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琴/湖南科技大學
首先,責任感是一種自覺主動地做好分內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狀態。
其次,責任感從本質上講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業、利國家、利社會,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時,要以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利益為重。[1]而社會責任感是從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是個體對社會責任所包含的一種真實的內在心理活動,是道德情感的集中體現,是思想修養的外化表現,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個人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對他人負責任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努力實現社會價值的同時實現了自身的價值。學者劉奕帆從對社會責任感本身的理論分析和全面把握社會責任感培養的理論基礎認為:“社會責任感是個體作為社會成員,在對社會關系的認識過程中,積極履行分內社會責任和主動承擔自身行為對社會造成不良后果的責任而產生的情感體驗、價值品質和人文素養。”[2]由此可見,社會責任感是社會生活中每個社會成員必須具備的優良品格,是現代社會發展對人們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因素。
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作為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青少年學生全面發展,發掘課程獨特的價值方面發揮了獨特的作用。在思想政治學科教學中堅持學科核心素養同時是發展素質教育,培養時代發展所需要的人才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3]這四方面的內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德育課程對培養學生的新要求,是學校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必須要落實的,也是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要銘記于心的。學科核心素養的理念實際上與社會責任感教育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我們思想政治學科教師要善于在開發課程的過程中貫徹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將社會責任感教育滲透在德育課程的始終。使學生能夠自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理性精神,并且能夠了解到我國是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的國家,人民擁有平等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權利。
素質教育是當今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中之重,也是全民關注的教育熱點。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全體國民的健康人格”,教會學生做人,做一個合格的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思想品德素質的培養。[4]素質教育面對的高中生是一群有活力、有思想、有創造力的新青年,是中華民族未來發展的繼承者和接班人,我們要發揮教育的無限可能性來培養學生。一方面,青少年學生是社會發展的基石,他們的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關乎著祖國的繁榮復興,民族的命運前途,加強高中生社會責任感教育,能為提高整個國家的國民素質打下重要基礎。另一方面,素質教育是培養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的重要途徑,同時社會責任感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學校教育中增強每一個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意識,使學生心中有國,這不僅有利于落實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而且能使每位學生參與到民族的振興發展的過程中來。總之,培養高中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不僅能為祖國的發展培養出一群有責任心的良好公民,為祖國建設造就有用之才,為民族的繁榮復興盡一份綿薄之力。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修養的主要途徑,學生們通過思想政治教師的課堂教學掌握重要的理論知識。同時要使高中生們領悟到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過程中我們高中生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理解自身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過程中所處的地位,明白作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偉大使命。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注重對高中生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有利于培養高中生的“主人翁意識”。高中生是知識的接受者,社會責任感教育能有效的激勵學生勤奮學習;作為一名家庭成員,社會責任感教育能有效的督促學生履行子女應盡的義務;作為一名社會成員,社會責任感教育能有效的促進個人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素質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學者丁帥就在文章中曾指出:“人的全面發展, 是社會進步的前提和基礎。因此, 每個人都要把自身的發展融入到對社會責任的承擔中, 只有承擔了相應的社會責任, 才能發展成為完整的人, 才能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5]那么,我們要把高中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其中培養學生“主人翁”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就必須要在思想政治課中注重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
