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
摘 要 近年來對外漢語教材中練習部分日益受到關注,但從心理學角度進行的對比分析很少。本文以《博雅漢語 準中級加速篇II》和《新實用漢語課本3》為例,探討了兩本教材中想象性練習的界定、分類、數量、分布、題型等方面特點,并對今后的對外漢語教材編寫,教師教學以及學習者學習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 對外漢語教學 教材分析 想象性練習 創造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1.065
Research on imaginative practice in TCFL
—— Take "Boya Chinese: quasi intermediate accelerated Chapter II"
and "new practical Chinese textbook 3" as examples
YANG Jia
(College of Art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2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exercises in TCFL, but there is little comparative analysis from the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quantity, distribution and question types of imaginative exercises in the two textbooks, taking "Boya Chinese quasi intermediate accelerated Chapter II" and "new practical Chinese textbook 3" as exampl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ompilation of TCFL textbooks, teachers' teaching and learners' learning in the future.
Keywords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xtbook analysis; imaginative practice; creative thinking
教材的編寫材料要“有意思,給學生以想象的余地”(趙金銘 1998)。利用教材中的想象性練習,憑借想象訓練實現自我情緒觸發,將有助于從情感維度系統優化教學。(盧家楣 2000)模擬生活中多樣的交際情境,實現真實的語言交際和良好的學習情感體驗。有助于激發學生漢語學習興趣,對漢語學習產生良性影響。
1 所選用教材及研究范圍
練習對課堂教學質量有直接的影響(呂必松,1993 )本文以《博雅漢語 準中級加速篇II》(以下簡稱《博雅》)和《新實用漢語課本3》(第二版)(以下簡稱《新實用》)為例,試圖從心理視角對教材中想象性練習部分加以分析。
《博雅》采用功能、情景、結構理論,以功能為綱,寓結構、功能于情景之中。《新實用》以語言結構為綱,堅持結構、功能、文化相結合。
2 想像性練習的界定和依據
“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張履祥等 2002)。是在言語思維的指導下進行的形象思維過程(孟昭蘭 1994)。 本文中想象性練習,指按照語言交際任務,在語詞作用下進行形象思維訓練并完成語言輸出的練習過程。
判斷依據:
(1)創造新形象。即現實中不存在,或已經存在但主體未接觸過的事物形象。如:《博雅》第四單元練習第6題(P85):“寫作:如果你是文章中的“野狼”,請你寫一篇小短文《野狼和雪兔》,介紹一下你和雪兔不同的方面,并談談你對自己的看法。”
(2)具備超越時空的間接性。想象性練習時間上可以跨越過去、現在和將來,空間上可以無限擴展。比如:《博雅》第5單元第10課《武則天》(P118):“第六題:你是一名記者,現在要采訪武則天。請你最少準備5個問題讓武則天回答。”
(3)用形象進行思考。即依據語言訓練任務,言語思維對表象活動起著組織、支配、規劃的作用,而并非是單純表象的堆砌。如:《新實用》第38課第5題(P237):(見圖1)
3 想象性練習的分類
想象又可根據想象內容的新穎程度和創造性成分分為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馮鴻滔 2006)。本文將想象性練習進一步劃分為再造性想象練習和創造性想象練習。
(1)再造性想象練習。再造想象,依據語言的描述或根據圖樣、圖解、符號記錄等在頭腦中產生新形象的過程(馮鴻滔 2006)。再造想象練習是根據描述或圖畫等,在頭腦中創造意象,形成與之相符或相仿的新形象,并完成語言輸出的過程。
如:《博雅》第7課第七題(P83):“請你試試為這篇課文寫一個新的結尾。”
(2)創造想象練習。創造想象是再造想象功能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如文學創造,科技發明創新等。創造性想象練習,是詞的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相互作用,是語詞思維指導下的形象思維過程。如:《博雅》第8單元第16課第2題(P204):用“盡量”給你(未來)的孩子寫幾條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