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波
摘 要 圍繞“四個回歸”,展開對“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的教學。采用以學生為主的教學,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潛力;將教書育人有機統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與時俱進加強學習,以扎實的知識進行高水平的教學和教學改革;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理念,把“課程思政、專業思政”作為育人要素和責任深入到教學之中,培養思想素質過硬、技術能力強的學生;將“中國夢、強國夢”的信念植入學生心中,為社會主義培養合格的接班人。
關鍵詞 互換性 回歸常識 回歸本分 回歸初心 回歸夢想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1.053
On the Basis of Four Regressions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of
"Interchangeability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Foundation"
SUN Bo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01)
Abstract Around "four regressions", the teaching of "interchangeability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foundation" is carried out. Adopt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centered classroom, mobiliz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and stimulate students' potential; integrate teaching and education organically, establish oneself with morality, study with morality and teach with morality, strengthen learning with the times, and carry out high-level teaching and teaching reform with solid knowledge; always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nd put "curriculum, politics and specialty" into practice "Industry, ideology and politics" as the education elements and responsibilities go deep into the teaching, and cultivate students with excellent ideological quality and strong technical ability; implant the belief of "Chinese dream and powerful country dream" into students' hearts, and cultivate qualified successors for socialism.
Keywords interchangeability; return to common sense; return to duty; return to heart; return to dream
在2018年6月四川成都舉行的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陳寶生指出,要推進本科教育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把“培養人”作為根本任務。針對會議精神,踐行“四個回歸”,對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實踐。
1 回歸常識
1.1 互換性課程特點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這門課程,所涉及的內容大多與國家標準相關。隨著工程領域新方法、新工藝的不斷出現,與之相關的國家標準隨之變動,教學內容也在不斷變化,而課程的內容體系是在知識的系統性及完整性基礎上建立的,沒有擺脫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學過程中依然是以教師為主體,沒有體現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被動接受,對課程認識不明確,學習興趣不高。由于課程是在學生毫無專業理論知識,并且幾乎沒有實踐經驗的情況下開設,學生學習難度很大,并且學習過程非常枯燥,難以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
1.2 學生學習的現狀
教育部長陳寶生在講話中指出“痛苦的中學,快樂的大學”,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一些學習現狀。高中的時候學生是在老師和家長管教下完成繁重的學習任務,而到了大學擺脫了老師和家長的束縛,再加上游戲、微信、抖音等多種誘惑,許多學生放松了對自我的管理。所以出現了課前不預習、課上隨心情、課后不復習的現象,目前的學生多數是為考試而學習,沒有了考試不知道怎么學習,不知道學習什么。學生喜歡判斷題、選擇題、死記硬背的題,喜歡老師考前劃重點。學生平時不學習,考前突擊復習,考后對所學內容拋擲腦后,全然忘記曾經學過的知識。
1.3 讓學生回歸學習
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適當給學生增負。在每一次課前,通過雨課堂發送預習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預習新課內容;在每一次課的開始,結合預習問題通過雨課堂發送隨堂檢測的題目,根據學生做題的成績統計,掌握學生的預習情況,對疑難問題和重要知識進行講解;引入工程案例,穿入本次課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知識,然后出1-3個工程問題讓學生嘗試著去解決,在做題過程中使學生有成就感和收獲感,并做點評;課后鞏固消化本次課的內容,布置習題及實驗練習,使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讓學生不要帶著僥幸的心理,認為輕輕松松就能通過考試,對考試的題型進行改變,沒有死記硬背的客觀題,只有分析應用的主觀題。
2 回歸本分
2.1 為師者以德為先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為師者必須以德為先。注意為人師表,在教師和學生中塑造良好的形象、和諧的氛圍,用自己對學生、對事業的愛心去帶動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借助知識和精神的力量,體現社會良知、人文關懷,追求真理、維護正義。在互換性教學中,將課程中精度設計的知識融入“中國制造”,同時突出“工匠精神”和愛國主義教育,使互換性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2 為師者知識淵博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屬于機械設計系統里的精度設計部分,涉及了機械制圖、機械原理、金屬工藝學等知識,所以在授課前必須對這些知識進行鞏固和深化,同時要結合時代的發展融入信息化、智能化等內容,引入高鐵、汽車、飛機、機床等引入案例,采用設問法,帶著學生共同去探究工程問題,潛移默化將知識點引入其中,幫助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路圍繞時代及社會發展需要,注重實踐綜合應用能力培養,通過理論與實際的有機結合,使學生達到課程的學習目標。基于“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這門課程的學習難度和學習過程的枯燥性,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
