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糧食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現代化糧食產業體系基本形成,但是仍存在生產效率較低、供給結構矛盾突出,創新能力不強、產品附加值低,流通成本較高、品牌影響力弱等突出問題,需要調整優化品種結構,發展壯大經營主體,著力提升創新能力,完善產業支持政策,夯實發展基礎,以推動我國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正處于從總量擴張轉向質量提升的重要關口,處于從“有沒有”“夠不夠”轉向“好不好”“優不優”的重要節點,糧食產業也要遵循規律,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提升供給質量,增強發展效益和可持續性。
(一)生產環節:效率低,供給結構矛盾突出。一是品種結構矛盾突出。大豆對外依存度超過85%,稻谷庫存高企,優質糧食供給偏低。目前國內優質強筋小麥產量為350 萬噸~450 萬噸,而市場需求量為600 萬噸~800 萬噸,缺口較大。二是品種雜而不優。種子公司注重眼前利益,熱衷于研發新品種,缺乏對某一優良品種的持續研究和改進。2005 年之后每年審定的水稻品種都超過400 個,增加了農戶選擇品種和企業推廣品種的難度。三是勞動生產率偏低。我國小農戶數量占到農業經營主體98%以上,經營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70%,戶均規模只有0.5 公頃,相當于日本的1/6 和美國的1/340,農業勞動生產率僅為日本的33.0%。四是農地污染嚴重。根據環保部資料,污水灌溉受害農田4950 萬畝,受工業、重金屬污染的耕地分別約1.5 億畝和3 億畝。此外,化肥、農藥等農資過量使用造成農地污染嚴重,聯合國聯農組織(FAO)數據顯示,2017 年我國氮肥和農藥使用量分別為219.56公斤/公頃和13.07 公斤/公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5 倍和4.97倍。
(二)加工環節:創新能力不強,產品附加值低。一是加工企業多而不強。“小、散、弱”現象突出,生產規模化程度不高。2018 年全國納入糧食產業經濟統計范圍的企業22250 戶,產業化龍頭企業3008 戶,僅占13.5%;年加工能力30 萬噸以上的僅579家,占企業總數的2.5%。二是自主創新能力弱。2018 年糧食企業研發投入僅占銷售收入的0.3%,遠低于其他行業,也遠低于發達國家2%~3%的平均水平;大米加工行業的研發投入更低,僅為0.1%。科技人才不足,專業技術人員占長期職工的比例為13%,其中正高級人員僅占0.75%。三是糧機裝備水平偏低。大部分是中、小、微型企業,資金匱乏、研發能力弱,產品可靠性、穩定性、安全性低,使用壽命短,單機多、成套流水線少,通用機型多、高技術附加值的產品少,高精尖重大裝備主要依賴進口。四是產品附加值低。糧食加工以米面油、淀粉、酒精等初加工為主,精深加工與副產物綜合利用不足,產品以“大路貨”為主,品種單一,更新換代慢,特色不突出。我國稻谷加工的增值率僅為1:1.3,而日本達到1:4~1:5;米糠利用率不足10%,而日本高達100%。
(三)流通環節:流通成本高,品牌影響力弱。一是產業鏈不緊密。糧食產購儲加銷聯結不緊密,循環不暢,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低、產出效益低。二是市場體系不健全。各層次糧食市場定位不明、功能不清,市場間缺乏聯系和互動。大部分批發市場規模小、競爭力弱;期貨市場品種少,小麥和稻谷期貨因政策影響交易不活躍;線上銷售不足,線上線下融合不夠。三是物流成本偏高。糧食物流集約化、規模化、網絡化程度低,運作條塊分割,管理模式落后,產業集中度低,沒有形成規模優勢;尚未找到成熟的糧食物流模式,導致糧食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原糧散運成本約占到糧食價格的15%,成品糧包裝運輸成本約占到糧食價格的30%。四是品牌引領作用不強。糧食品牌繁多混雜,具有影響力的知名品牌、馳名商標少,同質化競爭嚴重,消費者難以辨別品質的好壞。
(四)產業政策:市場機制不健全,企業融資難。一是收儲政策亟待完善。糧食收儲制度改革不到位,對市場仍有扭曲效應,部分地區稻強米弱、麥強粉弱局面仍未改變,優質優價機制尚未完全建立起來。二是金融支持政策不強。銀行只愿貸款給國有糧企和大型加工企業,中小糧企貸款門檻高,手續繁雜,融資難成本高。三是土地政策仍需健全。由于沒有配套的細化操作措施,國有糧食企業劃撥土地轉為出讓土地難度較大。
