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衿 劉慧媛
【摘要】本文通過對北京幾所高校的在校生開展抽樣調查,了解目前高校生的藝術素質水平及接受藝術教育經歷,分析影響大學生藝術素質水平的因素,并對學校和高校生提出合理建議的目的。
【關鍵詞】課程設置? 藝術素質? 高等院校
【中圖分類號】G423.0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1-0004-03
引言
不論是在義務教育過程中還是在高等教育的過程中,青少年的藝術素質的培養不容忽視,在國家相關政策引導下,作為當今社會發展的新生代力量,我國青少年的藝術素養得到了顯著的提升。普通高等院校藝術教育的主要形式是為大學生開設相關藝術課程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藝術活動。通過這些藝術教育,有助于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提升,有助于優秀文化的傳承,而藝術教育的課程建設是提高高校藝術教育水平、推動藝術教育持續發展的核心。本文通過對北京幾所高校的在校生開展抽樣調查,了解目前高校生的藝術素質水平及接受藝術教育經歷,分析影響大學生藝術素質水平的因素,并對學校和高校生提出合理建議的目的。
1.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對象是來自北京郵電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等高校的在校生。學生年級涉及大學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全部年級。學生專業涵蓋文史、理工、經管、藝術、教育、農林等。研究使用文獻研究法、抽樣調查法、訪談法等。在接受調查的同學中,我們通過問卷設置,將這些同學分為兩類,即對有藝術專長和沒有藝術專長的同學進行區別分析。
為了最大限度排除“部分同學受到過課外專業藝術教育”這一事實對我們分析“學校課程對學生藝術水平影響”這一問題的干擾,我們針對這兩類同學,我們在設計母問卷的基礎上,分別設計了不同的子問卷,本文主要從沒有受過課外專業藝術教育的同學的角度出發,分析學校課程設置對學生藝術水平的影響。
2.調查結果
2.1我國藝術教育取得的成就
2.1.1幫助學生擁有一技之長
接受調查的高校生來自我國不同地區、就讀于北京不同大學、不同年級的不同專業,具有較為普遍的代表性。在些同學當中,有超過半數的同學認為自己擁有至少一項藝術專長,其中選擇民樂的同學數量最多,其次是聲樂與繪畫,人數相當,西洋樂緊隨其后,寫作、攝影也廣受歡迎,還有部分同學選擇了表演、戲曲或工藝。
2.1.2激發學生學習藝術的興趣
絕大部分的同學表現出了對藝術學習的享受、歡迎乃至渴望。同學們普遍認為藝術教育能夠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和人文修養,增強生活的幸福感。還有一部分同學指出自己的藝術修養曾對學習和工作有所助益。許多沒有藝術專長的同學也表示非常希望以后能夠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并且培養自己的藝術專長。
2.1.3引導學生建立審美觀、提升人文素養
大部分同學的藝術教育啟蒙始于學校課堂藝術教育,小學課程設置中的藝術類課程,對于同學們來講都是十分珍貴的回憶,并且這些課程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學生對待藝術的態度,逐漸培養和引導著學生的審美觀。同時,對于較少參加課外文藝活動的同學來說,課堂藝術教育是他們提升自身人文素養的主要途徑。
2.1.4實現了文化的傳承
在調查中,許多同學表示,學習中國獨有的藝術形式和中華傳統的藝術知識,如書法、戲曲、篆刻、五音調式等都能激發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讓他們愿意去了解更多關于本土文化的知識。
2.2我國藝術教育的發展空間
經調查分析發現,絕大部分學生愿意接受藝術教育,對提高自身藝術素養有著積極的態度;而學校的課程設置,對學生的藝術素質培養有著極大的影響。
2.2.1現代媒體對藝術教育貢獻巨大,對比而言課內藝術教育力度不夠
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表示在大學前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藝術教育,但是還有將近五分之一的學生表示從未接觸過,原因是部分省份的部分學校沒有藝術類課程的設置;學生接受藝術教育最基本的渠道是校內課程,但是仍然有很多學生認為最能使自己受益的了解藝術的渠道是網絡、電視廣播等媒體。學校課程雖然是學生接受藝術教育最具有普遍性和最主要的途徑,但是課內藝術教育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卻不及媒體傳播,因此課內藝術教育力度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2.2.2課程內容缺乏對中國本土藝術的重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有限
調查中同學們普遍對中國當代藝術家知之甚少,更有甚者分不清藝術家的界定把郭敬明、喬布斯列入其中。在問及同學們最欣賞的藝術家時,出現頻率最高的答案是貝多芬、達芬奇、莫扎特等西方古典藝術家,隨后才是梅蘭芳、徐悲鴻、楊麗萍等中國近代、當代藝術家。相比于西方的雕塑藝術,同學們對我國傳統的篆刻藝術了解得較少。由此可見,同學們需要接受更多的本土文化教育。
2.2.3教學方式缺乏對學生藝術創作主動性的培養
