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波

摘要:新媒體的出現給電視媒體帶來了較強沖擊,在此背景下傳統電視媒體不僅要面對來自同行的業內競爭,更要面對眾多自媒體、新媒體平臺的市場壓力。本文就對多媒體競爭下電視新聞走好融合發展的策略進行研究,希望對相關工作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新媒體;多媒體;電視新聞
以新媒體平臺為主戰場的自媒體人充斥于建筑、經濟、政治、文化、外交、體育、娛樂等諸多領域中,通過多樣的表現形式與別出心裁的信息報道方式在短時間內吸引了大量受眾,他們的側重點一般會放在容易引睛聚焦的熱點新聞上,以點擊量、有效播放量來獲取經濟利益。他們的出發點是效益,所以很難耐下心來細細琢磨新聞信息所體現的價值觀、所可能引導的輿論方向,而是為追求新聞時效性迫不及待地發布自己的作品,這也是導致目前媒體市場亂象的一種主要因素。而傳統媒體不僅要走新媒體路線去搶占網絡受眾,還要在業內爭個一、二、三。電視臺與電視臺、電視臺與報社間也在暗自發力、相互比拼,不管結果如何,但優勝劣汰是亙古不變的法則。在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與巨大的生存壓力下,電視新聞如何守正創新,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就顯得至關重要。
一、多媒體競爭下,地方電視臺
要善用自身優勢
我們都知道主流媒體做新聞是嚴謹的,會咬文嚼字、細細斟酌,以求把最好、最真實的內容呈現在受眾面前。在實際工作中采編人員會搜集大量的新聞信息,但內容較為繁雜、表現方式缺乏創新,再加上新聞時效性不足會逐漸流失不少新老客戶。為此,無論走不走融媒體發展路線,電視臺都要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里,學會合理利用優勢、打造特色,才能在多媒體環境中去獲得更多的支持者。
地方電視臺的一大優勢就是地域優勢,在某一區域范圍內又著極強的權威性、公信力與關注度,深受當地民眾的喜愛。那么在互聯網背景下,我們能隨時隨地看到世界上各個地方爆出的熱點新聞,但當我們仔細搜尋時卻很難在當天找到自己家鄉的事,好像自己生長的地方不曾存在過一般被網絡的海量信息所淹沒。所以現代受眾對信息地域性的要求慢慢提升,而這就是傳統媒體優勢與市場需求變化的契合點;地方電視臺的另一大優勢就是資源優勢,常年的媒體工作讓電視臺積累了大量的地方資源,企事業單位領導、普通群眾都對其稱贊有加,更是擁有優秀且有著多年工作經驗的采編團隊,尋找地方新聞資源不僅距離近可快速趕到現場,更是有優先采訪的優勢,所以在競爭激烈的媒體市場中思考聚焦地方視野確實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二、傳統媒體要順應受眾需求,
尊重輿論的變化規律
輿論的區隔律告訴我們,人們在關注一件事情時往往是在不關注另一件事的基礎上,尤其是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的時間與精力都是十分有限,海量信息面前誰也沒法做到面面俱到,能做的就是挑選自己感興趣、對自己有幫助的信息。而輿論的本體論又告訴我們,可以被受眾所關注的事件集合存在聚集性、有限性、片面性特征,而不被受眾關注的事件集合存在分散性、全面性、分散性特點,而輿論運動往往就是兩個集合中各事件的交替運動,即從關注到不關注、從不關注到關注。
電視臺不論從前還是現在一直處于主流媒體地位,卻在時代變遷中喪失了可操控的壟斷市場。之前電視臺將主要精力投入到民生新聞報道上可以說是職責所在,也備受地方政府推崇,對于信息獲取渠道閉塞、單一的受眾而言,只能播什么看什么,可選空間小,而這種在“壟斷”背景下的輿論運動看似結構穩定卻實則暗流涌動,容易被新事物所取代。
在新媒體背景下,人們可以自主選擇觀看內容,也可以自己來充當媒體人,所以草根文化迅速興起,太多標新立異的自媒體人被人簇擁、推崇;太多價值導向不明的新聞信息被大肆轉載,這應該值得我們深思。新媒體確實帶給受眾精神上足夠的歡愉,可人們也越發空虛,容易在網絡虛擬空間中迷失自我,所以他們的心情是復雜的,渴望現實與享受虛幻的想法在激烈的碰撞,他們需要更多與實際生活密切關聯的信息,基于社會核心價值觀下正確價值觀的內涵需要被重新定義。電視臺重回民眾視野、重新受到民眾的喜愛是必然的,他們早晚會從碎片化、低俗化的快餐新聞中跳脫出來,去發現主流媒體深度報道那極強的吸引力與獨特魅力,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可靠性和深度,在此基礎上在與時間賽跑,引導群眾盡早“跳脫出來”,迎來發展新機遇。
三、多媒體競爭下電視新聞要融入地方文化
在輿論的區隔律引導下,在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蓋樓”比“造山”的性價比更高,所以也就產生了有名的“蓋樓理論”,其大概意思是說我們花大價錢去改造一座山,不如拿出有限的資源去蓋一座天下名樓。在電視新聞中我們不難看到多種多樣的內容,民生的、法律的、地方重大項目、突發事件,等等,卻過度重視對事件本身的描述,猶如造山一般將大量信息一股腦地塞給受眾,大家只是知道有這么一件事,但卻無法記憶猶新、無法博得更多關注。
