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丹梅 劉旺喜 歐陽鑫
摘 要 大學作為培養人才的高等學府,承擔著重要的教育責任。當前各個高校都注重對學生分別開設科學教育以及人文教育的課堂,力圖培養多元化的人才,但實際上,科學教育中的內容與人文教育中的內容能夠實現互通,并且二者能夠進行和諧的運作,并且促進學生掌握多方面的內容,因此各大高校的教育者應當從結合科學教育以及人文教育的角度來探討教學之路。
關鍵詞 人文教育 科學教育 融合 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1.003
AbstractAs an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for training talents, universities undertake important educational responsibilities. At present, al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y attention to setting up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classes respectively for students, trying to cultivate diversified talents. But in fact, the contents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can be interconnected, and they can operate harmoniously, and promote students to master various contents. Therefore, educat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discuss the way of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bina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with humanistic education.
Keywords humanistic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integration; college
縱觀歷史,人文和科學一直都以兩種獨立的文化不斷上演著融合、分離,但是在變化的過程當中也是對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尤其是在大學教育當中,為了順應新時代發展的趨勢,大學教育部應當促進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進行有機地融合,從而順應高度綜合化時代的發展特點,而且這樣的趨勢也注定二者將要進巧妙地結合。那么本篇文章將主要針對如何將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進行巧妙地融合進行具體的探討。
1 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前提
1.1 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通
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二者都需要人的大腦作為最基本的物質基礎,從而能夠支撐學生進行各種各樣的思維活動,而左右腦的分工以及從事的主要工作都不同,在彼此分工又互相合作的情況下,左腦承擔著邏輯活動,右腦承擔著思維活動,并且能夠將科技活動與文化藝術活動進行巧妙地結合,古往今來,許多著名的人物都是能夠在結合左右腦的基礎上進行創作和創新的。因此從某種度上來說,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就像學生的左右腦一樣,還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這也就注定二者雖然存在彼此的特別之處,而且彼此各不相同,但是還是能夠進行互通的。由于人文知識、科學知識都是來源于學生的大腦,并且由學生的大腦所支配一切思維、邏輯行為,之后再進行各種實踐,這樣就決定了學生的左右腦可以互相激發,開發出更多的靈感,有助于學生得到綜合能力的培養,在接受大學教育的過程當中,不僅能夠了解和掌握更多文化知識,還能夠通過學習科學研究知識得到自己心智、品格的熏陶,從而能夠進一步得到思想、心智的完善和進步。因此作為高校教育者,應當認識到教育是培養人綜合能力的一種社會活動,因此應當嚴格落實教育的主要目標,需要針對學生的需求和特點,解決人類生存發展所面對的一切問題。
1.2 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互補
上文主要針對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互通的內容進行了分析,這里主要針對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是互補的關系展開探討,雖然二者存在相通的部分,但是畢竟二者是不一樣的兩部分內容,并且具有相對獨立的形態,也具有各自不同的內涵以及意義,從而能夠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對學生的教育意義也是不同的。大學通過開設人文教育課堂,能夠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世界,對所存在的社會進行一個基本的認知,能夠更好地處理人類自身內部的關系,并且在了解和學習世界的同時,得到審美能力的培養。人文與科學的內容存在明顯的差異,人文教育以人文知識為載體,人文教育帶給人的不僅僅是課本的文字藝術,其外化于形、內化于心,也是培養人們經世的能力重要途徑,并且人文教育還有一個重要的職能,就是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審美能力。科學教育的內容同樣龐大,其中包含了人類社會發展至今人們對于科學事業探索的所有內容,也包含了以探索精神、創新精神為主的科學精神,科學教育在實際上推動了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拓展了人們對世界的眼界。另一方面,人文與科學的教育還存在著功能性的差別,二者之間的研究方向和側重點差異較大。但不管是人文教育還是科學教育,其基本核心都是人,二者由人類所推動發展,又將服務于人類的需求。二者雖然也存在本質性的區別和差異,人文教育側重于思想觀念的教育和提升,科學教育側重于指導人們對世界和科學的探索以提高生活質量和水平。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都曾在歷史的某個階段中占據主導地位,以文藝復興時期為代表的人文教育主導的時代和以三次工業革命為代表的科學教育主導的時代。而進入新時代,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成為了當代社會對于人才需求的主流趨勢,在此基礎上只有將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進行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讓大學生成才。
2 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中介
人文與科學的融合很久以來就是人們的重要課題,讓人文精神蘊含于科學,以科學精神和研究推動人文精神的發展,并且將二者有機融合。在此過程中要尊重二者的差異,充分利用各自優勢取長補短,在科學教育中深刻發掘人文精神,在人文教育中貫穿科學意識,二者相輔相成,這樣才是真正的實現人文科學形成有機整體的途徑。
2.1 人文中體現科學基礎
