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烈
明治天皇可以說是日本的千古一帝。明治天皇改變了日本。明治天皇是如同美國的華盛頓、俄羅斯的彼得大帝那樣的高瞻遠矚、雄圖大略式的領袖人物。日本近代的騰飛,這歷史的拐點就是從明治天皇開始的。正因為這樣,日本人常常掛在口頭的一句話,便是“明治維新以來……”
明治天皇,名睦仁。他的父親孝明天皇,有著眾多的宮妃,子女眾多。但是,隨著睦仁的五個兄弟相繼早夭,他成為孝明天皇的獨子,萬延元年(1860年),年僅八歲的睦仁被定為儲君。
孝明天皇如同他的前幾輩天皇一樣,只是傀儡而已。當時的實權掌握在德川幕府手中。1603年,德川家康在武士混戰中獲勝,就任征夷大將軍,掌握了實權。德川家康下令在江戶(今東京)設立德川幕府。從此,德川幕府在江戶向全國發號施令,而日本天皇則住在京都皇宮,過著傀儡的生活。
德川幕府統治日本兩百多年。當時,西方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日益強大,不僅野心勃勃要侵略中國,而且也要侵吞日本。面對西方勢力,日本產生革新派,企望日本也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而德川幕府非常保守,極力反對改革。為此,日本的革新派力圖推翻德川幕府,史稱“倒幕派”。倒幕派曾經暗中找過孝明天皇,希望能夠得到孝明天皇的支持,卻遭到孝明天皇的回絕。
1866年12月25日,孝明天皇突然去世。1867年1月9日,年僅十五歲的睦仁繼位,舉行踐祚典禮。按照日本皇室的千年慣例,新天皇的即位典禮分作“踐祚儀式”和“登基儀式”。當時掌權的是德川幕府的德川慶喜將軍。天皇原本就是傀儡,何況睦仁如此年幼,德川慶喜將軍更不把他放在眼里。
然而,年紀輕輕的睦仁剛剛繼位,就顯示了他的政治抱負。他跟革新派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三人秘密商議,發動倒幕運動。所謂倒幕運動,也就是打倒德川幕府。睦仁寫下密詔,授權三人倒幕。
1867年12月9日,睦仁在倒幕派支持下發動政變,宣布實行“王政復古”,即恢復天皇專制。在倒幕派的強大壓力下,德川慶喜不得不宣布“奉還大政”,即把大權交還給天皇。實際上,這是德川慶喜以退為進的策略,他暗中正準備以武力消滅倒幕派。倒幕派識破德川慶喜的伎倆,一場大戰終于不可避免,倒幕軍由西鄉隆盛率領,得到了多數民眾的支持,在鳥羽、伏見戰役中取得了關鍵性勝利,從此德川幕府終于被徹底推翻。
1868年3月睦仁發布著名的登基誓約:“廣興公議,萬機決于公眾;上下同心,大展經綸;公卿與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舊來的陋習,立基于天地之公理正氣;求知識于世界,以振皇基。”這登基誓約顯示了他銳意改革的決心。
1868年7月,睦仁宣布把江戶改名為東京并決定從京都遷都東京。1868年8月27日,睦仁舉行登基典禮。9月8日,改年號為明治,取義于《易經說卦篇》中“圣人南面聽天下,向明而治”。從此,他被稱為明治天皇。他宣布今后采取“一世一元制”,即一代天皇只用一個年號。在他之前,有的天皇曾經多次改變年號,他以為容易造成繁雜。
1868年10月,明治天皇抵達東京執政。12月,他返回京都,與一條美子(昭憲皇太后)舉行大婚之禮。1869年,明治天皇攜皇后入住東京的舊江戶城,從此那里成為皇宮,直至今日。革新派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三人,大力協助明治天皇進行維新,被譽為“明治維新三杰”。
明治天皇著手維新,效法西方,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方面進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從德、法、英、美等國聘請學者、政治學家和其他領域的顧問,實行強化訓練。可貴的是,明治天皇本人也親自參加聽課,以吸取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新的滋養。
明治天皇像
