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拓/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納西族是分布在云南、四川、西藏三省交接地區的世居少數民族。 據史書記載以及東巴文獻的考證,2000 多年前,納西族先民就已經繁衍生息在川西至滇西北金沙江流域,《華陽國志》中就記載有“摩沙夷”在這一地區活動。唐代該地區由“磨些蠻”所占據并建立稱為“越析詔”的政權,后被南詔所滅。元明時代,木氏土司的興起,麗江成為了納西族主要聚居地,這種情況直至現在依然如此,目前納西族人口30 多萬,近70%居住在麗江。
納西族有自己的語言,納西語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納西語分為東部和西部兩個方言,方言內部還有土語的區別,西部方言土語之間在語音和詞匯上有一定的差異,但不影響通話。東部方言土語之間差異較大,互相通話有一定的困難。大研鎮(今麗江古城)因為長時期以來為納西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納西語的標準點所在地,同時,久居麗江地區的漢、白、回、傈僳、普米等民族多數通曉大研鎮納西話。
麗江漢語在歸屬上屬于西南官話云南片滇西小片,各地在發音上由一定差異,大致可以分為大研鎮話和江邊話,大研鎮話又可以分為老派漢語和新派漢語兩種,新派漢語音系與昆明話相似,老派漢語則早在宋元或者更早之前就進入了云南,保留了早期四川話得特點并長期受到了納西話的影響。從歷史上看,納西族很早就與漢族有文化交流,唐代唐代麗江地區就已有名叫“棠人”的漢人部落居住,白居易在《蠻子朝》詩歌中記載有“摩挲”作為南詔使者的導從到唐朝廷拜見皇帝的事跡,東巴經中有東方漢的說法并有讀作“森阿巴”的表示東方漢族的專用文字符號。明代以來,中原王朝對云南地區進行大規模的移民和墾殖活動,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 年),中央設置瀾滄衛,遷移了大約1 萬余漢族到麗江永勝,除軍屯移民外,還有通過各種方式流落到麗江的,這一階段漢族人口大大增加。木氏土司一方面要求這些漢人改姓融入當地,據《徐霞客游記》記載,麗江“土人皆么些,國初漢人戍此者,今皆從其俗矣”,另一方面則積極接納漢文化,多次從內地招聘漢族工匠醫生,文人學士入境居住,對這些人網開一面,除不允許反叛外其余都不太計較。麗江改土歸流之后,各流官積極推行漢文化,從這一時期開始,漢文化對納西文化的影響急速增強。
長期以來,由于漢族在政治、經濟上的強勢,漢語不斷滲透到納西語中,因此,在納西語中有分屬于不同歷史時期的漢語借詞。根據我們的分析,納西語中的漢語借詞至少可以分為古代和現代兩個層次,每個層次又有可以更加細分的地方,兩個層次的漢語借詞在音系上有很大的差異。本文中的納西語詞匯主要參考《納西語研究》、《納西語常用詞匯》和《納西語簡志》,有不一致的地方參照發音調查等進行了轉寫。麗江及周邊漢語方言主要參考《云南官話音系源流研究》、《云南方言調查報告》、《云南省志·漢語方言志》,并結合了筆者調查所得。
在對納西語中漢語借詞進行歷史層次分析的時候,我們借鑒了曾曉渝等諸位先生在在研究侗臺語里漢語借詞歷史層次研究中采用的“關系詞分層法”以及黃行、胡鴻雁先生的語音系聯法,主要以語音分歧作為劃分音類層次的標準,然后與其他音節進行系聯,由于聲調系統具有很強的系統性,我們在進行語音系聯的時候重點參考聲調系統,在聲韻調不一致的時候以聲調的層次為主。以中古見母字為例進行具體分析如下(見表1):

