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帥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已經被尖端、潮流的網絡技術所“統治”,人們工作離不開網絡、娛樂離不開網絡、購物離不開網絡,可以說在網絡技術的渲染與襯托下,世界變得更有活力也更多姿多彩,向著集成化、高效化、品質化方向發展。本文對新媒體視角下紙媒走好融合發展之路的有效策略進行研究,希望對相關工作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紙媒;新媒體;融合發展
一、保障與穩固提升新聞報道深度
新媒體環境下,各類新聞五花八門,內容多樣、形式多彩、數量繁多,但由于新媒體準入門檻低且缺乏有效的審核與監管措施,無法快速處理大量用戶上傳的視頻、圖文等信息內容,質量參差不齊,容易出現圖文不符、內容與社會主流價值觀沖突、低俗辣眼、虛假宣傳、謠言四起等問題,也正因如此民眾已經對快餐式閱讀失去新鮮感的情況下,高質量、深報道已經成為受眾的“集體訴求”,且呼聲越來越大。據有關數據表明,在如今的各大新媒體平臺中,多數優質新聞都源于傳統紙媒,像人民日報、法制日報、新華社等都是可靠、高效的信息寶庫,在借助新媒體平臺拓寬傳播渠道、提高傳播速度后,紙媒所擁有的專業團隊向世人展示了新時代下紙媒的傳播價值。紙媒的專業性、資深性、引導性、權威性是眾多自媒體無法比擬的。由此紙媒想要走好融合發展之路就必須堅持與突出自己的優勢所在,所以要將新聞深度和質量當做突破口,結合網絡受眾的信息需求與自身發展特點來尋找到適合的新聞題材,以專業采編團隊網羅新聞資源,尋找正確的新聞切入點進行深入剖析,始終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把控輿論方向,在網絡陣地站穩腳跟。
首先,相關工作者應該用冷靜的專業經驗與知識去判斷事件中潛藏的新聞價值;其次,要全面了解事件過程、理清脈絡,為受眾帶來最熱乎、最真實、最直接的新聞報道;第三,在新媒體環境下,紙媒采編工作者應一改之前習慣,對非時政類、重大工程類等不需要過度使用嚴謹措辭的新聞,盡量以貼合受眾的口吻表達,讓文章或者視頻內容更加出彩,讓受眾重新認識紙媒,愛上紙媒所提供的新聞產品;第四,紙媒要在復雜媒體環境下堅持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出發點與落腳點要一直在人民群眾身上,一切工作圍繞群眾展開,在黨的領導下服務好群眾,對新聞質量進行嚴格把控,保障內容真實,保持新聞權威,著力提高自身公信力,杜絕為博眼球而發布虛假新聞,要竭盡全力為受眾打造一片寧靜祥和的新聞藍天。
二、高速尋找新聞源、選好切入點
雖然新媒體的出現給傳統媒體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很多紙媒人在技術對比、流量對比、傳播速率等條件分析中逐步喪失了奮斗的決心與勇氣,故步自封,自己蒙上了雙眼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寶貴價值。面對時代浪潮,順應跟節奏、創新謀發展才是正確的選擇。
為此,紙媒人應學會接受新事物,抓住科技變革機遇,運用網絡拓寬傳播渠道、提高傳播效率、加強與受眾間的聯系,提高新聞時效性與關注度。
首先,紙媒人應充分利用新媒體渠道進行傳播,去分析各個平臺用戶的需求差異,像B站用戶則喜歡時長在一分鐘以上、十分鐘以下的視頻作品;微視、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用戶喜歡時長在一分鐘以下的短視頻;微博、公眾號、百家號等平臺用戶則喜歡觀看圖為類文章。紙媒人要摸清思路,創新新聞報道形式,走視頻發展道路,在新聞素材采集過程中運用錄像工具拍攝清晰影像資料,注重搜尋電子監控畫面、民眾投稿等,借助拍攝主體的變化來展示不同風格,在新聞產品制作的過程時要學會如何使用視頻制作軟件,學懂視頻剪輯與處理技術,結合平臺用戶的需求來思考畫面如何搭配、怎樣使人眼前一亮、怎樣使人快速了解新聞信息、怎樣通過文字搭配起到畫面渲染效果以烘托新聞主題。
其次,紙媒應借助新媒體優勢功能與觀眾進行良性互動,要及時回復新聞作品下的評論、及時回復私信,與彈幕互動等,一方面是為了與受眾進行深入交流,提高其參與度,使其收獲良好的參與感;另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接受受眾建議,為日后新聞工作開展提供信息支撐。當然,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紙媒還應不斷完善新聞信息投送獎勵機制,實現全民“記者化”,積極搜尋身邊的新聞線索、新聞資源,為紙媒提供可靠的消息來源,提高信息采集效率、采集質量,以促進新聞時效性的提升。
第三,從新媒體所涉及的內容來說,其中充斥著能吸睛的“重大事件”,因為自媒體在新媒體平臺發布的作品是以點擊量來決定作品收益,而大多數自媒體人的初衷就是能在新媒體中分一杯羹,抓住機遇取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像哪個明星發生了什么緋聞、哪個地方又發生了與社會主流價值導向不同的事件、什么人又干了哪些“驚天動地”的事等,這些新聞雖“大”,但對民眾的實際生活卻無太大幫助,民眾也逐漸厭煩了這種在虛擬空間、關注他人生活、獲取飯后談資的信息獲取模式,希望新聞能真正對自己的現實生活有所幫助,同時隨著自媒體發展,民眾的主人翁意識得到解放,也希望自己可以成為新聞的參與者,而不單單是“吃瓜群眾”,在此背景下,紙媒應借助自身在地方上的優勢,調動資源、搜尋本土化新聞,從民生、時政兩大方面入手,讓地方百姓真真正正地看到家園的發展變化,讓受眾品味當地風土人情、領略諸多文化元素,凝練家園情懷,升華歸屬感與自豪感,走好、走穩群眾路線,為受眾提供更多可用信息,將紙媒的地方影響力轉換為新媒體平臺上的流量激增,讓更多民眾意識到紙媒在新媒體中的價值所在。
三、保障新聞的客觀性與權威性
紙媒與自媒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權威性,它是政府的喉舌,有著輿論引導職責,而這不是隨便哪個自媒體就有機會、有能力背負的艱巨任務。紙媒從始至終都給人一種官方感,我國民眾將對黨、國家、政府的信任延伸至紙媒上,紙媒就像是輿論的風向標,引導國民輿論的前進方向。
在復雜的媒體環境下,紙媒更應保障新聞的客觀性與權威性,寧可比別人發布得慢一點,也要深入了解事件,還原事實,尤其是現在有很多自媒體人運用修改照片、裁剪視頻等方式來歪曲事實、調轉乾坤,為的就是吸引受眾興趣,民眾會被這類看似真實卻敗絮其中的新聞內容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