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 李永昌
[摘 要] 隨著城市化發展進程的加快,我國城市周邊的自然資源型農村的地域文化和生態系統逐漸被破壞。本文以自然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底蘊濃厚的蘇北地區為研究對象,結合新興的“共享農莊”理念,探索自然資源型農村在現代化進程下的更新發展對策,使得蘇北地區村落既能保持淳樸的農村風貌,又能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趨勢,并可為其他資源型農村的傳統繼承和發展提供經驗。
[關鍵詞] 自然資源;農村景觀;共享農莊;蘇北地區
[中圖分類號] TU98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02-31-2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主要依靠自然經濟發展的農業大國,農耕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全國各地布滿傳統村落。所以,農村聚落是人類聚居的主要形式。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受自然環境、社會制度、經濟基礎等因素的長期影響,村落系統的空間格局特征發生了相應變化,但聚居形式仍未有太大改變。傳統聚落除了擁有承載歷史和發展的功能以外,對于推進“五位一體”中的生態文明建設、農業現代化發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1]。無論是為了改善農村生活環境,還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需要研究農村景觀存在的問題。
在城市化進程中,在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自然資源豐富的農村如何在高強度、快節奏的當下尋求新的出路;如何充分有效利用自然資源建設農村新環境、尋求新發展,打破落后農村給人的局限印象,發揚當地文化;如何結合現代內容(如科技、建造方式、建筑結構等)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環境,值得深入探討。隨著時代發展,“共享農莊”于2017年4月由海南省政府首次正式提出,并將“共享海南農莊”這一主題確定為2017年海南省“三農”工作的重點。共享農莊是為了響應國家持續推進農村全面小康的時代要求,現階段成功案例也大多在海南省。
現任海南省委副書記李軍指出:“共享農莊,是解決農產品滯銷和價格波動、美麗鄉村建設缺少商業模式和持續運營能力、鄉村旅游產品單一和水平較低、貧困戶持續穩定脫貧致富、農耕文化傳承等問題的有效舉措。在‘互聯網、VR等現代技術交撐下,‘共享農莊模式將成為未來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大力推動發展‘共享農莊,使農民轉變成為股民、農房轉變成為客房、農產品現貨轉變成為期貨、消費者轉變成為投資者,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增美。”這一理念的興起為中國農村建設提供了新的出路。
1 蘇北地區村落類型及發展現狀
1.1 蘇北地區地域劃分及鄉村類型
江蘇省以長江為分界線,長江以南是蘇南地區,淮河以北稱為蘇北地區。蘇北地區地形以平原為主,自然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經濟繁榮,交通發達。但由于在經濟、地理位置、人口等方面存在差異,蘇南、蘇北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也存在較大的差距,蘇南地區經濟實力最強,蘇北地區較弱,農業人口分布自北向南存在遞增梯度,這就導致不同區域間的景觀背景差異顯著。
根據空間差異,江蘇省農村可大致分為8種類型,如徐連崗嶺低密度大團塊型、宿淮平原中密度寬帶型等;根據農村職能,江蘇省農村可分為農業聚落和非農業聚落;根據經濟水平,江蘇省農村可劃分為發達聚落與貧窮聚落,其中貧窮聚落可以根據資源差異分為自然資源型聚落與貧瘠聚落[2-5]。由于經濟發展原因,蘇北地區大多數都是低密度散點型的農業聚落,土地資源、水資源等較為豐富,產業結構單一,生產方式粗放,即屬于自然資源型農村。
1.2 蘇北地區自然資源型鄉村發展現狀
蘇北地區自然資源型村落不像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傳統古村落一般,可能并不具備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缺乏鮮明的開發特色。另外,長期的人口流失導致大部分老建筑已經被拆除,剩下的只有一些殘垣斷瓦。同時,這些農村聚落受其自然資源豐富的地理特征影響,與外界往來較多,大部分建筑樣式已經改變,部分傳統習俗和生活方式也并未得到保留。對于建筑少、人口少的農村來說,其周邊的綠地與景觀大多數情況下僅僅被視為工人休息放松的場所,不能實現其深層次的存在價值[6]。同樣,景觀中樹木花草種類并不被關注,所以景觀的作用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2 蘇北地區自然資源型農村走“共享之路”可行性分析
