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浩龍
摘 ?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已是不爭的事實。文章從五個層面談怎么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上語文試卷講評課才更有實效,指出采用“理”“尋”“點”“驗”“悟”的試卷講評方式開展試卷講評課,可以讓學生“動”起來,發揮“生本”效應,還可以讓學生“知其所以然”,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講評課;語文試卷;評講方式
在信息技術廣泛運用于教學的今天,可以借用信息技術,進行整理與數理,尋問與探尋,點評與點撥,驗證與體驗,領悟與洞悟。這樣教師的奇思妙想都可以落到實處。
一、巧借信息技術,整理與梳理
首先,教師要整理。具體地講,就是教師要借助信息技術做好兩點:第一,數據統計和分析,即要統計各知識點的分布和所占分值的情況,以及考點和題型的呈現情況,還要統計各分數段的人數、每小題的平均得分情況和得分率,以及得分最高的人數和失分最多的人數,并通過分析這些數據,把握命題人的命題意圖,對試卷作出準確、客觀、科學的評價;第二,提煉與評估,即要梳理相關數據,全面評估學生的典型問題、共性問題,以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對答題要領的掌握狀況等,據此弄清學生的問題所在。比如,是答題不嚴謹,或是知識有缺陷,還是能力不夠強等,并找出錯誤的原因,以便講評時能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學生要梳理。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學生需要梳理的內容。可以是學生個體獨立完成,也可以是學生小組合作完成;梳理的內容則應該包括考查的知識點、所占的分值、得分情況、錯題分類、出錯原因(客觀因素、主觀因素)等;梳理的結果必須是以文字說明加圖表的方式呈現;講評試卷時,教師還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對試卷的知識能力點和答題情況進行分類歸納,讓學生由埋頭做題轉變為審視答題,讓每一次講評都能發揮鞏固、拓展、提升的作用。
二、巧借信息技術,尋問與探尋
首先,教師要尋問學生的梳理情況。講評前,教師要根據課前學生的梳理情況,尋找到梳理得好的、一般的、差的三類學生的代表;講評時,教師要先用投影分別呈現梳理得差的、一般的兩類學生的梳理結果,并指出應注意的問題和應關注的方面,然后讓梳理得好的學生到講臺上給大家展示自己的梳理成果,并談收獲和啟示。
其次,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展示答案,引導學生比照標準答案探尋失分原因和癥結所在。講評時,教師要在引導學生自己比照標準答案探尋失分原因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小組合作探尋——優生先展示探尋結果,提供借鑒方法,其他組員給予評判和補充,幫助得分低的學生尋找失分的原因,共同探尋改進的方法和提高的措施。比如,可分析題干可能允許的解題范圍、角度和方法,或認清題目中正誤的比較點,或辨析題目中設置的迷惑點等,然后各小組派代表交流共同探尋的成果。
三、巧借信息技術,點評與點撥
如上所述的“點”,是學生最需要的,也是最高效的。利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清晰地指導學生進行考點分析,探尋解題的關鍵是什么、突破口在哪里、最佳答題途徑是什么等,并總結出一般的答題步驟和方法。如,分析“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聯的表現手法和表達效果。講評這道題,教師至少要在三個方面做好“點”——點評與點撥。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照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尋找解題的關鍵。具體步驟是:(1)投影呈現得0分的同學的答案,指出問題的根源:一是表現手法判斷錯誤,二是不理解題意隨意作答;(2)呈現得1分和2分的同學的答案,請全班同學共同把脈:有的是僅答出了表現手法,表達效果回答不到位,有的是分析時不能結合詩句的內容作答,屬于應景式作答……(3)點撥學生明確答題要領:“吃透題旨,據問作答”“明確手法,分析效果”“透視文本,精當闡釋”,同時投影補充常用的表現手法,如,對比、襯托、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襯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近景遠景結合等。
其次,教師要引領學生再次研析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合作討論這類題目的評分要點和具體的答題步驟有哪些。小組討論和交流展示過程中,教師點撥分析詩歌表現手法的一般步驟:(1)明確說出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以及該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的體現,要結合關鍵詞句描述;(2)分析用該表現手法描寫景物的效果或表達的情狀;(3)指出詩歌中蘊含的思想情感。教師要求學生自己打字用平板發進行儲存,強化表現手法題目的結題一般步驟。
第三,教師要引導學生強化認知。比如,可以進行如下變式訓練:(1)全詩主要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2)末句的景物描寫是怎樣抒發作者的情感的?請簡要分析。教師要求學生周末查詢網絡,尋找類似題目強化訓練。
四、巧借信息技術,驗證與體驗
點撥之后,教師不光要看到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的情況,更要了解學生是否完全掌握了要點,千萬不可草率結束課堂教學。這就需要教師去“驗”。最為簡便的做法就是驗證,即教師根據“理”的情況,提前精心準備驗證材料,在講評結束前發放相應的反饋練習給學生,檢測講評效果。更深層次的做法是體驗,即教師根據“理”的情況,指導學生進行命題練習。具體方法是:教師利用大屏(如希沃大屏)提供命題材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擬題目,自定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各小組根據教師提供的專家的命題和參考答案交流討論,對比自己的命題與專家命題的異同,評析各自的優缺點,提出努力方向。當然,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組間命題互測。
五、巧借信息技術,領悟與洞悟
利用電子儲存的方式,便于長期持有或調整。首先,試卷講評結束后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悟”——悟知識、悟方法、悟教訓、悟能力。這實際上是一種積累、一種提升,只有學生真正“悟”到了,才能達到講評試卷的理想境界。引導學生“悟”的最好做法是寫試卷講評電子積累卡片。試卷講評積累卡要有明確的統一要求和統一的板塊,如,試卷的特點、成功的經驗、失分的教訓、原因的查找、改進的做法、努力的目標等。其次,“教然后知不足”,教師也要洞悟。比如,反思課堂教學的不足和缺憾;反思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否是自主的、自覺的,以及小組合作是否還可以再改進;反思培養學生的能力的途徑是否有效和高效。利用電子儲存的方式,便于為教師以后的備課工作省力,也方便調整。
參考文獻:
[1]趙登國.如何做好初中語文試卷講評[J].內蒙古教育,2016,(10):84.
[2]劉春娜.借助信息技術促進語文教學變革[J].漢字文化,2019,(22):115+117.
[3]楊小珍.淺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J].課程教育研究,2019,(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