明治天皇頒布一道又一道維新詔書,對日本的政治體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1869年宣布“版籍奉還”(版是領地,籍指戶籍),實行戶籍制;1871年大膽實行廢藩置縣。日本各地原本由250個地方藩主統治著。明治天皇實行中央集權制,廢除了這些地方藩主,把全國改為3府72縣,地方長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從此,日本結束了封建領主制的漫長歲月,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
1873年日本著手地稅改革,原本土地買賣的禁令被廢除。從此土地不再是領主的土地,而是國家的土地,由使用者所有,他們必須向國家繳納地稅。這是把資本主義制度推向農村的重要步驟。明治天皇實行“殖產興業”政策,利用地稅改革得到的財政收入,由國家創辦了一系列新式的“模范工廠”,同時鼓勵私人創辦企業。于是,資本主義經濟開始在日本蓬勃發展。
在明治天皇時代,西歐文明成了日本的時尚:日本封建領主的宅地里建起了大量石頭磚瓦結構的建筑物,主要城市的馬路都開始用圓石鋪設;1869年,日本在東京和橫濱之間開通了第一條電信線路;1872年第一輛蒸汽機車開始在新橋到橫濱之間運行;西歐的發型取代了男人們傳統的發髻,硬圓頂禮帽、高領和帶有裙撐的裙子成為日本時髦;1882年,日本第一個動物園在東京上野開放。
在1873年,明治天皇開始實行征兵制,為日本打造一支強悍的軍隊。1881年發布《軍人敕諭》,提倡忠君服從、好勇斗狠、不畏死亡的武士道精神。明治天皇最重要的維新,是在1889年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和《皇室典范》。
《大日本帝國憲法》第一條就規定:“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的天皇統治之。”也就是說,以憲法的名義規定了天皇總攬立法、司法、行政之統治權。還規定,行政各部的官制、陸海軍的統帥、宣戰的公布、條約的締結等,都屬于天皇的大權。這樣,明治天皇把日本天皇的權力推向了最高峰。
《皇室典范》則規定,皇室繼承只限于嫡出(正妻所生),不承認庶出(正妻以外所生)。皇太子妃必從皇族或三大貴族家庭中挑選。還規定,只有男系的男子(封建宗族下的親屬分類)才能繼承皇位,而此前日本曾經出現過六位女天皇。
1885年,明治天皇采用內閣制,伊藤博文成為日本第一任首相。1890年10月發布《教育敕語》。明治天皇實行“文明開化”,取消了儒家和佛教文化的中心地位,全面引入西方的思想文化,建立了新式的教育體系。明治維新成為日本歷史的轉折點。明治天皇只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使日本從一個貧窮滯后的島國,轉變為世界強國。
日本富強了,開始窮兵黷武,走向軍國主義。明治天皇發動了兩次戰爭:一是在1894年至1895年發動中日甲午戰爭,戰勝了衰敗的清廷;二是在1904年至1905年發動了日俄戰爭,把俄羅斯的勢力趕出東亞。隨著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的勝利,日本成了東亞霸主。
日本工藝品
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7月30日凌晨0時43分,明治天皇由于尿毒癥去世,享年61歲(虛歲)。他在位45年期間,使日本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并走上了軍國主義、帝國主義的道路。明治天皇死后,被安葬在京都伏見桃山陵。
當時,日本落后于中國,然而明治維新的成功與光緒維新的失敗,造成了日本迅速跨入資本主義強國行列,而落后就要挨打,20世紀前半葉,中國備受帝國主義欺凌。
由于明治維新使日本領先于中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孫中山、魯迅、陳獨秀、康有為、梁啟超、郭沫若等一大批中國知識分子前往日本,從日本汲取進步的養分……
編輯: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