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是我國應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18 年3月,中共中央《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將糧食、戰略物資、能源、應急救災等物資儲備納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統一管理。為進一步提高國家儲備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亟需對國家儲備應急體系進行科學的設計,確保在應對突發事件中及時有效發揮應急保障作用。
(一)糧食應急儲備體系。我國糧食應急體系相對完善,形成了中央、省、市、縣的四級糧食應急預案體系,逐步建立了覆蓋全國的糧食監測預警系統和應急加工、供應、配送網點,中央和地方、原糧和成品糧儲備規模配置不斷優化,在應對各類突發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中央救災和防汛抗旱物資儲備。1998 年張北地震后,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制度逐步確立,并形成中央救災物資儲備管理框架。目前,已在全國17 個代儲單位中設立了20 個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主要儲備救災帳篷、救災被服和救災裝具等三大類17 種物資,基本滿足重特大自然災害救助急需。中央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制度形成于2011 年,在全國大江大河防洪和抗旱重點地區,設有北京等29 個中央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倉庫,保障了抗洪搶險和抗旱減災的需要。
(三)其他物資應急情況。戰略物資儲備、石油儲備等自建立以來,功能定位不斷適應國家安全和發展需要,品種結構不斷優化,儲備基礎設施條件逐步改善,在保障國家安全、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這兩類物資不屬于應急救災物資的范疇,因此未按照應急管理“一案三制”的總體要求建設應急管理體系。
存在的問題:一是應急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二是應急預案體系尚不健全;三是各類應急資源統籌工作亟需加強。
建議按照統籌協調、分類管理,優化整合、集約發展,改革創新、提質增效的總體思路,以安全保障有力、體制機制完善、設備設施完備、政策體系完善為建設目標,對國家儲備應急體系進行總體設計,可分為:組織體系、應急預防、應急保障和事后評估等四部分。
(一)組織體系。主要包括綜合指揮決策機構、內外聯動機制和應急指揮調度平臺,是國家儲備應急保障工作高效協同的基礎。一是健全指揮協調機構。成立應急管理領導小組,局長任組長,副局長及局領導任副組長,相關業務司局為成員。根據不同的物資品種分設應急專項小組。二是建立內外聯動機制。當前國家儲備各類物資的動用指令分別由不同部門下達,需建立統一的聯動機制,提前協調、統籌調度,確保在應對突發事件時能夠及時響應、高效調運。三是建立應急指揮調度平臺。集成國家儲備各類物資品種、規模、布局和物資調撥指令信息,并實時追蹤、記錄及定位物資移動,實現應急管理信息化、功能模塊一體化、指揮決策智能化、調度過程可視化。
(二)應急預防。主要包括預警監測和應急預案,是提高應急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建立預警監測體系。及時跟蹤市場變化情況,提高宏觀經濟研判水平;加強與應急管理部、地震局等相關部門的溝通聯系,逐步建立完善重要災害信息共享和研判機制,探索建立重要應急物資供應商信息動態監測系統,提前做好應對突發事件準備。二是健全應急預案體系。完善總體應急預案和各類物資分預案,加強預案動態管理,強化預案培訓演練;加強預警監測,健全應急報告制度,完善應急響應機制。
(三)應急保障。一是強化物資保障能力。根據突發事件類型和地域特點,進一步優化品種結構,合理配置儲備規模。鼓勵多方市場主體參與,逐步健全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業、產地產能相結合的儲備體系。打造國家儲備商品交易平臺,優化輪換更新機制,確保各類儲備物資動態輪換、常儲常新。二是優化物資倉儲布局。針對重特大災害發生規律特點,按照靠前部署、就近保障的原則,統籌用好垂管系統倉庫、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倉庫以及各類社會代儲庫點資源,通過新建和改擴建一批物資儲備基地,進一步完善救災物資儲備布局。三是提高設備設施現代化水平。按照柔性可靠、分步到位的原則,逐步優化各類倉庫設施設備配置標準,不斷提升倉庫作業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和作業效率。
(四)事后評估。對物資調運的組織協調能力、物資保障能力以及物資調運的各個環節進行評估,研究提出改進措施,進一步提升應對突發事件能力。

國家儲備應急體系架構
(一)加強組織保障。加強組織領導,落實主體責任,逐步建立健全應急管理責任追究。樹立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系統一盤棋的理念,強化組織協同,統籌物資、設備設施、人員隊伍等應急資源,實現決策指揮、物資準備、儲存保管、配送運輸等環節無縫銜接。
(二)加大資金投入。規劃和完善國家儲備資金籌集機制,以法律形式規定各類物資、各個流程的資金保障形式。根據應急工作面臨的任務和實際需要,加大應急基礎建設投入,加強培訓演練經費保障。
(三)完善政策體系。健全物資標準,優化工作流程,加快推動糧食和物資儲備應急保障法律法規建設,完善相關管理制度以及實施細則。
(四)強化隊伍建設。以應急培訓為抓手提高應急人員隊伍專業化水平,以實戰演練為契機提升應急人員隊伍實戰能力。加強國家儲備應急理論建設,健全專家隊伍建設,強化智力支持,推動國家儲備應急工作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