針對當前對廣大青年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培養,在黨的十八大報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特別明確指出,要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由于我國特別重視學校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志在培養社會主義思潮下的“四有新人”。
我國是中國共產黨引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公民積極地參與公共事務是新中國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環節,是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必然途徑,是尊重人民當家作主權利的最佳體現。然而,當前高中生處在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社會認知不夠完善,對外界事物認知的形成、發展過程尚未成熟,對自身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理解不夠深入。核心素養的培養學生的必備品格之一就是公共參與,然而由于高中生對社會責任感認識不夠清晰,部分高中生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積極性不夠顯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對時事熱點新聞關注度不高,不了解時政熱點事件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另一方面,當自身權利受到侵害時,不能通過有效渠道維護自身的合法權利;再者,不主動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或社會公共服務的實踐活動。由此可見亟待提高高中生的公共參與能力。
傳統的中國家庭教育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學生,濃墨重彩的傳統教育觀念之下家長的培養方式,引發的青少年學生的成長問題也隨之層出不窮。一方面, 二十一世紀的高中生門大多是獨生子女,整個家庭以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為中心,幾乎包辦了孩子的飲食起居乃至實踐活動,促使孩子參與家庭事務的機會少之又少,不重視培養孩子的實踐精神和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家長一味地去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而缺乏對孩子品行的培養和三觀的樹立,忽視了對孩子的責任感教育,從而使孩子無法形成正確良好的生活習慣。[6]父母的教養方式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青少年學生的品行養成,因此父母要重視引導青少年學生主動參與家庭事務,讓孩子體驗在“做中學”的樂趣。
當今高中生正處在身體、心理、智力發展的黃金時期,他們各方面的機能還尚未成熟,對個人生活及未來發展沒有明確的人生規劃,對自己所處人生階段沒有清晰的定位,自我責任感意識薄弱。在學習方面,他們已經習慣于學校教師安排好的學習任務,習慣于按部就班的完成各科學習,很少有學生能夠制定好屬于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在個人理想方面,他們沒有明確規劃好自己將來想要從事何種職業;在社會生活中,他們不能明確的表達自己將來在社會環境中扮演怎樣的“社會角色”。因為個人在發展的過程中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社會生物,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也逐步形成,個體能夠在與外界事物的接觸過程中逐步有目的地,自覺地指引自己的發展。如果高中生沒有準確定位自身的奮斗目標,是難以在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中穩定的發展下去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多媒體信息技術對人們的生活影響越來越大,其中新聞媒體傳遞的時事新聞,熱點事件等等正在不知不覺地影響人們的價值判斷。新聞媒體帶來的輿論導向對高中生們的價值選擇有著重要作用,積極健康的輿論導向能提高高中生社會責任感意識,也影響著他們的行為選擇,我們要有效的發揮新聞媒體對高中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作用,使學生明白在國際事務中我國應有的大國態度,提升學生們的民族自信心。首先,提高新聞媒體工作者的職業素養,要挖掘有價值有意義的責任感教育素材;其次,加大先鋒模范人物的榜樣示范宣傳,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環境;最后,開展社會公益活動宣傳,引導公民積極投身公益事業。簡而言之,我們要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就要加強新聞媒體方面的社會責任感教育的輿論宣傳力度,形成健康的社會輿論環境。
集體教育是俄國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的重要思想理論。集體教育不可等同于集體教學,它不是以單獨的個體來進行教學,他強調的是在學校集體活動中以一種外在的或隱形的方式使學生的品德和行為得到教育。高中生是一群有著獨立思想的受教育者,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在集體教育活動中主動的去獲取知識、得到鍛煉。學校可以開展集體教育活動通過集體來教育集體中的學生,使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來感受潛在的文化環境建設、團體凝聚力等等。
榜樣教育的概念盡管是近代提出來的教育思想,但追溯各國優秀的德育思想中,榜樣示范教育一直存在于其中。俄國著名教育思想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曾說過;“真實生動的榜樣能夠激發學生對榜樣的追求,從而激發學生自身的價值觀和精神追求將榜樣的力量內化為自身學習和進步的動力。”[7]這啟示我們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時,要重視榜樣教育對學生重要作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巨大影響,而高中生們處于生理發展的叛逆期,因此家長們在對孩子進行責任感教育是要注重自身的榜樣示范作用。例如,家長可以帶領孩子 參加家庭勞動事務,使他們明白父母的艱辛;多參與社區志愿者服務活動,懂得為社會作貢獻;組織家庭“清潔垃圾”活動,學會為大自然做貢獻。
對高中生進行社會責任教育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因此,我們要形成一股教育合力,以系統有效的方式來全面提升高中生的社會責任感,努力把他們培養成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使高中生成為是素質教育的豐碩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