近年來,大量鄉鎮企業的興起和部分村莊公益事業的開展給農村景觀規劃建設提供了經濟保障,而且政府不斷健全相關管理條例和辦法,積極推動“文明村”等建設活動,同時利用超前的領導意識將農村建設與景觀規劃、生態旅游等有機結合起來,農村發展迎來了新局面[7-9]。
鄉土旅游模式的持續探索,使許多古鎮水鄉漸漸興起。其或是由于占據重要地理位置,如西塘、烏鎮等地水系發達,占據運輸要道,經濟繁榮發展、人口興盛;或是像西遞臨近黃山著名旅游景點,發展前景好。而最普通的農村在新時代卻一直被忽略,直到近年來才漸漸被重視。由此普通自然資源型農村的發展也尋求到了新模式。探尋農村特色,結合“共享農莊”的新理念、新方式、新發展、新科技,實現自然資源型鄉村的轉型發展是可行方式之一[10]。
蘇北地區自然資源型農村經濟相對落后,規劃不合理,這些現狀迫使其進行轉型發展。蘇北地區人文歷史豐富、底蘊深厚,漁耕文化源遠流長,其自然資源型農村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因此,基于蘇北地區自然資源型農村特點及共享農莊的發展模式,利用農村原始景觀、自然資源、生產方式,不僅可以為城市生活日益忙碌的人們提供休閑娛樂之所,而且可以為原本經濟發展落后的自然資源型鄉村尋求另一條新出路,從而達到合作共贏的目的[11-15]。
3 結語
蘇北地區自然資源型鄉村景觀規劃大致有四點發展意義。一是在中國正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大時代背景下,推進農村建設,實現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必須要完成的任務,也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的要求和使命。二是解決農耕文化傳承問題。在農村發展過程中應有效挖掘、保護和傳承農耕文化,提升農業、旅游的品質和民俗文化的底蘊。三是農民脫貧創收的致富之路。資源型農村大多擁有青山綠水,可以通過發展共享農莊,走一條持續穩定增收、脫貧致富的新路子。四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理性回歸。在城市化發展迅速的當下,城市問題日益凸顯。通過大力發展共享農莊,建設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與城市優勢互補,為市民提供理性休閑養生地,市民可以返璞歸真避開城市的喧囂和污染,做到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理性回歸。
蘇北地區自然資源型農村的建設與發展是滿足都市人群回歸自然的一種嘗試,享受自然的精神需求,同時促進農村發展。蘇南地區與蘇北地區的經濟差異也迫使我們盡快為自然資源型農村尋找新的發展出路。
參考文獻
[1]劉濱誼,陳威.關于中國目前鄉村景觀規劃與建設的思考[J].小城鎮設,2005(9):45-47.
[2]劉黎明.鄉村景觀規劃的發展歷史及其在我國的發展前景[J].農村生態環境,2001(1):53.
[3]劉亞騁.休閑旅游型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5.
[4]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N].人民日報,2015-11-04(06).
[5]林莉.增城北部三鎮鄉村景觀生態建設探討[J].廣東園林,2009(4):63-66.
[6]吳繼榮,朱友利,熊和平.新農村背景下的鄉村景觀保護模式初探[J].華中建筑,2010(5):98-100.
[7]張艷.江蘇村落系統的空間格局特征與景觀背景[D].南京:南京大學,2013.
[8]劉洪昌,劉林舟,當代濟.基于新農村建設的蘇北鄉村旅游發展探討[J].當代經濟,2010(1):90-93.
[9]仇保興.如何轉型中國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問題[J].時代建筑,2013(6):10-17.
[10]周志文,季大興.以“共享農莊”為抓手的田園綜合體建設研究:以安寧龍溪溝為例[J].農家參謀,2018(12):28,41.
[11]楊燦,黃莉,趙書彬.海南“共享農莊”旅游型鄉村公共空間優化策略[J].廣東園林,2018(2):54-59.
[12]李軍.積極發展“共享農莊” 促進“三農”新突破:在“以發展‘共享農莊為抓手建設田園綜合體和美麗鄉村”培訓推進會上的講話[J].今日海南,2017(9):11-16.
[13]李志新,彭曉烈,宋春曉.基于共享理念下的美麗鄉村規劃研究:以海口三江農場片區為例[C]//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2018.
[14]劉亞寧.鄉土文化視角下蘇南鄉村景觀整治策略研究[D].蘇州:蘇州科技大學,2017.
[15]蔣德平,周信濤.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下農村景觀規劃的構成要素研究:以江蘇省地區部分鄉村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6(9):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