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正發
摘 ?要:作為一門概念相對較多的學科初中化學具有抽象性,教師通常需要大量板書輔助教學,因此降低了課堂效率。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在新課改的大潮流下計算機設備的運用逐漸投入到課堂上,微課的出現和發展給初中化學教學帶來極大的便利,微課的引入也極大地迎合初中生的心理,極大地增強其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可利用率。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資源,教師對微課的設計顯得格外重要。鑒于此,本文以“原子的構成”為例,探討微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微課;初中化學;原子構成
引言:
新教育背景下傳統的“滿堂灌”、“一言堂”不斷轉變,在教學中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的教學原則已經成為主流。微課作為新技術的產物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手段和工具,能夠創設情境,促進學生感知抽象概念,準確理解化學中的重難知識點,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發揮其特有優勢使學生積極主動走進化學世界,不斷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作為一節微觀概念課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中的“原子的構成”一課學生對深奧的概念難以進行透徹的理解,給教師的課堂設計增加了難度。而微課恰好給這一問題的解決帶來機會,迎合了學生主體,創設化學情境,變微觀為宏觀,利于學生打好基礎,促進學生化學學習。
一、增強化學課堂的趣味
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面臨的困難是知識點多且零碎,學生必須掌握一個又一個較小的知識板塊并學會融會貫通。這個過程對初中生來說較為困難,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認為化學枯燥且公式繁多,導致很多學生對化學“聞風色變”,產生排斥心理,甚至導致出現偏科。鑒于此,教師應該結合微課進行教學演示,從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入手,繼而提高學生化學學習的興趣。比如,在“原子的構成”一課中教師在導入環節可以提前查閱資料,并通過微課用多媒體為學生講述湯姆生、道爾頓、盧瑟福等科學家如何研究原子結構的科學故事。讓學生首先對化學家產生濃厚的興趣,感受到化學研究的發展,了解化學家身上具有的科學品質。一方面吸引學生順利導入新課進行“原子的結構”一課的學習,另一方面也能培養學生學習科學家刻苦鉆研的精神,推進化學學科的學習,形成良好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增強學生化學學習的興趣不僅可以從化學家身上下功夫,也可以從學生熟悉但不夠了解的事物下手。例如,在“原子的結構”新課導入中可以通過微課形勢播放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視頻,通過提問的形式讓學生對1964年的“蘑菇云”原子彈產生疑問:“為何原子彈具有這么大的威力呢?”繼而引出原子是可分的,并展開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揭示科學奧秘。
二、實現學生主體的課堂
初中化學的教學難度較高,因此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對知識點進行講解,學生作為受眾只能被動接受知識,喪失了主動學習和思考的能力,導致課堂可用率低[1]。微課的設計首先是根據課堂的教學內容進行知識點的選擇,分清主次,根據重難點對課堂時間進行合理分配,對學生難以掌握的知識點進行重點講解,繼而找到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最終呈現在微課上。如此一來,課堂的主體就變成了學生。又因為微課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教師用微課進行教學時學生能更好的集中精力學習微課,將繁雜的書本放在后面,在學生進行微課學習后再閱讀課本就變簡單了。
比如,在“原子的構成”一課中教師教學在于原子的構成,教學的難點是原子和相對原子質量概念的形成。在課堂中投影展示后可以引導學生評判討論,如原子核很小,科學家經過研究證明原子核還可再分,在動畫中已經顯示出來,再請學生仔細觀察原子核的構成。課程尾聲可以讓小組進行探究,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的表格,引導學生根據表格內容比較和討論。
三、提高化學教學的效率
微課雖是一種簡單的教學方式,但卻在實際教學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微課對傳統課堂有一定的補充作用,使課堂知識點更加集中。另外,教師利用圖片、視頻、音頻等方式吸引學生進行化學學習的注意力,營造課堂氛圍,讓學生從被動到主動,繼而提高化學教學的效率[2]。比如微課中微觀粒子的結構模型和三維動畫,使化學微觀粒子“宏觀化”、抽象問題“直觀化”。
微課教學設計中教師可利用微課技術制作α粒子轟擊金箔的三維動畫、原子結構模型,通過圖像將知識更直觀、更動態化的表現出來,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有助于學生更容易從生活的宏觀世界進入精彩紛呈的微觀化學世界,進一步學習和把握微觀化學的本質,促進化學的學習,提高效率。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微課作為新時代教育的產物以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成為初中化學教學的重要教學工具之一。通過其輔助教學有利于優化教學過程、帶動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能增強化學課堂的趣味,實現學生主體的課堂,提高化學教學的效率。教師應利用好微課,結合教材和學生情況科學的整合資源,增強初中化學教學的質量,努力為祖國培養出新一代優秀的化學人才。
參考文獻:
[1]陶香.微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育研究),2017(Z5):43-45.
[2]趙建銀.微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淺析[J].學周刊,2017(22):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