟發達地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問題與對策[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3.24(2):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