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巖,孫淑娜,鐘 華
脂溢性角化病(seborrheic keratosis,SK),又稱老年疣,是常見的表皮內良性腫瘤,好發于中老年人,常見于頭面、軀干及上肢等部位,典型損害為淡褐色或茶褐色境界清楚的扁平斑片,表面光滑或略呈乳頭瘤狀,可隨病情進展逐漸增大,并可伴有色素沉著。該病大多可通過典型臨床表現診斷,必要時可行皮膚鏡、皮膚CT或組織病理等檢查,其中組織病理檢查為診斷的金標準。脂溢性角化病可嚴重影響面部美觀,筆者分別采用2940 nm鉺激光與強脈沖光治療面部脂溢性角化病,對比兩種治療方法的療效、不良反應、治療次數及治療過程中疼痛評分,評價兩種治療方式的優劣,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7年3月—2019年3月就診于筆者所在醫院皮膚科激光美膚中心的確診為面部脂溢性角化病的患者107例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鉺激光治療組54例,男12例,女42例,平均年齡(48.04±10.69)歲;強脈沖光治療組53例,男 6 例,女 47 例,平均年齡(44.51±11.02)歲。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具有可比性。(1)納入標準:面部淡褐色或深褐色扁平或略突起皮損,臨床表現或組織病理符合脂溢性角化病的診斷標準;同意并可耐受激光或強脈沖光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面部有其他炎癥性或感染性皮膚病者;瘢痕體質者;有光敏史者或1年內使用過光敏性藥物者;4周內有大量日曬或人工曬黑者;既往接受過其他治療者;妊娠或哺乳期者。
1.2 方 法
1.2.1 儀器 應用美國Sciton公司Profile超級平臺。鉺激光治療組:微剝脫模塊,波長2940 nm,能量2.5~25.0 J/cm2(單次剝脫深度 10~100 μm),頻率 1~7 Hz,光斑直徑 2~6 mm;強脈沖光組:BBL 模塊,選取515~1200 nm或560~1200 nm濾波片,能量5.0~34.0 J/cm2,脈寬 5~500 ms,頻率 1~2 Hz,光斑大小15 mm×45 mm,配適器 15 mm×15 mm,直徑 7 mm、11 mm可選,接觸式冷卻,冷卻溫度0~30℃可選。
1.2.2 治療方法 (1)清潔面部,為患者佩戴眼罩,鉺激光組使用0.1%苯扎氯銨溶液常規消毒治療區域,強脈沖光治療組治療區域涂足量冷凝膠。(2)根據面部皮損具體部位,皮損顏色、厚度及治療即刻反應選擇、調整治療參數。鉺激光組選擇單光斑手具,以10~50μm的厚度對皮損進行反復剝脫,同時使用濕棉簽清理皮損表面皮屑,直至皮損完全清除,皮損基底顯露正常膚色或粉紅色或有少許點狀滲血;強脈沖光組根據患者膚色及皮損顏色選擇515~1200 nm或 560~1200 nm 濾玻片,脈寬 15~25 ms,能量 8.0~15.0 J/cm2,冷卻溫度 15 ℃,先進行面部全覆蓋照射2遍,再使用相應大小配適器對局部皮損加強治療,治療終點為局部輕微紅腫或治療區域皮損顏色加深。(3)鉺激光組治療區域術后1周內避免接觸水,外用夫西地酸軟膏1周防止感染。強脈沖光組術后使用抗菌功能性敷料冷敷20~30 min。所有患者嚴格防曬。(4)根據病情每4周治療1次,治療后隨訪4周,每次治療前及治療后第4周均由專人在相同條件下采集皮損圖像,治療結束4周后評估療效及不良反應。
1.2.3 療效判定 痊愈:皮損消退>90%,完全或基本恢復正常膚色;顯效:皮損消退>60%,皮損顏色明顯變淡;有效:皮損消退>30%,皮損顏色變淡;無效:皮損消退<30%,顏色變化不明顯。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1]。
1.2.4 不良反應 觀察患者治療后有無色素沉著、色素減退、感染或瘢痕形成。
