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金
摘 要 近年來,隨著國家一系列扶持和優惠政策的出臺,社會大眾對于在新時代下如何實現自身價值,以一己之力幫助他人有了更加深刻的體察和思考,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在假期參加短期支教項目。相較于其他志愿服務活動,短期支教具有靈活性強,自我獲得感高,能夠深入了解支教的各個環節等優勢。但它在發揮其積極作用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諸如支教者教學水平低,各方溝通不到位,長效反饋機制缺位等弊端。
關鍵詞 短期支教 志愿服務 長效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5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1.074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Short-term Voluntary Teaching
WU Chunj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jing University Jinling College, Nanjing, Jiangsu 210089)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a series of national support and preferential policies, the public ha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reflection on how to realize their value, as well as help others in the new era. In such case, 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choose to participate in short-term teaching projects during the holidays. Compared with other activities, short-term teaching projects enjoy the advantages of flexibility, high sense of satisfaction and in-depth understanding in the process. However, while playing its positive role, short-term teaching inevitably has some drawbacks, such as the low level of teaching pedagogy, inadequate communication, and the absence of long-term feedback mechanism.
Keywords short-term voluntary teaching; volunteering experience; long-term mechanism
短期支教與長期支教不同,前者持續時間短,機動性強,由學生或社會團體自發組織,對支教隊員的教學經驗及背景沒有硬性指標,時長一般在一到四周不等,時間大多在寒暑假相對空余的階段。短期支教隊員一般以青年大學生為主,施教對象為教育資源相對匱乏落后的地區學生。整個支教過程包括前期宣傳、招募、選拔、培訓、上崗、結束等環節。這種新興的志愿項目吸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報名參加。但是,短期支教意味著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一系列復雜繁瑣的工作,一旦某一環節出現疏忽或差錯,結果將于初衷分道揚鑣。甚至讓這本該是美好的經歷成為遺憾。
1 短期支教存在的問題和弊端
(1)組織者在選拔管理上存在薄弱環節。新媒體科技的發展,尤其是自媒體平臺展現出的巨大潛力,不僅促進了社會進步及人的全面發展,也給短期支教在宣傳及招募環節送來了陣陣 “東風”,人們可以在各大平臺看到關于短期支教的相關信息。一方面,這給想要參加支教活動的學生提供了平臺和資源,另一方面也對選拔和培訓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一問題在社會自發組織的支教項目中尤為突出。報名者來自不同的學校和地區,如何了解報名者的真才實學及支教水平,如何確保他們在支教過程中服從管理,盡心盡責以期圓滿完成支教任務成了難題,即使報名者來自同一所學校,這一問題也不可被忽略。面對受教學生的年齡、知識水平等差異化要求,組織者在選拔上缺乏責任意識,選拔的男女隊員比例不協調,學科課程安排不合理,導致一些隊員不能將所學知識很好地教授給學生。有些組織還存在管理不當,機構臃腫、 人浮于事等問題。
(2)各方缺乏有效的溝通合作,長效機制尚待完善。目前,相當一部分學校對短期支教采取“放養”、“任其發展”的態度,此類活動往往是由青年志愿者協會負責聯系支教學校并負責相關流程及后續事宜,學校及指導老師對其缺乏統一指導和安排。短期支教的往返交通,住宿、飲食等方面的開支一般都是由支教隊員自行解決,相關部門也不會在經費及物質上給予支持。這在某種程度上又增加了支教隊員的活動成本。