在問卷調查中,我們將創作和賞析作為兩種傾向區別開來,結果發現,在參與調查的同學當中有88%喜歡聽歌,但是會演奏器樂和喜歡唱歌的只有25%;喜歡看書的有65%,但是喜歡寫作的只有21%;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美術、語言表達藝術等領域。絕大部分大學生能夠欣賞藝術作品,但是只有半數能夠表達自己的看法;相比較于藝術創作,大多數同學更喜歡接受、欣賞藝術作品。
2.2.4課業壓力較大是導致學生沒有時間提高自身藝術素養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調查顯示,10%左右的學生尤其愛好文藝,60%的學生有詩詞攝影等藝術類的愛好,只有30%的學生表示對文藝沒有過多興趣;由此可見,學生本身提高自身藝術素養的愿望還是很強烈的。但是調查結果顯示,在現有的學業壓力下,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課程安排較多,沒有課余時間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
2.2.5學生自身合理安排課余時間的能力對其自身藝術素質培養有著重大影響
調查顯示四分之三的學生認為自己具有“拖延癥”,原本計劃好的安排會因為懶惰或拖沓而被拖延甚至取消。許多同學表示未能合理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只有四分之一的學生認為自己能夠做到高效。這說明學生的自我認識和控制力、規劃能力和執行能力不匹配,大部分同學會因為自身原因而沒有時間去進行自我藝術素養提升,有時間的同學中,由于個人因素也未能進行自我提升,因此,只有少數同學能夠真正的進行自我藝術素質培養。
3.調查結果分析
3.1課程內容影響學生藝術認知視野
學校課程作為學生接受藝術教育、建立知識架構、開闊認知視野的主要途徑,對學生的藝術素質水平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結合之前的調查結果,不難看出,學生對藝術家的認識主要來自于課堂和網絡、電視等媒體。理想狀態下,學校課程應當發揮主導作用,學生課外涉獵應作為補充和延伸資料,但是結合調查結果,實際情況是學生大部分藝術知識來源于課外,這意味著學校課程設置的欠缺和課內教學的不足。
根據調查我們發現,我們的中小學教材和課堂對中西方藝術的介紹都很豐富且廣泛,但是相比較而言,中國當代和現代藝術家的介紹有限,西方古典藝術家在教材中占有很重的地位。不僅僅是藝術類教材,我們的語文教材、歷史教材中,都包括了很多西方古典藝術家的事跡,例如,“達芬奇畫雞蛋”“扼住命運的喉嚨”(貝多芬)等課文,歷史教材更是用許多章節介紹了西方古典文化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而媒體所宣傳的大多是當下的流行,所以大學生對藝術的認識傾向于兩極分化,西方古典和現代流行占大多數,中國古典占一少部分。
這一現象表明,很多大學生對藝術的相關概念認識模糊甚至認識錯誤,對藝術的了解比較片面,沒有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和體系。學生們了解他們所認為的“藝術”大多數都是從網絡和電視廣播等途徑,而非可以系統、有針對性培養學生知識結構的課堂,缺乏學校系統知識的培養,導致了學生對基礎理論和基本藝術常識認知缺失,進而言之會產生學生難以順利理解感悟藝術作品并進行藝術創作的后果,因此進行高校藝術課堂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3.2教材與課程形式影響課堂效果
首先,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大學公共藝術課教材短缺,適合學生實際需要的不多,國家公共類藝術課程系列教材部分編寫太過專業,不夠通俗,可讀性差。因此非藝術類大學的公共藝術類課程的課程設置均由授課老師自行把握,相關教育資源如幻燈片展示、教材讀物,均由老師自行編制。這樣的課堂狀況固然靈活,但加大了教師的工作量的同時,也缺乏整體性和規劃性,難以衡量和有效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也難以引起重視。因此,大學公共藝術課程改革,必須要有相應的教材、教學資源的支持。
其次,現有大學公共藝術類教材《音樂鑒賞》《藝術導論》《影視鑒賞》《舞蹈鑒賞》《DV制作》《戲曲鑒賞》《美術鑒賞》《書法鑒賞》《交響樂賞析》等教材以“欣賞、鑒賞、賞析”類的教學方式為主,要求老師課前準備大量的材料、資源,課上時間大部分觀賞藝術作品,剩余一小部分基本用于老師對作品的介紹與分析,師生之間的互動時間極其有限,學生自主發揮的環節由于時間限制和進度限制在很多時候都被直接省略。這樣的教學方式限制了學生在藝術課堂上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得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而減少了主動思考、自由創造的過程。十分不利于學生藝術素質的提升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3.3課業壓力影響學生藝術學習規劃
課業壓力從時間利用和心理狀態兩個方面影響著學生自我藝術素質培養。在我們的調查結果中可以發現,調查的大學生中超過3/4的人很少參加藝術活動,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因為沒有時間。60%的同學課業壓力非常繁重,自己可以利用的時間很少,在他們當中,只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同學做了自己喜歡的事情,也就是說,樣本中有80%的同學是幾乎沒有時間進行自身藝術素質培養的,由此我們得出結論,課業壓力較大嚴重影響了大學生自身藝術素質培養。