為此,我們應該去尋找何為樓、該怎么蓋出天下名樓。為什么能稱之為名樓,就是因為有名氣,而名氣這種東西是看不到摸不著的,是一種思想熏陶,是一種文化渲染,所以電視臺可以嘗試在新聞中加入更多的地方文化元素,去發掘地方特色事物(特色產品、特色建筑、特色習俗、特色節日等)背后所蘊藏的深厚底蘊,在新聞中適當地加入文化元素,時政新聞的取景能不能獨具地方特色?民生新聞的內容能不能滲透風土人情?諸如此類的嘗試多種多樣,這需要相關工作者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具體思考,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線,便能在吸引地方受眾目光的同時,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提高文化知名度、去感染更多的“外地”受眾,以適應新媒體環境下擴大新聞影響范圍、提高新聞產品競爭力的需要,以媒體發展與宣傳帶動經濟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四、多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報道的創新策略
(一)以文化為主心骨尋找新聞內容
每一個地方都有著自己的特色文化,不然很難形成聚居的情況,就算是人類中的單一個體也會有獨特之處,而地方特色文化大多是在取長補短中上升到情感共識高度。地方電視臺作為政府喉舌、輿論的引導者應該肩負起文化宣傳、文化傳承、文化發展的責任,而從傳播學的角度而言,以文化為主心骨為新聞染上濃厚的地方色彩很容易產生區別于同類型產品的鮮明特點,而這正是多媒體競爭下電視臺所需要的能夠打出品牌優勢、體現品牌優、獲取更多市場份額的特色產品。
在實際操作中,要善用采用團隊,因為他們不僅有著多年的新聞工作經驗,專業素質過硬、職業水平高、思想觀念正統,且其中大多數人要么是土生土長,要么是在此生活多年。他們對地方文化有著自己的理解與看法,地方文化早已在不知不覺中浸透骨髓,不論是在分析當地文化特點、尋找地方文化資源、挖掘事件背后的文化內容等多種方面都如魚得水,能夠給受眾帶來更真實、更能引發共鳴的新聞產品。為此,電視臺走好地方文化路線,在新聞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是一種適應新媒體環境下多媒體競爭環境的有效應對措施。
除此之外,地方電視臺搜集新聞資源時應率先思考該事件能否與地方文化相結合、怎樣與地方文化相結合,要靈活運用多種方法,不要給受眾一種生拉硬拽的不適感。新聞還是要秉持就事論事的原則,在保持原內容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將一些會議場景與室外場景相融合,通過場景中的元素來體現文化內容,既交代清楚了事情,又顯得不那么呆滯、死板;既提高了新聞畫面的觀賞性,又能在不經意間傳播地方文化。
(二)聚焦民生,弘揚文化
民生新聞始終都是地方電視臺新聞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方受眾所需要、所關心、喜聞樂見的特色內容,在新媒體環境下做好民生報道必不可少且勢在必行,才能在多媒體競爭下留住老觀眾、吸引新受眾。在實際操作中,電視臺要將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因追求關注度與經濟效益而夸大其詞、蹭熱度,要真正從民眾生活入手,做到親民、愛民、與民同樂,為人民服務。
(三)積極走融合發展路線
新媒體有著信息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受眾資源多等特點,且基于新技術基礎上能呈現出多種形式,相關工作者要拓寬思路、睜眼看世界,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在分析平臺特點、平臺受眾需求變化的基礎上,有針對性有側重地提供新聞產品,將電視新聞素材運用到新媒體新聞產品創作中。比如在抖音、快手等以短視頻為主的平臺中,我們可以將采編過程中的視頻資源進行整合處理,搭配相應的文字說明,以視頻加字幕加動圖等方式來創造符合網絡受眾口味的新聞作品,在“談笑”間講述相關內容、吸引受眾目光,提高媒體知名度與新聞影響力。這就要求相關工作者積極學習相關知識,學習諸如新媒體運營、網絡信息產品制作等相關內容,帶給受眾全新的瀏覽體驗,并借助網絡的高效互通性來與受眾進行及時溝通,了解受眾的心中所想,接受他們的批評建議,在現有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不斷改進原有工作模式,提升新聞產品的質量。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多媒體競爭的復雜環境下,電視新聞一定要秉持初心、守正創新,去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并尋找到可行的特色發展路線,去吸引更多受眾,這樣才能進一步發揮輿論引導作用,為融合發展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