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文博
【摘要】初中語文教學是傳播小說文化的重要渠道,但是當前初中生對于小學教學缺乏學習興趣,無法理解小說基本內容,初中生缺乏閱讀鑒賞能力,沒有接受小說教學的熏陶。這是因為初中語文教師沒有正確認識當代小說教學,教學方法呈現出僵化的現狀。要想改變這種教學現狀,初中語文教學需要端正小說教學的態度,保障初中語文當代小說小學的質量。
【關鍵詞】初中? 語文教學? 小說教學?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1-0045-01
通過初中語文當代小說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文學素養。現代小說的文學體裁等方面適合初中生學習,因此初中語文需要重視小說教學質量,利用各種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對于初中語文當代小說教學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初中語文當代小說教學的重要性
在新課標的影響下,教育部門對于初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傳授語文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和綜合素養,這樣有利于落實初中語文當代小說教學工作,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學科素養。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做好初中語文當代小說教學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當前我國初中語文當代小說教學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是在初中語文當代小說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教師國語依靠解讀教材和參考資料,忽略了時代的變遷。課本節選的文段影響到學生在整體上感知文化經典,學生無法真正感受到文學經典的內容。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初中語文教師需要重視初中語文當代小說教學,通過教學實踐總結教學經驗,提出更多的教學方法,提高初中語文當代小說教學質量。
2.初中語文當代小說教學策略
2.1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在初中語文當代小說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改變教學觀念,尊重每個學生,為學生創造展現的機會,使學生可以感悟中國文學經典。首先利用多元化的預習方法,幫助學生儲存大量的知識。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黃河頌》這一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詩歌朗誦和競賽等形式開展預習活動。在預習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課,教師可以利用影片的形式幫助學生直觀感受任務形象和整體內容,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以及感覺等。其次可以利用誦讀的方式培養學生的鑒別能力,很多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很容易被市面上言情和玄幻類書籍吸引注意力,忽視了我國現代小說深刻的意義,教師可以讓學生誦讀《故鄉》、《孔乙己》等經典名篇,幫助學生感受到現代小說的文字魅力。
2.2內化學生的語文知識
在初中語文當代小說教學當中,教師不僅要傳授課文內容,還要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在教學當中,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推薦相關的當代文學著作,并且讓學生通過摘抄的方式記錄好詞好句,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可以組織閱讀交流,幫助學生結合文化知識和生活經驗,進一步深化學到的語文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啟發式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生內化語文知識。教師要善于靈活利用提問方式,這樣才可以發揮出提問的效果。教師在提問的時候,要保證提問具備梯度,由淺入深的設計問題,提升問題的層次感。要注重面向全體學生,為每個學生創造回答問題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要控制學生回答問題的時間,如果在復習課上出現提問,那么教師要讓學生提取記憶中的關鍵信息。最后要保證設計的問題具備探究性,刺激學生在多個角度回答問題,并且要為學生留出思考問題的時間。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爸爸的花落了》這一課,教師可以向依次向學生提問:本文涉及到幾個時間段?不同的時間段分別講述了“我”和爸爸哪幾件事情?通過這些事情總結一些爸爸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教師提出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
2.3利用發散思維教學
發散思維教學是引導學生在多種設想出發,在多個方面確定問題答案,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引發多種信息。在初中語文當代小說教學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還可以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皇帝的新裝》這一課,作文最后小孩揭露了皇帝的窘態之后,并沒有揭示最終的結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續寫這篇小說,讓學生想一想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故事,將學生的感受帶入到小說當中,每個學生都會帶來自己不同的想法。
結束語
總之當代小說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體系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發展過程中,初中語文教師需要重視初中語文當代小說教學,利用各種措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景旭初.數字教材優化初中語文小說教學的策略——以《沉船之前》為例[J].基礎教育論壇,2019(04):22-23.
[2]閻玲.初中語文教學中小說主題的多元解讀——以《孔乙己》為例[J].語文教學之友,2018(12):19-20.
[3]張雨晨.初中語文課堂現代文閱讀教學的三種模式研究 ——以魯迅的小說《故鄉》《孔乙己》為例[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09):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