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夏水清

【基金項目】此文為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小學階段優秀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融合的實踐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7-0073-02
學語文就是學文化,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因,因而,教漢字就是教文化。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因字擇法,凸顯字理,讓學生走進漢字的本源,在快樂識字中,發現漢字的意象美、文化美、獨特美,領略漢字的文化內涵,實現識字教學與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融合,是提高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效率和落實語文教學文化傳承之責的重要路徑。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和任務之一。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在其《關于當前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中談及識字教學時指出:“應充分考慮漢字的特點,以提高識字教學效率。同時,讓學生在識字過程中初步領悟漢字的文化內涵。”在此思想的指導下,部編版小學語文新教材里大量地采用了字理識字法幫助學生學習漢字。作為一線的部編新教材的執教者,我們深刻體會到了字理識字帶來的高效的識字課堂、愉悅的識字氛圍以及學生對漢字文化深深的敬意。在識字教學中,我們主要以發現漢字之美為著力點,用追溯字源、解析結構、觀察演變、動作演示、圖解漢字等方法,帶領學生領悟漢字之美。
一、讀懂字理,品味漢字的意象美
漢字是一種文字符號,具有豐富的表意性,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曾說:“一個方塊字就是一個天地。”解析漢字,讀懂字理,學生就能透過漢字的結構出現如“詩”如“畫”般豐富的內心視象,從而形象、牢固、高效地學習漢字。如何讀懂字理,感受漢字豐富的意蘊呢?我們采取的策略是:
(1)圖解漢字,聯通圖字關系
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就是我們的祖先依據世間萬物的形象刻畫下來的。初學構字率較強的獨體字時,以“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的形式出現,如“————月”“————羊”就能很好地對這三者進行比照。這樣教學,學生看到了漢字的源頭原來是一幅幅生動的圖畫,也能真切地看到漢字的演變規律,漢字在學生的眼中有了具體的形象,增添了學習的趣味,也了解了中國書畫同源的特點,更能感受到我們祖先造字的智慧,在識字的同時,增加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2)分組部件,展開想象聯想
很多會意字是由獨體字組合而成,拆分其部件,就能明其意,聯想出畫面。如“鳴”由部件“口”和“鳥”組成,可自然地想起鳥兒在茂密的枝葉間歡快地鳴叫的情景;“盜”追根溯源,繁體字是“盜”,上半部分表示張口流出口水之意,下半部分是“皿”字,皿在古代是指盛食物的器皿。“盜”的基本意是偷,這樣一解析,組合其部件展開想象,就會看到一個偷東西吃的人趴在裝食物的盤子上流口水,這樣一個猥瑣的小偷形象就躍然紙上。這個學習過程學生既明白了字義,又知道了偷盜的行為是很不光彩的,受到了思想教育。
(3)動作演示,呈現生動情境
會意字“滅”“采”等用動作演示十分形象。下面一團火,用蓋子一蓋,火就滅了;一個人用手在樹上摘取東西,畫面感很強。還有“跑”“踩”“跺”“盯”“瞧”“睬”“撓”“撲”“抓”等形聲字,也可以用表情和肢體動作來表現,形象鮮明,意義明了。
引導學生通過漢字部件來想象漢字所蘊涵的意象,久之,一個個的漢字在學生的眼前就“活”起來了,形、色、聲俱現。此時,漢字就不是一個個孤立的符號,而是充滿美感的、有豐富內涵的詩、畫,漢字之美就自然地流淌在孩子們的心靈和筆尖,他們會情不自禁地愛上漢字,愛學漢字。
二、揭示字理,感悟漢字的文化美
漢字是一種文字,更是中國文化的基因。漢字各個時期的字形相當于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漢字字理的學習,是對傳統文化的追根溯源。識字教學不僅要教漢字的形,更要教漢字的魂。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析解漢字的形義,讓學生感悟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1)在部件解析中觀察漢字形義演變
文字起源于圖畫,最初的象形字圖文合一,見字而知形,見形而明義。后會意字內涵豐富,組構巧妙。如“酒”字,它在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字形的中間是個大酒瓶,兩邊的曲線表示酒瓶中裝滿了酒,已經溢了出來,或理解為濃郁的酒香從瓶子里飄了出來。金文“”用一個大酒瓶代表酒。小篆“”左邊的“水”表示酒是液體,右邊是個酒瓶。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中國形成了特有的酒文化。人們在歡樂、憂愁、孤獨時,都會與它為伴。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從中看到漢字的演變,了解到酒文化的發展,也可以培養分析推理的思維。
