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選擇到城鎮、以及發展程度較快的城市務工,造成農村出現一批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因此,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和教育問題,也成為當前農村教師開展教學的主攻方向。基于此,筆者從自身的實踐教學經歷出發,提出“及時給予疏導”“促進家校共建”“開展有效活動”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教學輔導的策略,希望能夠對其他農村教師在教育留守兒童的過程中,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留守兒童? 心理健康? 家校共建? 有效活動
【中圖分類號】G5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1-0015-01
留守兒童的特點是長期遠離父母,大多數由老年群體照看。而照看留守兒童的人員往往因為文化水平有限,因此不能夠及時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變化,也不能對留守兒童進行有效的心理引導和教學指導,從而制約了留守兒童的成長。那么如何發揮教師的職責,對留守兒童進行指導,促進留守兒童更全面、更健康的成長呢?
一、及時給予疏導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小學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一種隱性教育。處于小學階段的農村留守兒童,在心智的發育上還不健全,較為容易受到不良誘惑的引導,從而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同時,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懷,當留守兒童的心理出現不健康的心理問題時,不能夠及時地糾正,從而影響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在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發揮為人師者的價值,對學生進行健康心理的引導。
例如,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懷,在班級中的留守兒童常常出現不善言談、不愿主動與人交流的現象,究其根本是這些學生內心自卑、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造成的。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向留守兒童說明,每一個學生都是相對獨立的存在,生活背景和學習的背景也不相同,所以會呈現不同的發育結果,學生應當正式這種結果,意識到自己在學校中、在社會上存在的價值,從而讓學生正確地看待自己存在的意義,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對自己的信心。
顯而易見,在對留守兒童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情況,當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教師要及時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促進家校共建
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并不是教師單方面的責任,學生家長在這其中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雖然針對留守兒童而言,他們與父母之間的距離相距甚遠,但是科技技術的發展,使得即時通訊技術被開發出來。因此,當教師在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利用即時通訊技術,構建與留守兒童家長之間的溝通渠道,從而與學生家長及時取得聯系,在與家長的通力合作下,共同輔助學生的健康成長。
例如,在教學中,當學生出現“早戀”的問題時,教師就可以應用微信與學生的家長取得聯系,并與家長進行遠距離的溝通,從而與家長一同協作,對留守兒童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促進“早戀”問題的解決。
三、開展有效活動
課堂活動是實現教學價值的形式,有效的活動安排,不但能夠深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效果,同時能夠直擊學生的心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從社會對人才提出合作能力的要求之后,教師就將合作學習法引入課堂之中,用于滿足當前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在對農村留守認同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教師也應當積極法會合作學習活動的優勢,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與同伴之間的關懷,從而促進自身健康心理的成長。
例如,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教師先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將學生分為學習能力較好、一般和較差的學生等三個等級。之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優勢互補的原則,對學生進行組員的合理分配,使得每個小組中既有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也有學習能力一般和較差的學生。隨后,教師讓學生以分好的小組形式,共同對本節課中的知識進行討論,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互幫互助中,共同完成對知識的學習,使得留守兒童能夠在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中,感受來自同伴的關愛。
從上述案例中不難看出,在對留守兒童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有效的活動設計,讓學生在參與課堂的過程中,逐步感受到教師與同伴的關懷,從而促進自身健康心理的發育。
總而言之,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促進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教學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在當前小學階段,教師應當針對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結合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進行教學策略的優化設計,從而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陳碧波.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教育的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18(29):6-7.
[2]梁大鈞.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