另外,受教學校對支教隊員缺乏統一管理,對支教者的授課內容不做統一安排,只要求通過課件等形式帶領孩子領略外面的精彩世界,開闊視野。盡管在住宿和飲食上提供了方便,但雙方還是以校方和支教學生的社會關系維持日常交往,并未轉換為同事的角色以搭建平等溝通的橋梁。支教隊員因初來乍到,對于生活文化等方面的不適應未能及時有效地提出,尤其是當有跨文化差異的隔閡未能及時有效解決時,會在一定程度上削減支教隊員的積極性和熱情,進而產生消極抵觸的心態。尤其是在一些環境艱苦的支教地區,生活及教學條件方面十分落后,這會讓支教隊員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進而對支教活動產生畏懼甚至逃避心理。更有甚者,支教隊員在支教地區的個人隱私等安全問題受到威脅,使其難以在一個相對平穩,溫馨的環境中完成支教活動。這些問題,暴露出校方、組織方及支教隊員沒有做好充分的溝通及保障工作,沒有及時有效地解決問題。
最后,社會及主管部門對短期支教缺乏認同感。支教活動在社會公眾及教育主管部門眼中還停留在“體驗式教學”的階段。加上資金、地域等條件的限制,政府、社會愛心人士和企業也沒有適當地給予幫扶和支持,大學生支教和社會群體還處于“隔絕”狀態。
(3)支教隊伍水平參差不齊,教學水平亟待提高。當前,由于激烈的社會競爭壓力和個人全面發展的需求,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在暑期參與短期支教以豐富個人閱歷,為人生增添一抹光彩。這就導致了部分支教隊員參加活動的動機不純,社會功利性不斷加強。有些報名者往往是為了讓自己的簡歷更好看,讓朋友圈收到更多“贊”,讓自己在競爭中處于相對有利地位才報名了短期支教。他們將支教行為看作是一場“短期旅行”,看作是一次去別的地方體驗生活的機會,而將報名的初衷和使命——把知識和新觀念帶給受教者的正事拋到九霄云外。此外,很多高校將志愿服務時長與評獎評優,畢業等考核指標掛鉤,這就在無形中助長了為了支教而支教的“歪風邪氣”。一些不切實際的享樂主義和功利主義理念的灌輸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無疑是毀教。另外,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備課和上課任務,這對支教隊員的教學水平和耐心提出了新的挑戰。部分隊員缺乏必要的教學經驗,僅以自己的理解去準備課程內容,結果發現學生不感興趣,影響上課效果。他們難以自如地掌握課堂情況并維持課堂秩序,繼而產生懷疑和自卑情緒,這也使得教學質量難以保證。更有支教隊員缺少調查研究,直接從網上照搬下載上課用的課件及資料,不考慮受教學生的實際需要,導致支教效果大打折扣,結果不盡如人意。在上課過程中,他們對外面的美好世界夸夸其談,卻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描繪美好世界固然可取,但脫離現狀去暢想未來未免顯得有些滑稽。支教隊員要么高人一等,要么與學生稱兄道弟,儼然將學生發展成了“旅行”中的“驢友”,下課后“挾飛仙以遨游”,不去進一步和學生溝通以改進教學方法。凡此種種,暴露出支教者在思想上的懈怠和行動上的不負責。
(4)短期支教效果有限。短期支教,顧名思義就是時間很短,往往只有幾天到十幾天的時間,這就決定了支教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局限性。首先,支教時間一般都是寒暑假,此時剛好處于大學生放假而受教學生處于期末復習或即將放假的狀態,在這一矛盾的時間節點上,如何讓受教學生放下浮躁,坐在教室里聽課是個問題。其次,短期支教往往采取以“培養學生興趣,開展素質課程”為主干的教學方式,這就使得在短暫的時間內教授學生專業的知識不太現實,學生可以獲得的在知識和技能上的提升微乎其微。支教者能做的最多是開闊學生的視野,為學生輸入新的不一樣的觀念,但這些影響因主客觀的條件的限制所發揮的作用畢竟有限。短暫的相伴就要告別,剛建立起的友誼就要終結,會讓部分受教學生陷入離別情緒。很多支教者離開后便不再和受教學校或學生聯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這種間歇性支教方式容易給支教雙方產生一種“疲勞感”,具體表現為支教者對工作熱情的減弱。受教學生對上課內容不感興趣甚至抵觸,很多支教者不愿意再次參加此類活動。
(5)支教成果反饋評估機制及獎懲措施落實不到位。支教本應該是件多方共贏的事,但往往隨著支教時間的結束而不再延續。支教者在活動結束后缺乏總結反思,不主動和校方、組織方及其他支教者溝通反饋支教情況,整個支教效果缺乏科學有效的評估評價機制,使其處于一種被動懶散狀態。這可能因為支教者平時要上課工作,課余時間有限,對于支教前期準備和后期完善工作有所欠缺。另外,組織或管理方缺乏正面宣傳、表揚激勵的措施,很多時候表彰僅僅停留在口頭,相關的激勵措施落實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削減了他們再次參加短期支教的積極性和熱情。對于支教過程中出現的典型問題和反面隊員,也缺乏科學有效的懲戒措施,對存在的問題未能及時反饋協調解決。
以上問題的出現,不僅未能讓支教活動達到預期效果,也制約了短期支教的長期有序發展。改善這些問題,對于營造良好的支教環境,惠澤各方具有深遠意義。
2 改善短期支教問題的應對策略
