嫣文
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榮光在16世紀的尾聲逐漸出現(xiàn)了衰落的跡象,那些巔峰時代藝術巨匠的創(chuàng)造勢不可擋地成為歷史。17世紀的歐洲強國群雄爭霸,商業(yè)革命、經(jīng)濟發(fā)展、人文環(huán)境和政治變革等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之后近三百年復雜動蕩的社會格局。

讀信
藝術家作為“精神的傳遞者”,宗教畫、風景畫、神話題材作品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人們對于宗教的新認識和對神秘世界的探求敦促著藝術家投入創(chuàng)作。在這個過程中,藝術家首先是虔誠、敏銳的感知者,然后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勞作,使抽象的內容得以轉化為具有寓意的圖像。但與文藝復興盛期所不同的是,神性的光芒不再只是藝術追求描摹的主導力量,日常性和區(qū)域性特點的細節(jié)被廣泛地運用到作品之中。那些原來被高高仰望的宏大主題和遙不可及的形象,漸漸與大眾拉近了距離,從而獲得了較多的親切感,以激發(fā)起更為純樸真切的情感體驗和心靈觸動。
在18世紀,肖像畫、風俗畫、靜物畫等日益盛行。在沒有攝影術的久遠年代,肖像畫最初是被用來記錄或紀念偉大人物的形象;靜物也只是宏大題材里用來輔助裝飾的部分物件。經(jīng)過勃魯蓋爾、卡拉瓦喬、魯本斯、倫勃朗等幾代杰出藝術家的踐行,取材于日常生活、專注觀察和表現(xiàn)平凡之處的作品層出不窮,內容從人像到地域生活風貌到無生命之物等均有涉及,創(chuàng)作風格迥異且不失高度個性化。這代表著人們的關注點從神到人的世界的轉變,更為后來的藝術家提供了寬廣的視角,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礎。代表作品《音樂課》明顯帶有啟蒙運動的思想結晶;《人物素描》代表著古典主義高超嚴謹?shù)睦L畫技巧;《小酒館》《讀信》《女子肖像》等作品以生動豐富的筆觸、濃烈活潑的色彩精準地描繪了普通百姓的生活面貌。《讀信》的創(chuàng)作者弗里德里西·海因里希是這一時期脫穎而出的德國畫家,他的畫風獨特,技法嚴謹。
17、18世紀受啟蒙運動的影響,藝術開始呈現(xiàn)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巴洛克、洛可可、寫實主義、古典主義各種風格相互交織,并行發(fā)展,各領風騷。伊根斯、奧森畢克、西爾芙哥特·布蘭德、凡·戴克等都是在此期間頗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作品《爐旁》是庫爾貝工作室創(chuàng)作的一幅布面油畫,描繪了一個工人坐在火爐旁取暖沉思的畫面。將日常普通的生活題材作為表現(xiàn)對象,是現(xiàn)實主義藝術家們所追求的目標。那個時代官方的沙龍繪畫多以漂亮唯美的題材為主,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上流社會的居家裝飾需要,甜俗是這類作品比較明顯的特征,這是現(xiàn)實主義畫家嗤之以鼻的。

布雷塔尼海港
因此在這幅畫中畫家落筆輕松灑脫,絲毫沒有要畫一張“完美作品”的包袱,寥寥數(shù)筆便傳遞出主人公略顯老態(tài)的形體和神情,同時交代了他的生活狀況和心境。整個環(huán)境氛圍在火光的烘托中顯現(xiàn)出來,頗有在黑暗中尋找著希望的隱喻,讓人真切地感受到當時法國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面貌。
到了19世紀中葉,我們可以看到在歐洲,風景畫的發(fā)展進入全新的階段,不僅作為寄情、象征的題材,更成為表述觀念、實驗新方法的載體。藝術家開始追求成為“自然的追隨者”。
秉持著古典寫實主義的風景畫家,以細膩微妙的手法傳遞著自然的開闊和壯美;同時,隨著藝術家們對道德和固定價值觀的轉變,一批志存高遠的現(xiàn)實主義藝術家在傳統(tǒng)繪畫題材方面進行了大膽的革新,浪漫主義潮流以顯露感性和自由為精神嶄露頭角,在表現(xiàn)自然時側重從內心出發(fā),在畫面中常用熱烈奔放的手法和充滿想象的戲劇性效果,這也為后來印象派為首的近現(xiàn)代藝術發(fā)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然而,集聚在法國農(nóng)村巴比松的藝術家們,將“面對自然”的宗旨貫徹到底,他們忠實于自己的視覺,而無意強調理想美的特征。作品《生機勃勃的大樹》是法國知名的巴比松畫家愛德華·保羅·亨利創(chuàng)作的,他是當時著名大師皮埃爾·杜普伊斯的得意門生。愛德華·保羅1874年開始參加巴黎沙龍展,在柯羅的影響下,開始主要繪制風景畫作。當時巴比松畫派正處于被傳統(tǒng)學院派打壓和排斥的黑暗時刻,畫家以畫抒情。作品突破了以往樹冠為著光點的傳統(tǒng)表達方式,而采用光線直接照亮大樹的根莖部的方式,描繪出野外大樹的生機勃勃和大自然不為人類所阻擋的生存法則,從而告訴觀者,畫家本人以及巴比松畫派的生命力和淘汰傳統(tǒng)學院派的信心。
此后的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藝術家們,則是現(xiàn)代藝術開疆拓土的先驅,他們成功地讓繪畫藝術成為表達藝術家主觀視角的媒介,藝術的面貌實現(xiàn)了更多元化的轉變。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