1.2.5 疼痛評分 使用視覺模擬評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評估患者治療過程中疼痛,以0~10分記錄,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劇烈[2]。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4.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治療次數、疼痛評分采用秩和檢驗,兩組有效率比較采用四格表Fisher確切概率法,兩組不良反應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次數比較 鉺激光組平均治療(1.11±0.31)次,強脈沖光組平均治療(2.86±0.96)次,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療效比較 鉺激光組有效率為100%(圖1、2),強脈沖光組有效率為 96.23%(圖 3、4),2 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243>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后療效比較

圖1 左面部脂溢性角化病皮損

圖3 左眉部脂溢性角化病皮損
2.3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2組均無感染或瘢痕形成,鉺激光組出現暫時性色素沉著7例,點狀色素減退2例,強脈沖光組出現暫時性色素沉著2例,無色素減退。鉺激光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6.67%,高于強脈沖光組的 3.77%(χ2=4.821,P<0.05)。
2.4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 鉺激光組疼痛評分為(3.28±1.45)分,強脈沖光組疼痛評分為(2.38±1.16)分,兩組疼痛程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多種激光或光可用于治療脂溢性角化病,如調Q 532 nm激光、調Q 755 nm激光、鉺激光、二氧化碳激光、強脈沖光、光動力治療等。2940 nm鉺激光以水為靶色基,組織中的水吸收激光能量,瞬間汽化剝脫皮損,其熱弛豫時間小于皮膚的熱弛豫時間,對周圍組織產生的熱損傷區域小,達到逐層精細剝脫的目的[3],其治療效果受皮損厚度影響小,治療次數少,面部脂溢性角化病經鉺激光治療有效率可高達100%[3-5],其缺點是如治療深度過深,會增加色素減退或瘢痕形成風險,在治療眼瞼、鼻翼等皮膚薄嫩部位皮損時應尤為謹慎,且術后遺留創面,有一定感染風險,需加強護理。強脈沖光是連續、多波長、非相干性的光,多為500~1200 nm,以組織中的色素、血紅蛋白、水等為靶色基,用于治療色素性疾病、血管性疾病、嫩膚、脫毛等。脂溢性角化病是表皮內腫瘤,皮損往往伴隨不同程度色素沉著,研究表明在治療表皮色素性疾病時,強脈沖光可以取得同激光相似的療效[6]。強脈沖光治療該病的作用機制可能為皮損內的黑色素吸收光的能量,破壞靶組織表皮細胞,同時增加角質形成細胞再生速度,通過形成微結痂及脫痂過程消除壞死細胞[7]。脂溢性角化病與紫外線照射有關,是皮膚老化的標志之一[8],患者往往伴有毛細血管擴張等其他光老化癥狀,使用強脈沖光治療可同時治療多種光老化癥狀,更能滿足患者的美容需求[9]。強脈沖光光斑大,可快速全面覆蓋治療區域,采用接觸式冷卻方式,能有效降低治療過程中疼痛感,提高患者舒適度,治療過程中無開放性創面,患者治療后可直接接觸水,無感染風險。其缺點是需要反復多次治療,且治療效果受皮損厚度影響較大,僅適用于厚度較薄或面積較小皮損的治療。
該研究顯示兩組均取得較好療效,鉺激光組總有效率高達100%,強脈沖光組總有效率為96.23%,與既往研究報道相符[3-8];鉺激光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高于強脈沖光組,考慮有兩方面因素可能造成這種差異,首先,鉺激光治療為有創操作,局部炎癥損傷較強脈沖光治療重。其次,強脈沖光具有可調節溫度的接觸冷卻裝置,治療過程中可實時有效地降低治療區域溫度,減輕炎癥反應[10]。治療過程中的疼痛程度和治療次數是患者選擇治療方法的重要影響因素,該研究顯示強脈沖光組治療次數多于鉺激光組,但強脈沖光組治療過程中疼痛評分更低,患者舒適度更高。
綜上所述,鉺激光與強脈沖光均可有效治療面部脂溢性角化病,實際臨床過程中應結合患者皮損部位、厚度、大小、治療目的、經濟狀況等多方面因素選擇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