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貝多芬作為家喻戶曉的最偉大的鋼琴家、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被后世不斷演奏和重新編著。由于長期流傳,運用怎樣的方法可以使我們能夠對于原作技巧及風格進行較為準確的把握,一直是我們學習者長期求解的主要問題之一。本文通過學習“比較分析法”并且嘗試運用這種方法,對兩位偉大的德國鋼琴家——威廉·肯普夫、巴克豪斯所錄制的貝多芬“黎明”奏鳴曲第三樂章的CD版本進行學習分析,找出其中的異同,挖掘和表現作品的不同層面,加強自己對于作品的理解,從而確定自身的演奏方式。
【關鍵詞】比較分析法;貝多芬 “黎明”奏鳴曲;版本比較;肯普夫;巴克豪斯
【中圖分類號】J624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1-0091-02
【本文著錄格式】荊銘.試用“比較分析法”學習貝多芬《“黎明”奏鳴曲》第三樂章及心得體會[J].北方音樂,2020,01(02):91-92.
一、比較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標準,通過將客觀事物加以比較,達到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并做出正確的評價,從中找出異同,探求其中的普遍規律與特殊規律的一種方法。
筆者認為可以運用此種方法加入到研究音樂學科的學習過程當中,因為音樂學科中大多數問題來源較久,許多問題沒有準確、唯一的答案,比如一首音樂作品在流傳過程中可能因為一些原因,如:作品原版的失傳或后世音樂家對于作品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因而產生過許許多多不同的版本。因此,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對比分析不同的作品或同一作品的不同演奏版本來挖掘和表現作品的不同層面,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以確定自己的演奏方式,并且在今后的學習中激發我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學習邊緣知識。
根據筆者的查找發現,在國內已經有幾位著名學者運用這種方法并加以推廣,如:(1)上海師范大學鋼琴系主任,吳夷教授,在2013年第四屆全國高校鋼琴教師比賽后所作講座中提到:運用比較分析法學習音樂作品,有助于我們對于音樂作品歷史的了解,更加準確地把握音樂作品的演奏風格及演奏特色;(2)中央音樂學院周海宏教授在大學本科音樂鑒賞教學課中也提到過可以找尋不同演奏家或者不同演奏版本對于同一作品進行比較分析,有助于加強對于一首音樂作品的鑒賞能力,也可以使我們發散思維。
本文將選擇兩位著名德國鋼琴大師威廉·肯普夫(1895-1991)以及威爾海姆巴克豪斯(1884-1969)所演奏的貝多芬“黎明”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CD版本,在速度、力度這兩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挖掘和表現作品的不同層面,進一步深入了解作品內涵,幫助演奏者找到自己的演奏方式。
二、貝多芬“黎明”奏鳴曲
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被稱為鋼琴家們的“新約全書”,由此可見其在古典音樂中有著豐碑一般的地位。其中,作品號No.21 Op.53C大調“黎明”奏鳴曲更是全部奏鳴曲中被鋼琴家們反復演奏的作品之一。經過長期的流傳,這首奏鳴曲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樂譜版本及不同演奏家對其的詮釋。在演奏過程中,國內外的音樂家們在演奏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加入自己對于樂曲的理解,也會加入自己的思想感情。我們在學習作品初期及演奏作品的時候,不能夠盲目模仿,應該探究出需要保留什么、避諱什么,這些研究有利于我們分析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音樂表現上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我們可以通過對這些不同版本及不同演奏表現的比較進行深層次的研究與學習。