(一)調整優化品種結構。一是調優種植結構。有計劃地調減低質低效區、重金屬污染區和地下水超采區水稻和小麥面積,穩定東北、華北等核心產區玉米種植;做強東北和黃淮海優勢大豆產區,開展玉米大豆間作試點示范;支持小麥優勢產區發展優質弱筋、強筋專用小麥。二是提高產品品質。加快建立與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糧食質量標準體系,加快制定糧食品質、營養和評價方法標準,通過標準引領質量提升。三是增加優質產品供給。適應市場和消費升級需求,積極發展糧食精深加工,著力增加專用型品種、營養健康的功能性食品有效供給,引導糧食加工向醫藥、保健等領域延伸,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綜合效益。四是創建知名品牌。深入開展“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推廣“吉林大米”“山西小米”“齊魯糧油”成功經驗,完善品牌創建服務機制和激勵機制,培育一批叫得響、過得硬、影響力強的糧食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
(二)著力提升創新能力。一是加大種子研發力度。做大做強育繁推一體化大型骨干種子企業,以水稻、玉米、小麥、大豆為重點,突破種質創新、新品種選育、高效繁育等關鍵環節的核心技術,培育一批應用前景廣闊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二是加強深加工轉化技術研發。開展糧食深加工的共性技術、糧食及加工副產物的食品化利用技術研發,拓展糧食深加工技術領域,推動糧食加工副產物循環、高值、梯次利用技術研發,實現糧食全效增值。三是加強人才智力支撐。繼續組織選拔全國糧食行業領軍人才,支持其組建科研團隊,開展原創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發。開展職業教育和培訓,培養一支具有高超技藝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隊伍。

(三)發展壯大經營主體。一是培育新型糧食生產主體。支持有意愿長期從事農業生產者穩步擴大規模,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支持糧食專業合作社提高發展質量,鼓勵發展聯合社,支持龍頭企業與產業鏈上下游成立糧食產業化聯合體。二是壯大一批糧食加工企業。支持一批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發展潛力大的糧食加工企業,通過聯合、兼并和重組等形式,發展成為資本結構多元化、產品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的大型糧食加工龍頭企業,引領糧食產業集聚集群集約發展。三是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鼓勵各地深化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加快企業改制步伐,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通過兼并重組,培育競爭力強的大型糧食企業集團。
(四)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一是加強耕地保護。嚴守耕地紅線,落實好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深入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農藥化肥減量使用行動,全面實施良好農業規范,凈化產地環境。二是構建現代化市場體系。拓展國家糧食電子交易平臺服務功能,引入倉儲、物流配送和互聯網金融等服務業態。優化批發市場布局,增強期貨市場活力,加強零售終端建設,發展“網上糧店”等新型零售業態,促進線上線下融合。三是推進糧食物流現代化。積極培育糧食物流市場和主體,完善物流設施體系,構建產銷銜接、運轉高效的現代化糧食物流體系。支持企業利用信息化技術,重塑業務和管理流程,實現糧食物流各環節無縫化銜接。四是提高糧機裝備水平。拓展優質糧食工程功能,將糧機裝備提升行動納入,加快培育一批產業規模大、創新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品牌影響力強的龍頭企業。
(五)完善產業支持政策。一是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以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為取向,深入推進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改革,剝離“保增收”功能,增加政策彈性,為優質優價機制充分發揮作用騰出市場空間。二是創新財政金融支持政策。加快建立以提質為導向的涉糧資金投入保障制度,合理提高政府投入,增強政府投入剛性。加快建立由財政支持的糧食信貸擔保體系,支持多元主體提供糧食市場化經營貸款。三是健全土地支持政策。加快國有企業用地變性確權,采取土地出讓金作價入股等方法,將國有企業劃撥用地改為出讓用地,增強企業內生發展后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