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桉琪 孟茹
摘 要 提取練習效應具體指學習某一內容后,進行測試比再次學習的記憶保持效果更好,即使測試后沒有反饋也依然存在。研究發現對詞語、篇章及技能等類型的學習都存在提取練習效應。但近年來一些研究發現復雜材料不存在提取練習效應。本文綜述了有關復雜材料不存在提取練習效應的實驗,并討論了復雜材料沒有出現提取練習效應的內部原因。
關鍵詞 提取練習效應 測驗效應 復雜材料
中圖分類號:B842.3?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1.026
Analysis of Retrieval Practice Effect of Complex Materials
CAO Anqi, MENG Ru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6)
Abstract Retrieval practice effect refers specifically that after learning certain content, testing improves retention compared to study again, even if there is no feedback. Researches with the learning of list of words, articles and skills verified the existence of retrieval practice effect.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some studies suggested that there was no retrieval practice effect with complex materials. In this study, we reviewed the experiments on the absence of retrieval practice effect of complex materials and discussed the internal reasons for the absence of it.
Keywords retrieval practice effect; testing effect; complex materials
0 前言
提取練習效應 (Retrieval Practice),又稱測試效應 (Testing Effect),指學習某一內容后,進行測試比再次學習的記憶保持效果更好,即使測試后沒有反饋也依然存在。提取練習效應的基本研究范式是:學習某一內容→一次或多次初始測試→最終測試。[1]根據提取練習效應的基本范式,研究者從不同方向證實了提取練習效應的存在,如不同的學習材料(單詞、散文等),或者是不同的學習條件(重復學習、思維導圖、自由聯想等)。
大量實驗都證實了提取練習效應的存在。然而,近年來很多研究發現復雜材料的學習不存在提取練習效應。也就是說,很多學者似乎普遍忽視了一個研究變量——學習材料的難易程度,即復雜材料。
那么,復雜材料的學習是否有提取練習效應呢?如果能夠證實復雜材料的學習不存在提取練習效應,這將是提取練習效應研究中一個重大的突破。它意味著提取練習效應有某些適用條件,學習材料的復雜性便是其中一條。這個現象同時也能夠讓學者將注意力轉向學習材料的分類。以往人們都認為選擇恰當的記憶策略就能保持較高的記憶水平,現在卻發現原來學習材料的不同也能影響記憶保持效果。通過對學習材料的深度研究,就可以根據不同的特性劃分研究材料,制定相應的學習策略,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此外,深入研究復雜材料不存在提取練習效應的原因,可以挖掘出其內部的心理機制,發現新的心理現象和理論,促進心理學的發展。本文我們便著重探討有關復雜材料不存在提取練習效應的實驗,并深入研究其內部理論解釋。
1復雜材料的提取練習效應研究
Van Gog和 Sweller [2]認為復雜材料是一些連貫性較強、具有較高的元素交互性的材料,即這些材料的內容緊密聯系,并相互影響。我國心理學家丁凱[3]也曾研究過不同學習材料難度條件下的提取練習效應,但是他采用的材料是雙字具體詞聯想詞對,并不屬于復雜材料。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材料,它們不需要考慮個體知識儲備,都是采用簡單明了的話語去描述,內容之間也不存在相互聯系,這些都屬于簡單材料。
Wayne Leahy [4]等人使用問題解決任務進行了實驗。他們的觀點與Van Gog一致,使用復雜材料不太可能獲得提取練習效應。實驗涉及到的相關變量可能并不是問題本身的難度程度,而是元素交互作用,即如果問題解決任務因其結構或解答者缺乏相關知識而具有較高的元素交互性,則可能無法有提取練習效應。
演示如何解決問題的工作實例主要指給被試一個學習的工作實例,然后再提出相應的的問題讓學習者解決,即工作實例–問題;而參照組則是只提供學習的工作實例。根據提取練習效應,工作實例–問題的結果應該比工作實例的好。但是Wayne Leahy 認為在解決問題的背景下,沒有提取練習效應。
Leahy一共做了三個實驗,教學材料是學習閱讀公交時刻表的高元素互動性任務,被試是來自悉尼兩所獨立學校的33名小學生,年齡8~9歲,每班一班,隨機分為兩組,即工作實例教學組和工作實例加問題指導組。他們使用小學生為被試可以檢驗實驗效果的一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