三、速度與技巧
(1)肯普夫演繹的“黎明”奏鳴曲第三樂章共950”,巴克豪斯演繹的版本為933”。兩位均為同時期的頂尖鋼琴家。筆者通過查閱資料發現,一些學者認為肯普夫的演奏整體顯得較為拖沓、干澀,但筆者認為,論文選取的CD為1994年發行,音響效果會受到當時技術的限制。當遇到主部十六分音符及插部十六分音符三連音時,我們仍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音符的顆粒性及連貫性,全曲節奏均勻,一氣呵成。明顯可以看出肯普夫有著德國人特有的致密思維,這樣態度嚴謹、思維縝密的個人特點正是肯普夫能夠很好演繹貝多芬作品的原因。
(2)巴克豪斯也是著名的德國鋼琴家,演奏技術的高超、演奏狀態及風格的遒勁有力是他被稱為“鍵盤獅王”的原因。雖然整體演奏下來巴克豪斯所用時間比肯普夫略少,整體的速度把握也很均勻,但他在演奏中的突出特點一是在主部與插部銜接的地方稍有停頓,而肯普夫在此處的銜接較為緊密。這一點體現出貝多芬后期受到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嚴謹中體現著自由,自由中體現著嚴謹的風格。但雖然段落間有停頓,樂思卻沒有被明顯分割,遇到顫音及三個插部中的連續十六分音符跑動時,尤其體現了他一流的技術,清晰顆粒的音色簡單干練,并且勾勒出一條條流暢的曲線。筆者較為傾向于巴克豪斯的演繹版本,整體音響效果渾然天成,如同交響樂一般壯麗恢弘。
四、力度
在力度方面,筆者認為兩位鋼琴家的處理都頗為考究,在這里選取兩處進行學習。
肯普夫全曲力度相對于巴克豪斯變化較大,隨著pp,p,漸強等音樂術語的變化,筆者認為仿佛將“黎明”前,黎明中以及黎明即將過去的景色描繪得色彩斑斕、淋漓盡致。如:在250小節到311小節。側面也反映出了鋼琴大師高超的手指技術。筆者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找出樂譜中標記了許多次的“sempre pp”,即:持續的很弱。肯普夫多次“sempre pp”的運用,為此處句與句之間后續力度的推進留出了大量空間。
此外,幾次樂段結尾處的和弦強勁有力,層層推進,也給聽者內心帶來震撼的感覺,如同光明一次次在與黑暗對抗的力量。
(2)巴克豪斯的細膩同樣體現到了力度上。1-30小節力度做了持續的pp,但包含了三次微小的漸強,音樂走向特別平穩,仿佛黎明前的寂靜,清冷的微光漸漸漫出水平線。51-60小節剛開始又由弱進入,右手高聲部的顫音清晰空靈,左右手的力度相輔相成,一起將音樂推向另一個高潮。一樣的處理同樣運用在第二、第三插部,左右手交替不間斷的十六分音符三連音連續跑動,卻絲毫沒有影響樂句的連貫性,如同連綿不絕鋪滿草甸的小山峰,沒有棱角,更體現了巴克豪斯一氣呵成、語不驚人的特點。
五、結語及心得體會
本文通過對德國兩位著名鋼琴大師威廉·肯普夫及巴克豪斯演奏的貝多芬“黎明”奏鳴曲第三樂章相關CD,樂評人的評論及現已發表的文獻期刊進行對比分析,多角度地剖析了兩位鋼琴家對于這首作品的詮釋。對于當今我們學習一首音樂作品時,不要被周遭繁雜的信息所干擾,不能馬虎草率,也不能盲目效仿,要盡可能追尋作品最初的思想內涵,從而使自己的演奏更為成熟,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習今后遇到的學科問題,延伸到今后學習其他相關知識時,也可以將一種文化或精神本身最大程度地傳承下來。
參考文獻
[1]B.A.瓦爾勒.《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李麗莎.通過對比三個演繹版本談貝多芬op.53“黎明”的演奏,2012.
[3]王小力.如何使用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版本——從貝多芬“黎明”奏鳴曲的三種版本之比較學習使用不同的版本[J].音樂創作,2011.
[4]莊藝.貝多芬“黎明”鋼琴奏鳴曲的三個演奏版本.全國中文核心期刊[J].藝術百家,2008.
[5]陶翔 施雯.比較分析法.
[6]羅曼·羅蘭.貝多芬傳[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作者簡介:荊銘(1994— ), 女 ,籍貫:山西太原,學位:碩士 ,研究方向:鍵盤表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