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梅
【摘要】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在不斷發展,農村寄宿制學校也在逐漸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然而,針對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不能將目光只著眼于成績和分數,要充分的理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理解寄宿學生的心理狀態,從學生的現實需要出發轉變教學方式,做好教育工作,從而推動農村寄宿制學校教育水平的提升,為我國整體教育實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關鍵詞】農村寄宿制學校? 課堂教學方式?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7-0022-02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減輕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充分利用課堂時間來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是當前農村寄宿制學校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很多農村寄宿制學校由于地處偏遠,新課程改革實驗開展的相對較晚,導致學校教師的教育觀念轉變的較晚。目前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理念正在逐漸深入人心,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借鑒新課程改革的成就,并結合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實際情況來對農村寄宿制學校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策略進行探究。
一、農村寄宿制學校面臨的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的教育資源比較分散,教職員工水平參差不齊,教學質量難以提升。開展寄宿制學校是基于優化農村教育資源配置,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而實施的,對擴展義務教育的規模,保障義務教育質量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農村寄宿制學校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
1.農村寄宿學校教育問題突出。
隨著寄宿制學校的全面開展,很多年齡較低的兒童從小就要離開父母,獨自生活在陌生的環境中。這些孩子不僅基本生活技能缺乏,更重要的是缺乏家庭教育和家人的關愛。如果不能很好的處理這些問題,很有可能給孩子的成長和心理造成不利影響。
2.學校教育難度進一步加大。
學生在寄宿制學校期間的安全保障,飲食起居,性格培養等眾多的問題和責任都集中到學校,即便是深夜,教師也要認真關注學生的情況,防止有異常情況發生。另外,大多數的教職工在下班后還要備課,設計和制作課件,處于超負荷的工作運轉中,在保障學生安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教師面臨著極其緊張的工作狀態,有很大的工作壓力。
3.當前寄宿制學校的教育模式比較單一。
當前課堂教學方式還存在很多問題,教師單一的利用增加學習時間來讓學生進行學習,以此來提高學習成績,忽視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興趣愛好的發展。由于寄宿制學校對學生可支配的時間較為寬松,很多學校學期剛過半便已經學完整學期的課程,導致學生的學習壓力很大。這些問題都在告訴我們,當前的農村寄宿制學校課堂教學方式需要進行改革和創新,既要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和寄宿制學校的特點,又要遵循育人的理念,完善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
二、農村寄宿制學校課堂教學方式轉變的策略與方法
1.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興趣。
切實提高農村寄宿制學校教師的素質,將課堂的主體地位交還給學生,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提升自身的素質,才能更好的駕馭課堂,進一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給予學生科學有效的指導,優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另外,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生情況以及教材內容的前提下,把握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來創造和諧的問題情境,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能夠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學習的目標和方向,調動積極性,讓學生能夠圍繞目標來有針對性的學習。
2.分層教學,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
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行,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導致班級學生兩級分化的現象得到緩解,因此,在農村寄宿制學校課堂教學中要較多的關注學困生,通過鼓勵性的語言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興趣,讓每個學生都能夠體驗到進步和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習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學習習慣。通過分層教學,關注到每一個學生,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自身基礎上得到進步,獲得提升。
3.利用信息技術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在農村寄宿制學校課堂教學中,也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開展教學。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以生活素材為基礎,來創設適宜的教學案例,能夠讓教師進一步的組織和開展教學活動。另外,生活化的課堂還可以為媒體教學提供豐富多彩的素材,從而營造真實的學習環境,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還能夠讓學生體驗到知識運用的實現價值和意義。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相關的投影課件,通過投影儀為學生展示實物圖片。讓學生能夠對知識有直觀的感受,對抽象概念有更加清晰的認知。然后,教師根據知識點進行關聯性的講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整合相關知識點,為學生構建完善的認知體系。
參考文獻:
[1]陳超君.創設以生為本“多問多動多思”的課堂教學方式[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5(06)
[2]王自勇.課堂教學方式變革的思考與實踐[J].基礎教育參考.2018(03)
[3]畢俊英.新課程理念下歷史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J].基礎教育參考.2009(09)
[4]江滿樹,范洪.構建課堂教學方式 教師角色落腳點的重新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