表1 中古見母字分析表
由上表可知,中古見母在納西語中有?g—k—t? 三種讀音,可見這讀音至少應來源于三個不同的歷史層次。另外,江(豇),中古見母江韻開口二等平聲,同一個借詞有兩個不同的語音形式,因此這兩個借詞來源于兩個歷史層。江(?gu31),聲母為濁音,為古代層早期的借詞,豇(ka33),聲母為清音,細音未鄂化,為古代層晚期的借詞。降(t?iɑ55),見組細音鄂化,聲韻調與當地的西南官話一致,為現代層借詞。
在尋找借詞對應規律的時候,按照借詞分析的一致性原則,也就是說在一個單音節借詞中,聲母、韻母、聲調的對應都處于同一個層次,我們以下表進行具體分析(見表2):

表2 單音節借詞分析表
泥為泥母齊韻,在泥1(?i55)中泥母對應?,齊韻對應i,陽平對應調值為55,在泥2(ni31)泥母對應n,齊韻對應i,陽平對應調值為31,這兩個字的讀音,很顯然反映出在兩個不同的歷史層次的漢語借詞中泥母,齊韻,陽平調在納西語語音系統中不同的對應規律。
聲調系統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對應規律非常容易把握,整理出來一個歷史層次的聲調系統就能很快的整理出這一時期的借詞對應規律,如果聲韻調三者之間產生矛盾的時候一般以聲調系統的歷史層次為主。在納西語漢語借詞中,現代層借詞的聲調系統最具有系統性,其對應規律如下表所示(見表3):

表3 現代詞借詞聲調系統規律
從上表可知,納西語中現代層借詞具有上聲歸陰平,保留升調入聲兩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在上表泥1(?i55)和泥2(ni31)中,很顯然泥2 歸屬于這一歷史時期,泥1 的來源應該比泥2 晚。另外,在手1(??33)和手2(s?33)中雖然書母的讀音有兩個,但由于其聲調系統一致,我們可以認為其來源于一個歷史時期,還有角(ko13),中古為見母覺韻,按照其聲母來分析,見母未鄂化應該屬于古代層晚期,但由于其聲調符合現代層特點,我們也將其認定為現代層漢語借詞。
在區分納西語中早期漢語借詞與同源詞的時候,我們一般將與藏緬語族其他語言存在音義對應關系的認定為同源詞,不列入借詞的范圍。例如茄子(?ɡ?31),中古群母戈韻開口三等,其聲母具有早期漢語借詞的特點,但是發現在其他藏緬語言中,如普米語(ɡi?35)、拉祜語(kh?35)、彝語(ɡA33)、基諾語(kh?33),茄的讀音具有很強的對應性,結合其起源,我們認為這個詞應該是藏緬語同源詞而不是借詞。
綜上所述,我們按照以上的借詞歷史層次分析方法以及前人相關論述將納西語中與漢語有語音對應關系的詞進行一一整理分析,最終認為納西語中漢語借詞可以分為現代層和古代層兩個歷史層次,每個層次有可以分為兩個小層次,各個歷史層次上的聲韻調具有較強的差異。其中古代層借詞與漢語中古音系比較一致,兩個小層次之間的差異主要在于聲母濁音有無清化,唇音有無分送氣音和不送氣音,例如定母nd——t,並母mb——p,滂母mb——ph等,符合前者特點為古代借詞A 層,符合后者特點的為古代借詞B 層?,F代層借詞與當地的西南官話一致,現代層借詞主要來源于麗江老派漢語方言,其中很重要的特點是在聲母中輕唇音從重唇音中分化出來,見母字鄂化,分尖團音;韻母中沒有鼻韻母,不論是前鼻音韻母還是后鼻音韻母,納西語中現代層漢語借詞都讀成與之相應的韻母,四呼齊全,有成套的撮口呼韻母,并且撮口呼韻母與齊齒呼韻母基本兩兩對應等;聲調中則主要是入聲單獨成調,上聲與陰平一致。
我們對納西語中漢語借詞的歷史層次分析可以了解到納西語中對漢語的吸收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古前期,前期主要來自于中古音,后期主要來自于麗江老派漢語方言,并且部分受到昆明話或者普通話的影響,同時也能通過借詞的讀音來認識納西語自身語音的演變,對研究麗江當地方言具有很強的參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