(1)建立并完善相關支教的長效管理機制。社會各方力量要協同發力,盡快建立并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努力使短期支教朝著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方向發展。要發揮組織方對短期支教的統一領導作用,在支教的各個環節和方面嚴把關,把嚴關,努力在提升支教質量和效果上下功夫。組織方在招募動員階段,要核實報名者的教育背景等信息,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支教隊員數據庫,提高管理效率。
在支教過程中,校方要保證支教者的合法權益和利益,切實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同時加強對支教活動的管理和指導工作,對不符合規范的行為要及時制止并加以糾正。支教結束后,要及時進行成果評估和反饋工作,探索建立多元評價評估機制,可以通過自評、他評、互評、等方式對支教活動做全面反饋。
要多措并舉保證支教效果,獎懲結合,嚴慈相濟確保支教者積極主動作為。對于表現突出的支教個人,可以頒發榮譽證書、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舉行先進事跡報告會等形式予以表揚,也可通過開展交流分享會,座談會等形式邀請其作經驗分享。對于表現極差,影響惡劣的隊員,要探索建立并完善一整套信用懲戒體系,對于進入志愿者懲戒黑名單的個人,拒絕其參加其他類似活動。
(2)積極探索新型多渠道支教模式。要積極嘗試建立新以“個人-學校-社會”為特點的新型合作發展支教模式,優化教學及社會資源配置。除了支教者本身的熱情和積極性外,學校要正面引導,鼓勵學生們走出校園,走向社會,以正確的心態參加短期支教活動,以一己之力奉獻自我,服務社會。要不斷改革創新,廣泛調研,開展新型支教模式,某些高校已探索出和短期和長期相結合的模式,即“周末+假期”的支教形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支教時間短、教學內容淺、支教效果不明顯等弊端。要嘗試在教學硬件相對完善的地區開展“線上+線下”并行發展模式,制定好教學計劃,在安排好的時間段通過錄播或直播的形式進行授課。除了必要的課程設置,還可多多開展諸如美術、勞技、心理、藝術、哲學這類綜合實用性課程。要加強和受教者的溝通及長期聯系,使支教效果朝著長遠化方向發展。
(3)加強各方溝通,推動合作深入向好發展。當下,支教項目主要由學校青協或社會組織自發聯系,缺乏統一的合作管理機制。在“互聯網+”技術蒸蒸日上的今天,組織方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廣泛開展同公益組織、企業的合作。此舉一方面可以得到支教活動所需要的物資,另一方面也能夠凝聚社會共識,得到社會的支持和認可,為開展后續工作搭橋鋪路。要嘗試開發支教應用軟件或程序,幫助各方及時了解支教進展及相關情況,使支教過程更加明晰化、專業化。在支教活動開展前期,要和受教方深入溝通,交換意見,落實好諸如時間安排、課程設置、飲食住宿、應急處置等問題。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將相關責任與義務通過書面形式呈現。同時,要深入了解支教隊員的合理訴求,給支教活動營造一種輕松良好的(下轉第173頁)(上接第163頁)氛圍。要和學校或主管部門做好溝通備案工作,耐心傾聽他們的意見。對于活動中出現的問題,一旦發現,及時上報,及時溝通解決,為圓滿完成支教任務添磚加瓦。
(4)支教者需端正參與動機,勤勉工作。各方要廣泛宣傳,正面積極引導,幫助支教隊員正確看待支教活動。支教者要端正支教動機,嚴于律己,明白支教的意義和價值所在,做好思想上和行動上的準備。要樹立支教是去幫助他人,奉獻社會,而不是去游玩享樂的觀念。要認真了解支教的各項信息,服從管理,不敷衍了事、不擅自行動、不高高在上。要認真準備支教所需要的課件和資料,認真聽取同事、學生的建議,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努力將晦澀難懂的知識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講授。要服從組織管理,和同事和睦友好相處,遇到問題或難題時,要及時和組織或上級溝通。要作學生的典范,不在學生面前做有損于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要為人師表,愛崗敬業。支教過程結束后,要認真反思,總結經驗和教訓,切實做好反饋工作,和其他支教者及時溝通,交流心得。
3 總結
短期支教作為一項公益事業,它對學生的成長、弘揚社會崇德向善的風氣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作為一項有意義的社會實踐,必須長期堅持,不斷創新。但倘若短期支教淪為某些人朋友圈的炫技新寵,抑或是追求名利雙收的砝碼,那么支教的意義就蕩然無存。要正視短期支教的現存問題,通過不斷探索實踐,改進工作方法,努力推動短期支教朝著制度化、常態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肖艷.大學生短期支教調查研究報告[J].市場研究,2018.
[2] 薛慧,鄭安妍,張雪,楊荊越.從資源配置研究大學生志愿者和志愿合作機構的互利機制——以南京部分高校為例[J].市場周刊,2018.
[3] 楊曉宇,仝澤民,李玲.大學生短期支教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思路——以北京市昌平區3所高校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