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的小學音樂課堂欣賞教學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教師多以介紹創作背景、聽辨主題旋律、哼唱主題旋律等傳統方法就草草了之。關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內容和方式缺少思考和實踐。多元化教學是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轉變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改變傳統欣賞教學中教與學的方式,多感官感受音樂,提高學習興趣,豐富教學過程,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
【關鍵詞】欣賞教學;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G623.3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1-0163-01
【本文著錄格式】葉靜雯.小學音樂課堂欣賞教學中多元化的教學策略——以人教版五年級下欣賞課《對花》為例[J].北方音樂,2020,01(02):163,165.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欣賞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重要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小學音樂課堂欣賞教學中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將多種方式進行組合,讓學生在老師有針對性的啟發和引導下多感官去感受音樂,掌握音樂知識和技能,提高對音樂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現力和創造力。
傳統的欣賞教學是以老師講解、學生聽為主,老師看不到學生內心的反應,很難去測量學生對音樂作品理解的程度。所以,欣賞教學一直是音樂教學中的難點,也是重點。本文通過創設生活場、插入情景劇、聚焦問題鏈和搭建多元展示平臺四個方面,以欣賞課《對花》一課為例,談談小學音樂課堂欣賞教學中多元化的教學策略。
一、創設生活場,讓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活動
【片段一】導入環節
1.引對花
師:同學們平時對花的認識有多少?你們認識老師手中的花嗎?
2.唱對花
(1)節奏問答:
(2)對唱問答:學生對花會有一些了解,為了拉近和學生的距離,我問了學生們對花的認識有多少,并帶了一束花到課堂,讓學生猜猜花謎、說說花名和花語,最后還把花送給了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學生特別興奮。
導入環節將“節奏”和“旋律”貫穿于“猜”的環節,豐富了課堂的趣味性,并為學生學唱河北民歌《對花》和欣賞管弦樂版《對花》起到了鋪墊的作用。
【片段二】欣賞環節(1)
律動感受,隨音樂做“花兒綻放”律動。在欣賞感受第二樂段時,我設計了“花兒開放”的律動,通過律動表演再次感悟作品的變化,讓學生變身為花園里的花朵,親身感受音樂的力度變化和樂器的音色變化,從一朵一朵花兒綻放到一片一片花朵的開放,最后展現出一望無際的花海,沉浸在音樂情景中,感受生活的幸福與美好。
二、聚焦問題鏈,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聆聽
力度的大小、音樂的強弱、速度的快慢、節奏的疏密、旋律的上下行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音樂要素,每個要素都有它們不同的表現意義。因此,每一首音樂作品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教師在聆聽音樂之前給學生問題,讓學生有目的地去聽,一層層剖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片段三】欣賞環節(2)
1.在設計唱對花環節時,為了讓學生熟悉和感受旋律,提出了以下問題:
(1)聽琴聲,問句和答句的旋律在情緒表現上有什么不同呢?
(2)這樣一問一答的演唱形式,誰能取個名字呢?
2.在聽辨“對花”樂器的音色時,提出了以下問題:
(1)聽聽什么樂器在問?什么樂器在答?
(2)他們音色有什么區別?音樂展現的怎樣的場面?
3.在聆聽第二樂段主題音樂時,提出了以下問題:
(1)與第一樂段有什么不同,帶給我們的是怎樣的不同場景?
(2)三次旋律相同,但是又有變化,我們來聽聽有什么變化呢?
從簡單的情緒問題入手,再到聽辨樂器音色、想象不同場景,最后對比聆聽三次旋律的變化,問題一個接一個,從簡到繁,從局部到整體,學生對音樂的理解隨之加深,鑒賞能力隨之增強。其中,在學生給一問一答的演唱形式取名字時,出現了兩種答案:對歌和對唱。音樂體裁是對歌,演唱形式是對唱,在厘清兩個概念的同時,學生對對歌和對唱這兩種容易混淆的概念有了深刻印象。
三、插入情景劇,激活學生對音樂欣賞的直覺感受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情景的創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聆聽音樂的心里狀態,充分調動學生的全感官沉浸式體驗。情景式聽覺系統,從體驗到感知再到認知,一步步讓學生去了解不同的音樂要素和這些音樂要素的組成規則。富有情景的聆聽和感受,可以使抽象的樂曲更接近學生接受心理,所以,在小學音樂課堂欣賞教學中創設不同情景,可以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自主聆聽和感知音樂作品。
【片段四】感受環節
1.初次完整聆聽,觀賞百花園
A主題:賞花。配圖為一朵朵鮮花緩慢開放的動態圖。
B主題:百合花靜靜開放。配圖為百合花向不同方向緩慢開放的動態圖。
尾聲:采花。配圖為人群融入花海的遠景圖。
在賞花過程中播放管弦樂版本的《對花》,感受樂曲旋律及情緒。當不同主題出現時,分別配上不同類型的圖片,使學生初步形成主題和結構印象。
2.聆聽第二樂段,畫旋律花朵,聽辨主題出現的次數及力度變化
根據音樂的變化畫出三朵大小不等、顏色不一的花朵,讓學生從中感受力度的變化;通過線條粗細變化和色彩變化感受管弦樂音色的變化及對整個音響效果的感知,以直觀帶動想象,從具象到抽象,化繁為簡。對于能力強的一點學生還可以通過表格式,讓學生分組討論對樂器音色、情緒等音樂要素作對比。
四、搭建多元展示平臺,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
為了促進學生演唱能力、演奏能力和音樂感受能力等音樂素養的提高,給學生搭建多元展示平臺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讓學生全方位多角度來領悟音樂的神韻和真諦、親自參與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創編,多元展示平臺會讓學生從中聆聽美、感受美、展現美,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片段五】展示環節
1.模擬對歌場景
師:現在我們來模擬一下對歌的場景。來,請這邊同學來問,這邊同學來答,全體起立。通過男女生對唱,一是讓學生親身參與到民歌體驗環節中,了解“對歌”的特點,二是熟悉和感受民歌《對花》的旋律并加深記憶。
2.模擬樂團演出場景
本課讓學生來擔任管弦樂團的演奏家,老師擔任指揮,通過分組模擬演奏雙簧管、長笛、短笛和小提琴四種樂器,分辨四種樂器不同演奏姿勢和音色特點。最后完整聆聽管弦樂《對花》通過播放視頻,呈現一個模擬音樂廳,營造現場氛圍,給學生更加直觀的整體音樂形象,并對第一樂段和第二樂段進行鞏固,第一樂段再現強化了旋律記憶,感受三段體的結構,增強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
五、小結
小學音樂課堂欣賞教學不是單靠聽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項綜合性的教學活動。欣賞教學需要突破傳統欣賞課教學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將聽、唱、奏、演甚至跨學科的內容有機融合在一起,使學生多角度、多維度、多梯度去感受音樂,體驗音樂之美。
作者簡介:葉靜雯(1993—),女,漢族,浙江杭州,二級教師,本科,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聽濤小學,研究小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