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為首都,又是超大型糧食消費城市,糧食安全責任重大。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深入推進,北京進一步明確了“四個中心”定位、“四個服務”要求以及“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空間格局,對全市糧食行業發展產生深刻影響。本研究從全市糧食行業空間布局的特征和問題出發,構建未來發展路徑和空間布局,并提出重點任務和舉措。
1.依托糧食主產區形成可靠的糧源基地布局。通過多種形式與糧食主產區形成長期穩定關系,目前,全市在外埠建立了19 個自有產權的糧源基地和200 個合作基地。
2.市內糧食倉儲向六環外布局。按照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要求,市場上部分商品糧倉儲設施已經完成向六環外的搬遷,六環以內的儲備糧庫點也不再儲糧。
3.糧食產業向平原地區新城或外地擴散。以京糧集團、通州玉德順米業、益海嘉里、中聯正興等為代表的糧食加工企業、物流中心向北京六環外或者津冀兩地遷移。
4.糧食供應和應急保障體系扁平化發展。依托全市商業網點體系,形成了以批發市場、大型商超、社區商業網點為框架的供應體系。其中,糧油批發市場供應量占全市口糧消費量的一半左右。同時,形成了以175 家監測網絡、25 家應急加工企業和875家應急投放網點為支撐,市區二級政府糧食儲備為基礎的糧食應急體系。
1.居民消費保障與產業疏解的矛盾。產業疏解帶來批發市場、加工企業等環節外遷,降低了糧食供應能力。但同時,全市還要按照規劃人口紅線2300 萬人,保證糧食供應和市場穩定。
2.糧食儲備與加工配送環節不匹配。糧食存儲庫點單純存放糧食,缺少加工生產線、小包裝生產線等配套設施,造成糧食存儲與加工、配送之間脫節,不僅降低生產效率,還增加了生產成本。
3.物流體系不合理配置造成糧食流通不暢。全市中轉設施、加工企業、庫點、消費市場之間的不合理配置,造成運輸成本增加和運力浪費,對全市的交通流量也造成壓力。
4.儲備庫點利用率下降和轉型升級難的矛盾。倉儲資源利用率下降,全市不宜再存儲糧食的庫點占到總數的40%以上。特別是處于生態涵養區的庫點不宜再開發,轉型升級難度大。
按照“有進有退”的理念,從空間戰略上服務于全市糧食行業發展。其中,“進”包括現有設施、產業的升級和外地高端資源、產品的進入;“退”包括倉儲設施適當退出和低端加工環節退出。同時,還要符合三個要求:一是符合城市總體規劃要求。統籌考慮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要求,對接“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城市空間布局。二是符合產業發展現實要求。統籌考慮我國糧食主產區布局和當前北京糧食來源地區,充分考慮結合首都糧食安全保障圈,即“1 小時生活保障圈”“3 小時應急保障圈”“6小時應急響應圈”。三是符合居民生活消費需求。遵循全市人口去中心化的趨勢,從滿足全市消費總需求、居民個體消費需求兩個維度,保證糧食供給安全。

總體空間布局示意圖
構建“一核兩帶五節點,兩區三圈五通道”的總體空間布局。
一核:核心區。包括首都功能核心區、中心城區、北京城市副中心,是糧食消費保障的核心區域,是糧食行業的服務保障區,以糧食供應網點的優化升級為主要任務。特別是要充分體現城市戰略定位,全力做好“四個服務”,維護安全穩定,保障中央黨政軍領導機關高效開展工作,糧食安全做到萬無一失。同時,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強化糧食行業科技、信息、商務、金融等服務功能。
兩帶:新城發展帶。包括順義、大興、亦莊、昌平、房山的新城及地區,以及通州區不含副中心的地區。其中,南部發展帶為房山—大興—通州南部地區、北部發展帶為昌平—順義—通州北部地區,是北京糧食消費的重要區域和糧食服務首都功能的關鍵區域,以供應成品糧為主,重點布局新型物流基地、應急加工基地、綜合保障基地。
五節點:生態涵養區節點。對應生態涵養區內的門頭溝、延慶、懷柔、密云、平谷,作為糧食消費的保障區,是北京市域范圍內的糧食供應的有效補充。布局重點包括:糧食產業轉型升級、糧食供應保障體系完善、糧食應急發放網點優化。
兩區:協作區。包括京津冀協作區、糧源基地協作區。京津冀協作區是基于京津冀協同發展要求下的糧食倉儲、加工、物流的協作發展;糧源基地協作區是在糧食主產區內形成的糧食采購、倉儲、加工、物流一體化發展的基地協作。
三圈:保障及響應圈。包括沿北京六環“1 小時生活保障圈”、沿京津冀“3 小時應急保障圈”、沿環渤海“6 小時應急響應圈”。依托發展帶、京津冀協作區和糧源基地協作區,打造北京糧食供應保障和應急保障的重要支撐圈。
五通道:糧食物流通道。包括京津(京滬)、京保石(京港澳)、京唐秦(京哈)等高速公路為骨架的三大糧食流通發展軸,以及國內其他補充通道、海外糧源補充通道。
加強與糧源基地的產銷合作,確保400 萬噸的糧食來源,促進產業鏈條向糧源基地延伸。強化與糧食物流聯動,按照全國“兩橫、六縱”的總體布局,加強構建以“三線”為主的聯通通道,優化物流節點布局,促進糧食物流規模化運營,實現公鐵聯運和多種裝卸方式的無縫銜接。
優化布局、保護基本、提升設施、分類指導。市域內地方儲備糧庫點重點沿六環路分布,依托現有倉容量5 萬噸以上的庫點進行升級,用于地方儲備糧的儲備;2.5 萬噸~5 萬噸的庫點,根據庫點設施情況可以用于儲備;2.5 萬噸以下的庫點,基本不再用于存儲,重點進行轉型發展。加大外埠基地儲備糧庫點建設,新建7~13 個以大庫為主的地方儲備糧庫。支持企業對成品糧儲備設施進行升級改造,保障成品糧地方儲備和企業運營。
促進糧食產業低端環節向外疏解、高端環節升級集聚發展。重點在市域內圍繞沿六環路“1小時生活保障圈”,建設產能集聚、技術領先、功能配套、關聯度高的現代糧食產業園區。先期建設大興、昌平、順義三大產業園區,不斷提升糧食精深加工發展水平,依托糧食龍頭企業對接外埠糧源基地,增強龍頭企業對京津冀協作區、糧源基地協作區的帶動輻射能力。
統籌布局供應點和供應網絡體系,以人為本、點面結合,提升供應保障能力。打造以三大糧食產業園區(大興、昌平、順義)、物流園區(房山、大興、通州、順義、昌平)等供應保障中心為重點依托,以糧油批發市場為關鍵節點,社區商業設施和菜市場為終端的糧食供應保障體系。
確保充足的應對時間、確保完整的應急響應鏈條。優化糧食應急加工點布局,優先在兩帶(南部發展帶和北部發展帶)區域內布置應急加工點,適當降低市內應急加工能力,將部分應急加工保障能力布局至津冀兩地。根據人口分布情況,實現糧食應急投放點的動態調整。通過認定市域內和外埠的應急運輸企業,強化糧食應急運輸能力建設。謀劃糧食應急響應路線圖,建立“三、三、三”制應急保障體系。
一是積極對接國家“糧安工程”“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二是推動糧食行業信息化應用和升級,健全市區兩級監測網絡;三是強化糧食行業的科技創新支撐和人才隊伍保障;四是進一步完善糧食行業管理體制機制;五是推動跨區域政府和企業的協同發展,完善縱向橫向和多維協調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