(2)在追根溯源中了解古代文化習俗
著名語言學家陳寅恪先生曾說:“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比纭胺颉弊?,甲骨文“”字像一個張開雙臂,分開雙腿站立的人,指成年男子。且這個人頭上還有一個簪子,把頭發都束了起來。這其中蘊含著中國古代禮儀:男子到了20歲就成年了,此時要把頭發束起來,戴上帽子——冠,表示從此要學習成人的禮儀和道德修養。又如“家”字,甲骨文“”字上面是個房頂的樣子,表示房子,下面是一頭豬的模樣。遠古時代人類靠打獵和采摘果實為生,既危險又辛苦,人們沒有安全感。后來人們捕到野獸留一部分養起來,這些野獸就成了家畜,人們有了比較固定的食物保障,才找到了家的感覺。豬是當時最常見的家畜,所以古人就想到用房子和豬來表示家的意思?,F在,中國西南部的一些少數民族,還有人豬同住的建筑,可以說是保留了古人的風俗習慣。就這樣,讓學生在一個個生動的漢字故事中徜徉,享識字之趣,習識字之法。
(3)在字理學習中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人們常說,“字小乾坤大”。追尋文字的本源,我們能夠看到古人的許多道德標準。如“孝”字,從老,從子,善于侍奉父母就稱為“孝”。它反映出中華民族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如“信”字,從人從言,意為“人”“言”須講誠信,誠信乃為人之本;又如“仁”,從人從二,意為普天下不同身份的人(“人”),等而視之,將心比心(“二”),才謂為“仁”。這一類漢字反映出古人的價值觀念,通過對它們的字理析解,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了古人美德的熏陶,自己的道德觀念也悄然生成。這樣就將文字的學習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很好地融合了起來。
學字知史,學字明理。字理的滲透,讓識字課堂變成培養理性思維,進行美德熏陶,提升文化素養的大舞臺,漢字的文化意蘊也必將深深根植于學生之心。
三、凸顯字理,感受漢字的獨特美
橫平豎直皆風骨,撇捺飛揚即血脈。漢字除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它在音律、形態、情趣方面與世界上其他文字比較也是別具一格,頗具魅力的。在部編教材里出現了很多對聯、字謎和古詩詞,它們是運用漢字的巧妙組合,形成的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學樣式。
如“對聯”藝術,部編本一年級上冊第5課《對韻歌》選用了“對對子”形式的識字課。課文的7個生字里出現了5個象形字,在教學時可滲透漢字的字理,通過課文情境圖,漢字的古今對比,開展情趣化識字,然后在對子形式多樣的誦讀里讓學生感受這種語言形式獨特的音律美、節奏美。
同時,“字謎”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在民間活動和古史典籍中到處可見。它跟漢字的音、形、義關系密切,是依托字理衍生的一種文學樣式。課堂教學中的猜字謎也是十分有助于學生對漢字的識記和文化知識的吸納。例如部編本一年級下冊就編寫了《猜字謎》一課:
左邊綠,右邊紅,左右相遇起涼風,
綠的喜歡及時雨,紅的最怕火來攻。
學生特別喜愛這種識字方法。教學時要突出字理的構成,引導學生在關注漢字音形義的聯系當中學會合理猜測,甚至可以創編字謎。如此,既增強學生的思維訓練,又讓他們獲取豐富的生活常識,更讓學生感受到漢語言文字特有的魅力。
中國古詩詞是民族文化的瑰寶。部編版教材小學6年共選古詩文124篇,占教材的30%。而字是詩的靈魂,在古詩詞教學中,與字理識字有效結合,抓住文眼,以字理解析或漢字意象引導理解詩句的意思,指引學生發揮想象,讓漢字意象與古詩詞深邃的意境和情感融合,給學生打開的將是一扇新的學習之門。
如柳宗元的《江雪》描繪了漁翁在江面上獨自垂釣的場景,一個“孤”字是全文的情感線索。教學時先讓學生說對“孤”的理解,孤獨時的感受,然后抓住“孤”字朗讀古詩,感受意境,學生就能從“鳥飛絕”“人蹤滅”感受到幽靜寒冷的凄清畫面,還能從“千山”、“萬徑”的陪襯中感受“孤舟”“獨釣”的凄涼,漁翁的“孤”寄托的作者自己清冷孤傲的情感也躍然紙上。通過對“孤”字的字理認識,學生快速入情入境,準確地把握詩意和情感,既高效又到位。
學語文就是學文化。在識字教學中凸顯字理,讓學生切實地感受漢字的意象美、文化美和獨特美,能增強學生的形象思維和分析推理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傳承祖國傳統文化,豐厚文化積淀。但漢字經過漫長的演變,有一部分字已經失去了當初的意義或者意義發生了改變,因此字理教學要依據漢字自身的特點恰當運用,規避字字皆字理,為字理而字理的教學現象。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徐鉉校定本),中華書局。
[2]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古籍出版社。
[3]姜亮夫.《古文字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版。
[4]蘇培成.《現代漢字學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