從時間上看,大部分的藝術專長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整塊的時間練習,而過多的課程安排,限制了學生可利用的時間,客觀上導致學生藝術素質培養時間不足,決定了大部分非藝術專業的同學藝術水平提高缺乏條件。從心理狀態上看,對于大部分非藝術專業的同學來說,學習是整個大學生活中的中心,相比于藝術培養藝術素養而言,專業知識在他們日后的人生發展中起著更重要的作用。所以當學業壓力過大時,學生本身以及家長為了避免學習藝術分散精力心血從而影響學業,會選擇放棄有關藝術素質培養的計劃。因此,課業壓力對學生藝術學習計劃的無形影響,遠不止時間沖突的問題。
3.4學生個人因素影響
同學們沒有時間進行自身藝術素質培養,必然是主客觀因素共同決定的。通過調查不難看出,有四分之三的同學認為自己沒有合理利用時間。很多同學覺得零散的時間很快就過去,難以有效利用起來。因此沒有時間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不僅是因為課業繁重,也是因為自身的惰性以及不會合理安排時間。
但是正如上文提到的,課業壓力對學生藝術學習計劃的影響遠不限于時間沖突。課業狀況極大的束縛了學生安排時間的自由性,打亂了學生自身的學習計劃,很大程度上也會影響到學生時間利用的效率。因此減少客觀條件的束縛,也有利于學生主觀優勢的發揮,有利于問題的改善。
4.結論與建議
4.1提高本土文化內容比例,系統規劃針對普通高校生的藝術教育體系
對于非藝術專業的普通高校大學生來說,藝術教育旨在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普通高校的藝術教育教學計劃、教學大綱不應完全模仿專業藝術院校,而是更加針對非專業同學。
因此,課程內容的設置上應該更加側重于對本土文化和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形式的介紹,將外來文化作為培養學生鑒賞和創作能力、陶冶情操、增添人文情懷的良好素材予以輔助。根據現有教育改革經驗、條件,針對普通大學生對基礎藝術知識和藝術課堂多元化、趣味性的需求,系統設置普通高校公共類藝術課程,使藝術教育達到提升大學生藝術素養的目的,從而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4.2提升學生藝術創作主動性,轉變教學形式
教材編寫在內容設置上,應旨在提高學生的藝術感悟能力、審美能力的同時,更能夠讓學生結合實際,將所掌握的藝術知識普遍地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不僅僅是限于欣賞等被動接受的方式,更多的向學生發問、引導學生思考與創作,提升學生在藝術課堂上的自主性,給師生互動留有更多的空間與機會。例如,演講、小組展示、合作表演等,這樣不僅可以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強化學生的審美體驗和藝術素養,使其成為有教養的人、高尚的人,更能夠促進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形成,開拓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學生在今后的其他領域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能夠更加富有藝術性、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也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道德水準、陶冶高尚的情操、促進智力和身心健康發展的有效手段,并以大學生的基本人文素養、審美能力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為基本價值取向。
4.3支持學生自主弘揚中華文化,對課外文化藝術活動給予政策鼓勵
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手段。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文化藝術活動,有助于提高大學校園文化的格調、品位,幫助大學生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起到陶冶性情、凈化思想、完善品格的作用,從而促進大學生身心和諧、健康發展,創建良好的藝術教育環境。
然而許多同學因為怕耽誤學習時間,或者考慮到文藝活動對學業鮮有助益,而選擇放棄參加文藝活動。
因此,希望學校多增設藝術類選修課,支持相關社團發展,加強宣傳、舉辦講座,能夠由學校出面帶領同學參觀比賽、演出、展覽,并且降低票價。對有助于中華文化傳承的活動給予更多的展示空間和資源上的支持。當然,如果學校能在政策上給予鼓勵,例如加分或計入通識學分,將會對學生藝術素質教育水平的提高有著十分顯著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楊立忠.學校藝術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17)
[2]范振坤.弘揚文化傳承創新 聚力藝術人才培養——山東管理學院非遺傳承與藝術教育融合模式的創新實踐案例解析[J].美術大觀.2018(05)
[3]李海豐.開展公共藝術教育 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J].陰山學刊.2008(06)
[4]朱曉靜,戴文雄.我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發展及課程體系初探[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05)
[5]郝宏圖.高校音樂教育對大學生創新思維影響與建議[J].中國民族博覽.2019(03)
[6]王婷婷.高校音樂教育藝術特征分析——以素質教育為背景[J].北方音樂.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