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玲 江小蓉
【關鍵詞】健康管理;體適能;測評;運動;體力活動
【中圖分類號】R87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4-12-260-01
當前,慢性疾病的發生呈現低齡化和高發病率的趨勢,研究證明靜坐少動的生活方式是當今慢性疾病發生的第一獨立危險因素,是21世紀最大的公共衛生問題[1-3],體力活動和運動則是預防和延緩慢性疾病的低成本有效策略。因此健康體適能的測評尤為重要。而健康管理是對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干預的全過程,包括健康教育、飲食生活方式干預、運動干預、藥物干預等過程[4,5]。為更好的實現健康管理全過程,切實落實運動干預,我中心采用集成創新的方法,于2014年4月引進健康體適能測評設備,現將開展此項目的相關測評結果分析如下。
選擇自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在我中心進行健康體適能測評的體檢者1203人,年齡在(20~68)歲之間,平均年齡(34.2±10.5)歲,男性952人,女性251人。納入對象排除具有美國運動醫學會頒布的有運動絕對禁忌癥的人群。
方法分別是:
1、 體適能測試方法 由同一檢測員,同一套儀器進行測試。測試項目有:反應時間、人體成分、平衡能力、柔韌能力、握力、心肺耐力。
2、反應時測試 了解個人神經系統對于機體的控制能力和反應能力。測試方法:手按于紅燈上,當有綠燈滅時手迅速去按下滅了的綠燈后再按回紅燈處,根據綠燈滅燈提示做4次按燈反應以完成一回測試,共測試兩回,取最快的反應時間為您的反應時測試結果。
3、人體成分分析:了解體成分、體重和體形的內在關系。測試方式:取下身上所有帶金屬成分的物品,赤腳站于金屬腳印處,抬頭挺胸平視前方。當提示握緊測試手柄時,雙手緊握手柄,讓掌心貼緊手柄金屬處,拇指按住手柄上方金屬觸點,保持40-45秒。
4、閉眼單足站立測試:了解個人位置感受、視覺感受和本體感受直接的協調能力。測試方式:先雙腳站立于測試板上,當提示單腳站立并閉上眼睛時提起一腳單腳站立并閉上雙眼,盡可能的保持平衡不讓提起的一腳落下觸到測試板。當一腳落地碰到測試板時,一次測試結束。共測試兩次,去最長單腳閉眼站立時間為測試結果。
5、坐體前屈測試:了解個人各部位關節、韌帶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彈性。測試方式:雙腿伸直坐于測試臺上,雙腳頂住體前擋板,伸直雙臂及雙手,保持雙腿伸直,上身盡量前伸,用指尖盡量將測試板往前推出,測試板推離固定原點的距離為測試結果。
6、握力測試:了解個人的力量素質。測試方式:單手握住測試儀,瞬間用力握緊測試柄,待握力測試值變化停止時,測試完成。
7、心肺耐力測試:了解個人心血管系統功能水平及進行持續運動的能力。測試方式:坐于測試機上,雙手扶住扶手,手腕上帶上脈搏數計數表,如騎自行車般連續踩腳踏板,使得時速維持在60-70km/h,連續運動3分鐘,從而測得測試結果。
結果顯示在綜合評分方面,優秀率為0,中等級別以下人員占91.9%;握力方面,中等級別以下人員占87.1%;坐位體前屈方面,中等級別以下人員占83%;。閉眼單腳站立方面,中等級別以下人員占78.4%;選擇反應時方面,中等級別以下人員占95.2%;可見泉州地區居民體質情況不容樂觀,缺乏規律的體育鍛煉。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人們職業性、交通性及日常生活體力活動逐漸減少,這也是造成泉州地區居民體適能測試結果較差的原因之一。體力活動不足與靜態活動較多已經成為全球問題,是21世紀最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6]。相關研究表明.閑暇時無體力活動和低體適能水平與冠心病、高血壓、心力衰竭、2型糖尿病、骨關節疾病、癌癥等慢性疾病的發生風險及早亡率增加有關[7-11]。
因此,為了促進健康和減少慢性病的發生及降低疾病死亡率,筆者建議廣大泉州地區居民定期測評體適能,每天進行適當的體力活動。目前國際上較一致推薦的體力活動指南為:每天進行30min、每周°5次的中等強度體力活動,是維持健康的最低體力活動量[12]。但我國政府尚未制定出適合中國人群的體力活動指南,有待于體育科研人員、醫學人員和政府繼續努力。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我們對檢測人員及本院醫護人員體適能的分析結果,也驗證了目前國人身體素質不容樂觀這一事實。因此我們建議學會將體適能檢測列為體檢指南項目。當然運動干預需要專業教練的科學指導。對于在我中心進行健康體適能測評的人員,中心將提供個性化運動管理,其流程是:體適能測試與評估→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健康管理師解讀報告→運動管理師制定運動處方→營養師給予飲食干預報告→每周遠程指導,每月現場指導→三個月體適能再評估。
參 考 文 獻:
[1]Dunstan DW,Barr EL,Healy GN,et a1. Television viewing time and mortality:the Australian Diabetes,0besity and Ljfestyle Study (AusDiab)[J]Circulation,2010,121(3): 384-391.
[2]蘇浩,王卉,謝敏豪.體力活動不足的判斷標準探討[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3,32(2):179-181.
[3]Blair SN. Physical inactivity:?e biggest public health problem of the 21st century[J]Br J Sports Med,2009,43(1): 1-2.
[4]吳靜娜,盧建華,王福影,等.論健康管理的歷史和現實[J]醫學與社會,2008,21(7):31-32.
[5]Hunter DJ,Brown J. A review of health management research[J]Eur J Pub Health,2007,17(Suppl 1):33-37.
[6]Blair SN. Physical inactivity:?e biggest public health problem of the 21st century[J]Br J Sports Med,2009,43(1):1-2.
[7]Andersen LB,Harm M,Sardinha LB,et a1.Physical activity and clusteredⅨqtrdiovasculalr risk in childnm.a cross-sectional study(the European Youth Heart Study) [J]The Lancet, 2006,368(9532):299-304.
[8]Ekehnd U,Brage S,FranksPW,et a1.Physical activity ellergy expenditure predicts progression towar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dependendy of aerobic ?tness in middle—aged healthy caucasians[J]Diabetes Care,2005,28(5):1195-1200.
[9]War bunon DER,GledlliⅡN,Quinney A.?e e?ects of changes in musculoskeletal ?tness on health[J]Can J Appl Physiol,2001,26(2):161-216.
[10]Guillanme M,Lapidus L Bjornturp P,et a1.Physical activity,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um in children[J]Obes Res,1997,5(6):549-556.
[11]Stevens J,Cal J,Evenson KR,et a1.Fitness and fallles$predictors of mortality from all causes and from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men and women in the lipid research clinics study[J]Am J Epidemiol,2002,156(9):832-841.
[12]韓萍,蔡文偉,周云.簡述國外體力活動指南[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0,18(2):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