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娜·戴利 約翰·湯米迪
在最初的一千年間,倫敦只不過是座很普通的城市,沒有什么特別之處。5世紀初,創建者羅馬人撤離之后,四周有城墻的老城在接下來的200年間幾乎成了一座空城。到了中世紀盎格魯—撒克遜人統治期間,這座廢棄的城市才開始復興。盎格魯—撒克遜人以溫徹斯特城中心的威塞克斯王國為基地,控制著英格蘭南部的大部分地區。
7世紀,撒克遜人開始信奉基督教,羅馬來的傳教士在倫敦建造了供奉圣保羅的大教堂,后來又在威斯敏斯特建造了最早的教堂。但是后來肯特郡的坎特伯雷卻成了英格蘭的宗教圣地。
9世紀,英格蘭遭到了北歐侵略者三番五次的圍攻,撒克遜國王們出于戰略和商業目的才光復了這片國土。那時候,倫敦恢復了羅馬時代的繁榮景象。波瀾壯闊的泰晤士河是英格蘭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通過泰晤士河,英格蘭與法國、意大利以及歐洲大陸的其他國家建立了貿易關系,互通有無。英格蘭的原材料在倫敦港就可以出手。數百年來一直是英格蘭經濟支柱的羊毛貿易也是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的。德高望重的基督教歷史學家比德曾說過,倫敦是“很多通過水路或陸路與英格蘭建立貿易往來的國家的大市場”。
撒克遜時期的倫敦遺跡雖然已幾近蕩然無存,但這是倫敦發展史上至關重要的一段時期。倫敦的主要教區、監獄以及街道模式都是在這一時期確立起來的。大家所熟悉的現代倫敦是11世紀開始成形的。那個時候,愛德華(“懺悔者”)登上了國王的寶座,建造了恢宏的威斯敏斯特教堂。這項浩大的工程直到他1065年駕崩的前10天才竣工。
自盎格魯—撒克遜時代伊始,修道院一直是重要的學術中心。拉丁語是當時的文學語言。那個時代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關于宗教和政治的。但是修道士們也記錄了當時的很多口頭文學作品,如民歌、寓言和英雄傳奇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史詩《貝奧武甫》。這個故事發生在丹麥,講的是一位武士與妖怪和惡龍英勇搏斗而獲得榮耀的故事。
諾曼征服后,法語成了王室和貴族的交際語言,而鄉下的老百姓仍使用盎格魯—撒克遜語進行交流。隨著時間的推移,北歐和南歐的傳奇故事中所使用的日耳曼語逐漸與英語融合,從而豐富和拓展了英語語言,包括口語和書面語。威廉的《末日審判書》盡管嚴格來講不能算是一部文學作品,但卻是那個時代寶貴的歷史記錄。這本書記錄了威廉統治之初時的人口、土地所有權狀況以及他所制定的其他規章制度。
在隨后的400年間,倫敦繁榮依舊,依然是英國的皇權、政府和商業中心。英語逐漸取代了法語,成為官方和文學語言。14世紀后半葉,一系列神秘劇在英格蘭的鄉村巡回上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些劇本使用的是老百姓的語言,演員都是各行業公會的會員。他們以馬車為舞臺,到全國各地的城鎮如約克鎮、切斯特和考文垂等巡回演出。
14世紀末,英國文學的繁榮在被譽為“英國詩歌之父”的杰弗里·喬叟(1343—1400)的作品中可見一斑。喬叟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通過塑造一群到坎特伯雷的圣托馬斯·貝克特廟去朝圣的14世紀香客,生動地描繪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
喬叟1342或1343年生于倫敦的酒商貿易區,這個酒商的行業會館如今還在,附近就是圣邁克爾·帕特諾斯特皇家教堂。從這座教堂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其與中世紀的拉里奧爾的聯系,拉里奧爾是波爾多附近的一個釀酒中心。
喬叟曾受雇于英國王室,當過兵,做過間諜、外交官、海關稅官,還當過議員。由于工作的原因,他曾到過法國、意大利和法蘭德斯,后來又在威斯敏斯特做建筑項目經理,負責監管工作。復雜的工作經歷,還有位于議員門門樓內的公寓(議員門是進入倫敦的主要入口之一)都為他提供了結識和觀察三教九流的機會,也為他以后的文學創作提供了素材。