2.3 為師者以學生為中心
在“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課堂教學中,保持與學生的目光接觸,及時觀察學生的表情和反映,用準確、形象、風趣、富有感情色彩、節奏鮮明、邏輯清晰的語言,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采用設問式、討論式、啟發式的教學形式與學生進行互動,比如讓學生想象自己作為工程師或企業家,如何看待尺寸公差、幾何公差、表面粗糙度等方面精度設計。學生們從安全環保、質量成本、結構設計展開大討論,從討論中學生總結出不是精度高的設計就是好的設計,而是要根據實際要求對零件進行合理的精度設計,以保證零件具有互換性。
3 回歸初心
3.1 立德樹人
立德樹人就是聚焦學生健康成才成長,以德為先,培養塑造德才兼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在互換性課程的教學中,講授了我國工業發展歷程和技術創新,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歷史規律、準確把握基本國情,使學生牢固樹立起正確的思想觀點,明確學習目的和任務。在尺寸公差章節中,引入“大國工匠胡雙錢”加工精度為0.24mm的36個尺寸不同孔的案例,講述胡雙錢37年的工作中如何吃苦耐勞、無私奉獻、專心工作,如何默默地在平凡的崗位上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做貢獻,體現了大國的 “工匠精神”。
3.2 專業思政
2018年高校師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結果顯示,對大學生思想言行和成長影響最大的第一因素是專業課教師,高校所有課程都有育人要素和責任。在互換性課程中教學中穿插了“大國重器”、“創新中國”、“一帶一路”等內容的講解和討論,本專業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學生發現學科的真善美因素,將科學性與思想性緊密統一,對學生進行德育、美育等方面教育。培養學生價值判斷能力、社會活動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樹立質量意識、效益意識、創新意識,引導學生面向現實,走進社會,有志于推動中國社會經濟建設。
4 回歸夢想
4.1 學習強國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這門課程屬于工科專業基礎課,在制造業領域中應用廣泛。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這就需要具有寬厚的專業知識、學科交叉融合、人文精神等高素質的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做支撐。為了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工科大學生就要從科學、技術、經濟、文化、道德、環境、社會發展等多方面進行學習,實現知識的融合,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強國夢貢獻力量。
4.2 教育強國
為了適應時代及社會發展需要,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對“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改革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采用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引導”的教學;改變對學生知識灌輸的傳統教學模式,注重實踐綜合應用能力培養;改變學生被動性、應試考試的學習習慣,讓學生結合工程實際去做零件的精度設計,從而學習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循序漸進地提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翻轉課堂以及教、學、做一體化方式實施教學。適當增加考試難度,考試不出選擇題、判斷題、填空題,以具體工程問題分別通過設計、計算、分析的題目來考核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為滿足現代科技發展綜合化和工程實踐復雜化的需求,不斷地進行教學改革,實現教育強國。
5 總結
以“以本為本,四個回歸”為指引,對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的改革教學模式,采用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和工程問題的訓練,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回歸常識“學習是第一要務”;通過教師潛心設計教學模式,本著從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和鍛煉學生能力的角度出發,回歸教書育人的本分;通過高校教育的培養,使培養的學生能用所學專業知識成為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造福社會,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回歸教育初心和夢想。如何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現有教學資源,結合實際情況,改革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興趣,提升“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教學效果,真正實現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 萬玉鳳.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N].中國教育報,2018-06-22(001).
[2] 曹清.培育大學生家國情懷的意義及路徑探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2):56-57.
[3] 袁占亭.高等教育“四個回歸”的時代意義[J].中國高等教育,2016(23):17-21.
[4] 李元元.新時代一流大學教育思想的體系建設與實現路徑[J].管理世界,2018(6):1-11.
[5] 楊瑩,夏秋英,徐立.新工科背景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應用探索——以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為例[J].大學教育,2019(08):56-58.
[6] 曹宇鵬,王恒.面向“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教學改革淺析——以南通大學為例[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9(07):73-74.
[7] 張宏,胡業發,吳彥春,石繪.基于MOOC混合教學模式的“互換性與測量技術”教學改革與實踐[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7(11):127-129.
[8] 馮明佳,辛志遐.基于項目教學模式互換性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