在人文教育中貫穿科學知識,首先要堅持唯物主義,相信科學。尊重客觀事實,在客觀且科學的基礎上更好地開展人文主義教育。人文主義由人所創造、也由人所消費,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明確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客觀理念,在實際中檢驗和發展人文精神,在不脫離科學的基礎之上進行人文精神的升華,以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讓人們以正確的思想和心態來看待人與自然、科學與人文的異同。
2.2 科學中內含人文精神
科學代表了最大限度的客觀性,是人類社會發展以來對世界探索的成果,也逐漸形成了一種完善且內容龐大的文化體系,其實用價值極高,是推動社會和時代發展的硬實力。科學長期以來在人們的印象中就是冷冰冰的機器和古怪的化學試劑,而如今我們要賦予科學以新的內涵,其中很重要的人文體現就是科學探索中所迸發出來的科學精神,比如鄧稼先為了國之重器而駐扎荒漠數十年的愛國精神、哥白尼為擁護“日心說”而獻身的無畏精神,這些都成為了當代科學的人文主義內涵,科學也從更加細膩的角度改變和影響著人們的人文生活。
3 怎么把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相融合
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兩者看似無關,實則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大學作為一個提倡開拓思維模式的地方,對于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兩者的融合也較為注重的。首先可以從校園方面出發,由學校的校園文化和發展目標延伸到更多細微的層面, 而這些細微的層面匯總起來就推動了兩者間的互相融合。那么如何去實現這兩種教育的融合呢?歸根到底還是要在大學的教育過程中推動施行素質教育的方針。素質教育的涵蓋面是很廣的,它不僅囊括了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兩方面,更包含了對大學高素質人才身心的培養。現在的社會大環境對大學生的要求愈來愈嚴格,而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培育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大方向。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的融合可以轉變為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互融合,只有從所制定的培育計劃出發才能達到兩者有效融合的目的。
3.1 從專業培養的方面對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進行培育
各個專業對于高級技術人才是非常嚴格的,而且對于他們培育方向和要求標準也都截然不同。之前各個專業的培育目標只著眼于知識層面和專業能力,并沒有對素質教育相關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進行細致要求。這樣的話就可能會造成專業技術達標而個人素質過低的不平衡局面,是對現階段推行素質教育方針的一種偏離。所以如果要想實現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的相互融合,就必須把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劃分到高級人才培養的標準當中。
3.2 構架出以通識教育課程為基礎的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培養體系
如果想要在高等教育中實現人才的專業培養,那就要從這些專業的實際出發把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增設到培育的過程當中。課程教育見到了成效,那高素質人才培育的質量才能有所保證。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構成了通識教育的課程,這些課程大多都被細分為這兩個方面,而這些課程的開設目的就是為了推動對高級人才的培育和提升他們的個人綜合素質。對于這些課程可以劃分為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這三個較大的方向,拓展基礎課課程的范圍正好可以推動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在基礎課課程和專業課課程之間也要尋找到一個平衡點,以此來實現兩者的穩步發展。這些課程匯總起來大致分為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綜合性方面,要滿足各個方面的同步穩定性發展,在兼顧人文和科學課程的同時對各項專業性的知識進行融會貫通。然后就是跨越不同專業的課程方面,在學習本專業知識的同時可以和其他涉及到的不同專業的知識想融合。之后是課后的活動方面,把在學習中所遇到的難點進行細化整合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最后就是選修課程所覆蓋的層面了,雖然相較于必修課程而言關聯不大,但是可以在學習選修課程的過程中拓寬自己的眼界和認知,對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育也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3.3 教師率先從自身出發提升自己的人文和科學素養
教師可以說是任何涉及到教育體系的中心軸,只有教師合理地對學生進行引導才會讓學生不偏離原定的軌道。而教師在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的融合過程中更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來以身作則,從自身為起點帶動學生。教師在日常的言行舉止方面都應該貫徹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由內而外地帶動學生并對學生進行精神層面的渲染。舉個例子,教師在講到專業性的科學理念和形成原理的時候,可能就會對相關科學家的故事進行講述。講述科學家在尋求科學真理的過程中遇到的艱難險阻以及堅定的信念,并結合自身的感受出發闡述出自己的觀點。而這些無意之舉往往就會在學生的思維模式當中生根發芽,就算是一些錯誤的言論和觀點也可能被學生信以為真。所以對于教師的個人素養方面必須嚴格要求,想要先律人就得先律己,這樣才可以把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有效地進行融合。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篇文章主要對大學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結合對策進行了分析,作為教師需要加強自身的修養,能夠在教學工作當中滲透人文科學精神,作為教育部應當積極貫徹教育政策,提高教師教育的積極性,除此之外,還需要監督教師的行為舉止,真正將人文科學素養進行落實,能夠在教學工作當中注重對學生的綜合性能力的培養。
*通訊作者:劉旺喜
參考文獻
[1] 楊叔子.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和而不同[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6(3):12.
[2] 白明亮.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問題的再審視[M].師范大學學報,2018(5):152.
[3] 騰大生.科技發達時代的大學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