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春艷
摘 ?要:對于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而言,若想培養學生的探究習慣與求異思維,語文教師能否具備創新精神并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是其中的關鍵。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革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方法,以此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對此,文章將對有關培養路徑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探究習慣;求異思維;閱讀教學
引言: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是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對學生自身文學素養培養方面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基于受到先進教育教學理念的廣泛影響,在實施語文閱讀教學中采取探究式閱讀,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與求異思維,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一、標新立異
在新課程標準中,關于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進行獨立探究與思考。實際教學中,通過語文教師創設相應的情境,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交流與學習機會,鼓勵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思考,打破以往思維定式的影響,使得學生能從各個方向對傳統觀點提出質疑,進而達到“求異”的效果[1]。針對提出的問題,語文教師應立足實際,在學生的問題中提煉具備研究價值的問題,之后再引導學生對其進行論證,從而尋求的問題解決途徑。在這一過程中,就可以在學生自主學習中提高自己的創造思維。我們以《地震中的父與子》為例,一些學生會在課堂中以不同的視角提出在地震中救護孩子的方式,此時,教師就可以在當中選取幾種,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反復對這些方法的科學性與可行性進行比較討論。通過思考與比較,則能讓學生在探究式學習中獲得成功感,知道文章中的父親方法就是最好的救護孩子的方式,而且還有助于創造性思維與能力。例如《桂林山水》,很多學生針對寫法十分感興趣,而且其提出的見解也十分獨特,有的學生認為,“課文如同一篇優美的散文詩,在風格有一種靈性。每句都像古詩似的,甚至是每一段落間似乎也體現著詩歌的韻味”。還有的學生提出這樣的一個觀點,“工筆與寫意是中國畫主要的兩大類。例如像《長城》這樣的文章,就如同寫實畫,而我們現在學習的《桂林山水》,則如同寫意畫一般,其想表達的則是一種感覺,體現的更是作者營造的意境。如果詩歌一般的語言則好像作者見到大好河山的有感而發”。
二、激發想象
想象是人們對于知識的拓展與進一步追求。只有具備充足的想象力才能敢于探究與深入思考。如果教師可以充分激發學生自身的想象力,則會在課堂教學中產生許多思維火花。在課堂教學中,可以依據文字中的情景,適當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與思考,從而提出自己的大膽設想。我們以《黃山奇石》為例,有的學生會問:“為什么要用飛來形容仙桃石,還有將石盤上的仙桃石用落字呢?”在此時,語文教師則要把握好時機并加以引導,“大家知道為什么這塊奇石被稱為仙桃石?其特征是什么呢?”在學生討論回答中,有的學生猜想可能和傳說或者是課話存在關系。這時,教師則可以接著引導,讓學生集思廣益,說一說可能是什么神話。一些學生認為是因為齊天大圣偷仙桃會花果山時,不小心落在了黃山的石盤上;還有些學生認為可能是在蟠桃宴落下來的。在此過程中,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交流表達的快樂,而且也可以培養其探究習慣與求異思維。
三、循循善誘
學生敢于質疑,僅僅是完成了一半,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應將學生的質疑轉化為問題的解決思路。使質疑變成打開學生思維的鑰匙,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是“一言堂”,而是在充分調動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究習慣。教師應在課堂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讓學生勇于表達,敢于思考,并指導合作進而共贏之間的關系。首先,把握時機。我們以《落花生》這一篇文章為例,教師提出:“在文中大家認為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什么?”有學生認為是:“所以你們……,可是很有用。”很多學生都認為應該做一位默默無聞、樸實無華的普通人。還有一些學生存在思維偏差,其認為不能做“桃子”“蘋果”這樣的人,而此時教師則需要對學生及時啟發,讓學生自己懂得無論是誰都有其價值。其次,全面分析。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靈活性與多面性的特征,所以教師一定要做足功課,把握好學生所處的成長環境等,在課堂教學中,則需要將教學尺度控制好。語文教師應遵循“循循善誘”的基本原則,在引導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習慣。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應明確其來龍去脈,使得學生能夠在學習、思考與探究過程中培養其創造性思維、邏輯性思維以及主動性思維,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進而調動其學生的創造性思維[2]。
結束語: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教師需要提高對學生探究習慣與求異思維培養的重視程度,而創新教育理念與模式是時代發展趨勢。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有許多培養方法,而最重要的則是教師將創新觀念落實,通過有關教學方法才激發其潛能,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加以培養。由此,才能與新課程教學標準相符合,培養與時代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蘭花.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提問技巧的策略[J].現代閱讀,2013,(1):198-199.
[2]陳欣.創新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07,(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