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峰
【中圖分類號】G633.5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7-0060-01
在故事——問題式教學模式中,問題是核心。因此問題的設計應該是師生互動中老師的問題與學生的提問互相補充。只有師生互動才能讓學生在聽故事提問題思考問題中保證學習興趣的長久保持。另一方面,教學上要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果 只是單純的故事分析就只能達到知其然的要求即學生會出現聽了知道這個歷史事件但很快就忘記的情況。而要達到知其所以然就要用問題讓學生思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探究故事背后的本質問題中記住相關知識點。
如何讓故事與問題達到完美的融合,由于筆者是用七年級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編教材,因此這里就結合教材具體知識的運用歸納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教師設計的問題是對故事內容的有效拓展。
老師在課堂上講了一個生動的故事,之后還應該在學生聽完之后及時的針對故事內容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故事內容沒有反映的隱藏知識點,從而達到學生理性思考的目的。
以第1課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的課后活動教學第一題比較一下大猩猩、北京人和現代人的頭骨教學過程為例(師)在講述了雞,大猩猩、北京人和現代人的頭骨如腦容量不同等,接著提問學生腦容量與生物的聰明有什么關系?(生)一般都會回答腦容量越大的生物越聰明。(師)如果是這樣,那么以后你們班級考試都可以取消了。只要用繩子量下每一位同學的腦袋。誰的腦袋最大誰就是最聰明的。(生)大笑,搖頭。(師)如果腦容量不能判斷生物的聰明程度為什么課本會讓我們比較大猩猩、北京人和現代人的腦容量?(生)在思考中,有部分學生認為教材編寫者犯錯誤了。(師)我們學習歷史要把握時空觀,即從當時當地的條件出發去思考。我們今天可以檢測雞,大猩猩和現代人的智力,但是能檢測北京人的智力嗎?如果不能要如何比較?(生)在思考中得出結論:可以通過這三者的對比數據推論出腦容量與智力有關。(師)對正是由于無法請個北京人過來現場檢測,專家只能用腦容量來比較智力。但是現代人可以通過考試等方法檢測智力,因此就沒有必要用腦容量這個不太準確方法來比較聰明程度。
二、學生在聽故事中產生的問題要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由于七年級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特強,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有時會產生一些問題,有些問題表面看與知識點無關;有些問題與課本知識相關。面對這兩種情況筆者認為應該針對不同的情況分別對待。
1.如果學生的問題與課本無關,老師應該多問幾個為什么。
學生在聽故事中提的問題如果與課本知識不相關很多老師一般會直接當作沒有聽到處理或者直接用語言,眼神等方式警告。殊不知這樣的處理方法會讓那些有創造性思維的學生因積極性受到打擊導致他們在歷史課上慢慢地不再提問題了。畢竟七年級學生由于思維方法不完善提的問題不會那么嚴謹,那么專業。老師這時就要多采用問為什么的方式引導。如果學生是搗亂式的提問必然會無法進一步回答,如果是創造性的問題則會在老師的引導下迸發出思想的火花。
在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的教學過程中,老師介紹了半坡聚落的半地穴式房屋的特點時有個學生舉手提問。(生)老師,半坡人不怕下大雨嗎?(師)(這個問題明顯的與教學內容無關)為什么這么說?(生)老師,老天爺如果下大雨,雨水不就會流進半坡人的房屋里?(師)(正是由于老師多問個為什么,才能得到這個有創造性的問題)這位同學的問題非常好。半坡人生活的自然環境與我們南方人的生活環境不同。當地的年平均降水量在300-500毫米之間,整體屬于干旱—半干旱的狀態。因此基本不存在下大雨的情況。
2.如果學生的問題與課本知識相關,老師應該盡量用通俗的語言進行解釋。
學生在聽故事時如果提出與課本知識相關的問題,老師都會給予解答。但是會存在著一部分老師用專業的術語解釋的現象。有些老師覺得這樣才能解釋清楚,才能體現自己的水平,有些老師可能是從網絡上查找到答案,自己沒有理解就直接照搬給學生。可是七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正在建立特別是一些相關理論還沒有接觸到。如果老師直接照搬照抄專家的觀點,由于理論性太強過于抽象會導致學生無法理解老師的解答,次數多了,學生就不喜歡思考提問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積極性就會被打擊,對于歷史學科的興趣自然就提不起來了。其實只要用通俗的語言講解問題的一個或幾個方面就可以。畢竟七年級的學生只要能初步理解就可以了。高深的留著以后知識儲備多了再學習。
在第12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的教學過程中,老師介紹了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故事時,有個學生舉手提問。(生)老師,為什么以前孔子和孟子的儒家觀點都沒有被國君接受而漢武帝卻會接受董仲舒的觀點?(師)(面對這樣的問題內心有點崩潰感,這是專家應該思考的問題)這位同學問的非常好。我們先來復習下孔孟的觀點。孔孟的觀點各自是什么?(生)孔子的觀點是為政以德,孟子的觀點是仁政,民貴君輕。(師)他們兩個人的觀點都是對國君的要求,一個要求國君成為道德模范,一個要求國君要重視老百姓。而董仲舒則相反。他是對老百姓提出了要求。董仲舒的儒家要求老百姓忠君守禮。你們思考一下,假如你是國君你會接受誰的觀點。(生)董仲舒的觀點。(師)為什么是董仲舒?(生)讓別人去做比讓自己做輕松多了。孔子和孟子都是要求國君做表率,而董仲舒是要求老百姓做順民,國君要求不多。(師)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原因嗎?大家思考下,忠君是要絕對服從誰,守的禮是誰制定的?(生)忠君是絕對服從皇帝,守的禮是皇帝制定的。(生甲)這樣皇帝不是太舒服了。都沒有人可以管他了。這時(生乙)馬上說還有爸爸媽媽呢。(師)大家不要爭了。只要一當上皇帝他就已沒有父親了。母親呢?根據后宮不得干政的原則,媽媽也不能干涉皇帝的行政。是不是這樣子皇帝就可以為所欲為呢?(生)紛紛點頭同意。(師)那是不可能的。董仲舒提出皇帝是天子,由天來管。老天爺通過一系列天災向皇帝給予警告。
通過這種故事——提問式的教學方法,學生不但能夠理解課本中的相關知識而且還能夠在師生的問答互動中長久保持學習歷史的興趣,不斷地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這之后歷史的學習就不再是要學生學,而是變為學生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