雖然精通法語、拉丁語和意大利語,但喬叟用當時的倫敦方言進行創作并以此奠定了自己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閱讀喬叟的原著最大的困難在于其作品中有大量的詞匯現在已不再使用,或者雖然沒有廢棄,但意義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喬叟的作品比莎士比亞還早約200年呢!雖然莎士比亞的作品使用的是中古英語,但總算是比喬叟的語言容易理解多了,所以現如今還有眾多的讀者。但是《坎特伯雷故事集》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喬叟的人物和他們的故事現如今還經常被改編成現代版,搬上舞臺和銀幕。
有關亞瑟王的故事也是在這一時期誕生的。1370年,一位無名詩人奇爾卡曾描述過亞瑟王朝,并在《高文爵士和綠衣騎士》中生動敘述了亞瑟王和他的騎士們的傳奇冒險故事。一個世紀以后的1469年,托馬斯·馬洛里創作了《亞瑟王之死》這一名著。如今這些故事仍然深受讀者的喜愛。
1485年,亨利七世登基標志著都鐸王朝的開始。同一年,威廉·卡克斯頓出版了馬洛里的故事。馬洛里的故事出版之后獲得了讀者的一致好評。10年前,卡克斯頓在威斯敏斯特教堂附近成立了英格蘭第一家出版社。包括《坎特伯雷故事集》在內,他共印行了90多種書,同時也是主要的歐洲書籍進口商。卡克斯頓死后,他的助手韋恩肯·德·沃德接管了他的出版社并把出版社遷到了艦隊街。直到20世紀90年代,那里一直是倫敦的出版中心。
都鐸王朝時代,能夠讀書識字的人迅速增加。盡管亨利八世禁止進口外國書籍以壓制非正統思想,但這反而刺激了國內出版業的發展。自卡克斯頓創立第一家出版社之后的100年間,倫敦共成立了50多家出版社。除了希臘典籍翻譯,劇本以及諸如福克斯的《殉道士之書》之類的宗教暢銷書之外,這些出版社還出版了數目眾多、價格低廉的通俗讀物,如宣傳小冊子、歌謠、歷書以及聳人聽聞的“一便士故事”。出版行業公會被王室授權負責監督(和審查)倫敦的圖書出版和銷售企業。當時的會館如今尚存,就在圣保羅教堂附近。
因為先后娶了6位妻子,亨利八世無疑是知名度最高的英國國王。在他統治期間,教會的權勢很大,掌握著大量的財富。到了12世紀,僅倫敦城區就有約100個教堂。倫敦市區和近郊的十幾個教堂和修道院香火很盛,都擁有大片的土地。1532年,亨利八世要跟第一任妻子(來自西班牙阿拉貢的凱瑟琳)離婚,原因是凱瑟琳沒能為他生下一個兒子來繼承王位。這一舉動遭到了羅馬天主教會的反對,于是亨利八世宣布與其決裂。他宣布自己為英格蘭教會的首腦,發布命令解散原來的教會并著手剝奪教會的土地和巨額財富。
倫敦的局勢尤其動蕩。教會失去了祭壇、雕像、繪畫以及其他財產。主教們的大房子和宮殿被洗劫一空后,被賞賜給亨利八世的寵臣們。很多房子甚至被夷為平地或改作他用。教會的花園和土地也以低廉的價格賣給了開發商們。雖然宗教改革損毀了倫敦的很多中世紀珍寶,但同時也為城市擴張鋪平了道路。
都鐸王朝時代,倫敦是一座繁榮的城市。貿易持續不斷地增長,倫敦主宰著成品布的市場,如今布匹仍是英國主要的出口商品。新興產業如玻璃制造和絲織業也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了。盡管存在著貧富分化的社會現象,但是人們都能安居樂業。對倫敦居民來說,最大的威脅不是饑餓,而是瘟疫和火災。
盡管成千上萬的人死于接二連三爆發的瘟疫,但是倫敦的人口仍在迅速增長。僅在1550—1600年間,倫敦的人口就翻了一番,達到了20萬左右。
編輯: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
在倫敦為征服者威廉打開大門并開始受到法國文化的影響之前,英格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文學傳統——世界上生命力最強的文學傳統之一。早期的作品都是口頭史詩或詩體挽歌。吟游詩人們在歐洲日耳曼人的宮廷內演唱著這些作品,那個時候歐洲國家的語言幾乎沒有什么差別。就像農民的口頭文學傳統一樣,這些早期作品都沒能保存下來,但是在后來的一些文學作品中確實可以找到一些殘存的碎片。賈羅修道院的比德和阿爾昆掀起的拉丁文學熱潮直到八、九世紀北歐人入侵英國時才消退。那時修道院被摧毀,拉丁文化也因此被人遺忘。但是871年阿爾弗雷德大帝——一位真正的先知,召集很多學者開始把拉丁文經典著作翻譯成古英語,從此開始了拉丁文化的復興。
如今尚存的古英語作品文風憂郁、充滿宿命色彩,語言晦澀,充斥著大量的隱喻。有些作品顯而易見是宣揚宗教思想的,如《路德的夢》;有些作品寫的是世俗生活,歌頌戰爭、英雄、個人的情感經歷或者日常生活;還有一些在兩者之間尋求著微妙的平衡。世俗的人物形象和情節是日耳曼文學傳統的一部分,似乎很有生命力。李爾王、辛白林、亞瑟王、麥克白和哈姆雷特這些人物形象都可以追溯到這一歷史時期。初來乍到的法國人有時候自以為他們把文明帶到了英格蘭——但是,實際上英國的文化傳統是那個時代最為豐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