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美珍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5-0079-01
新課標對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提出要求:“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初步養成愛護圖書的習慣。”“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因此,在小學的閱讀教學中,應該讓學生開始愛上閱讀,進而學會和他人溝通。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以下是我的幾點看法。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謂“樂”,就是喜歡的意思。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激發他們主動去學習,并獲得快樂,從而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怎樣才能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呢?在日常的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
1.我們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嘗試著引導學生通過已掌握的知識對課文內容進行聯想。通常使用的方法是帶領學生閱讀課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自己去找問題,自己去發問。或者在閱讀課題的過程中,猜測接下來的文章會講述什么故事?學生帶著問題加入閱讀,有了明確的閱讀目的,所以閱讀效果最佳。如在教新部編第四冊第3課《開滿鮮花的小路》時,我問這條小路上的鮮花是怎么出現的?這些鮮花是長什么樣的呢?鼴鼠先生到底收到長頸鹿大叔什么樣的東西呢?這些問題像一顆火星,點燃了學生內心的興趣之火,他們開始不斷地問自己,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思考。此時的交流不僅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還能讓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得以培養,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經常圍繞著文章的中心思想,不斷發問,使學生們針對問題思考,吸引他們進一步閱讀。當學生有針對的進行閱讀時,他們的內心就會保持著對閱讀的渴望。如我在教學《千人糕》時,主要圍繞以下問題進行講解。①“千人糕”是一千個人做成的嗎?②“這糕的確應該叫‘千人糕”,孩子為什么這么說?③課文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學生通過主動探究,懂得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種物品。因為每種物品都凝聚著許許多多勞動人民的力量。學生帶著問題主動閱讀,自己讀懂課文,他們的閱讀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3.課堂結束后,教師將學生的課內閱讀延伸到課外閱讀。第四冊語文園地一【我愛閱讀】中,《筍芽兒》是一篇擬人體的童話散文,學生們在自由朗讀的過程中,繪聲繪色地描述筍芽兒的成長過程。根據本單元課文類型,【快樂讀書吧】又推薦閱讀《七色花》、《神筆馬良》、《愿望的實現》等叢書。學生通過課后閱讀該類型書籍,又衍生接觸到更多的文體類型,如兒童故事、童話、寓言、民間傳說、科普讀物等等。這種不以學習為直接目的,只單純地享受閱讀的經驗和快樂,是學生喜聞樂道的。學生的閱讀興趣一旦得到激發,他們就會主動去閱讀,甚至和同學分享自己的快樂閱讀。
二、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課標》提出閱讀要求:“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讓學生不再是通過機械記憶和被動接受的方式感悟語言文字,而是在自我的思考和發散中,與作者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因而,感悟文章,對學生來說極其重要。
1.充分利用插圖進行感悟。閱讀教學中考慮到學生的年齡層次和認知水平,掌握好理解的程度,摒棄繁瑣的分析和空洞的說教,通過教材中的插圖,讓學生找出對應的文字,說說自己對畫面產生的感受。如在教《黃山奇石》時,通過讓學生觀察圖畫,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什么是“陡峭的山峰”、“翻滾的云海”、“金光閃閃的雄雞”。通過插圖,學生對課文中的某些詞句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充分感受到黃山奇石的秀麗神奇,課文中靜止的插畫也因閱讀想象而變得更加生動形象。
2.引領朗讀進行感悟。《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應重視學生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讀中領悟,提高學生的感悟力。教學新部編第四冊第八課《彩色的夢》這首兒童詩,教學設計中我利用詩歌語言簡單、優美、朗朗上口等特點加強指導朗讀。通過自由讀、分節讀、小組讀、比賽讀、教師范讀等形式,使學生把詩歌讀通、讀正確、讀流利,學生在讀中感受夢的美好。彩筆畫過的地方,大自然變得多么美好!教師通過引讀,學生續讀,一次次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也一遍遍的在誦讀中感受到語言力透紙背的藝術魅力。他們通過品讀語言、欣賞作品、積淀情感,繼而自己創編,學生的感悟能力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提高,閱讀水平也日益月滋。
三、培養學生優良的閱讀習慣
優良的閱讀習慣產生的閱讀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學生心不在焉地去閱讀,那么就無法把握文章的內容,更別談理解文章所表達的含義。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首先,引導學生靜心地閱讀,專心地沉浸在文章中。接著,培養學生在閱讀中尋找問題的習慣,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主動去思考文章的內容。最后,激發學生在字里行間中捕捉到作者的情感流動,理解文中所表達的含義,進而產生共鳴。在閱讀之余,還要培養學生多動筆的習慣。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閱讀中遇到優美的詞句,可以作記號和寫下感想,還可以寫寫讀后感。通過文字的表達,使學生們更深刻地理解閱讀的意義,養成良好的習慣,讓我們的閱讀教學更加的高效和輕松。平時每周我都會發一張《書海拾貝》的小提綱,里面涉及“我認識的新字”、“我學到的好詞”、“我學到的好句”三大板塊,讓學生把本周認識的新字和優美詞句摘抄在里面。對于認真摘抄的學生,給予獎勵印章,這樣逐步養成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學《鄧小平爺爺植樹》,文中的好詞很多,如:碧空如洗、萬里無云、引人注目、興致勃勃、令人難忘等等。我讓學生把這些好詞和有關鄧爺爺植樹的句子摘抄下來,用在《植樹》的看圖寫話中。唯有筆耕不輟,無效閱讀變為有效閱讀,注重閱讀能力的培養,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閱讀這個百花園里,每一位教育園丁都在努力地探尋方法、積累經驗。讓我們傳承圣之絕學,用我們的精神食糧哺育孩子們,讓他們快樂地綻放出多姿多彩的閱讀之花!
參考文獻:
[1]鄭伶超. 淺談一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J].小學教學參考,2008,(06):19.
[2]鄭賢紅,徐興惠. 語文教學中創設“體驗式學習”的策略[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1,(06):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