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天衡 韓回之
宋代士人的日常生活,選取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描述江南士人日常風雅的四般閑事中的“點茶、焚香、掛畫、插花”等生活片段。韓天衡美術館將350余件宋人藝術珍品,分別從材質上的金、銀、銅、瓷、玉、石、漆、木進行展陳,在文化屬性和工藝特質中,呈現出宋代開始的文化流行元素,闡釋宋代文人閑適生活背后潛藏的風骨。同時關照時代、肩負擔當,為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追本溯源。

風調雨順瓷罐

影青荷葉碗
2020年到了,倘使往前推千年,正是大宋王朝。宋朝的疆域前不及漢唐,后不及元明清;軍事上在與周邊的遼、西夏、回鶻、吐蕃等少數民族政權對峙中亦未顯見上風。不過,它也并非積貧積弱,國力衰微,否則,宋朝怎能延續國祚三百多年?
其實,宋朝在國家治理方面卓有成效,農業經濟和商品經濟高度發達。《清明上河圖》就是北宋盛世可信的風俗畫卷。北宋末年人口達1億2千萬,這是中國歷史上人口首次突破1億大關。據研究者估算,公元1000年(北宋咸平三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總量的近1/4,與現在美國GDP占世界的比重相當。宋朝民間的富庶和社會經濟的繁榮遠遠超過盛唐,即便到了偏安一隅的南宋,江南依舊繁華。官府和民間的財力足以支撐起社會的運轉,還能把文化藝術玩出新高度,玩到極致。
宋朝的文化是高度繁榮的。陳寅恪先生說:“中華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宋太祖畏皇權之失,“杯酒釋兵權”,收回五位開國將領的兵權,但是給予優厚的生活待遇。拙以為,天下事大抵是文與武,武的堵了去路,自然在文的方向去恣意拓展,盡情享樂。這一“頂層設計”,對趙宋王朝的國策影響深遠:抑制武將統兵,文官地位上升,科舉取士成為選官的主要途徑。所以我們看到,宋朝官員基本上都是滿腹詩書的文士,他們通過科舉考試晉升為主政的統治階層,使上自朝廷、下至地方的社會主流文化發生前所未有的轉化。
20世紀前葉,日本學者內藤湖南在《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文中,認為唐代是中世的結束,宋代是近世的開始。而中國學者基于中國文化的發展脈絡,同樣認為明清的主流文化源自宋。王國維在《宋代之金石學》一文說:“天水一朝(即宋代)人智之活動,與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漢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近世學術多發端于宋人。”其實何止金石學、藝文學,儒學中的理學、心學的源頭皆在于宋,明清以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文藝趨向都是延續宋朝而來。
蘇東坡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最多才、最有血有肉的文人了。無論詩詞、文章、書畫、文房,或是美食、家居、佛緣,都影響巨大,圈粉無數。在畫譜《集古名公畫式》中,有所謂《東坡賞心十六事》:“清溪淺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話;暑至臨溪濯足,雨后登樓看山;柳陰堤畔閑行,花塢樽前微笑;隔江山寺聞鐘,月下東鄰吹簫;晨興半炷茗香,午倦一方藤枕;開甕勿逢陶謝,接客不著衣冠;乞得名花盛開,飛來家禽自語;客至汲泉烹茶,撫琴聽者知音。”文化滲透到人生的方方面面,從中可以看到這位大文豪的生活與藝術交融的浪漫而開拓的積極態度。
豈止是文人官紳,宋朝皇帝對文化藝術的熱愛,也是歷史上罕有的,他們在做皇子的時候就致力于詩文書畫音律。宋高宗《翰墨志》云:“宋自開國至南渡一祖八宗,皆喜翰墨。”宋太宗下旨刊刻《淳化閣帖》,為法帖之祖。宋徽宗設翰林圖畫院,親自考試畫家,還命人整理宮廷收藏,編寫《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南宋高宗、孝宗也有很高的書法造詣。宋高宗退位后做了25年太上皇,以書畫頤養天年。上之所好,下必從之。因之,這些成了后世文藝發展的源頭活水,也足見文化綿長強勁的穿透力和影響力。

青瓷劃花梅瓶

魚形掛飾

龍形配飾
從傳世的宋朝器物和藝術品來看,宋人建立了中國極簡美學的典范,追求簡單而有品質、有內涵的生活和物品,雅到極致。比如東坡提到的烹茶、茗香、賞花、掛畫,可稱“風雅四藝”。一旦有了這些,雖居陋室,自諳芬芳。至于宋朝的書法,超然尚意;宋朝的繪畫,寫實傳神;宋朝的瓷器,純凈百變;宋朝的漆藝,美輪美奐;宋朝的古籍,刻版的經典……千載而下,令人膜拜、激賞不已。
那么,如今著眼于宋代文人的日常生活,將館藏宋代硯臺、印章、文房器具為基礎,征集私人收藏中的各種宋代器物,聚焦銅、瓷、玉、石、漆、木等不同材質的工藝品,呈現宋代別致的文化流行元素,闡釋宋代文人閑適生活背景下潛藏的時尚乃至風骨。陳寅恪《贈蔣炳南序》:“尚氣節而羞勢利,天水一朝之文化,竟為我民族永遠之瑰寶。”所謂“尚氣節而羞勢利”,就是宋代理學影響下的宋人風骨——重義輕利,歷百折而不悔。正如蘇東坡那樣,不論在政治還是文化上都有強烈的使命感,肩擔家國重任,心懷濟世雄心,即便屢遭貶斥,也能寵辱不驚。他們把積極入世與坦然避世這兩種處世態度予以調節整合,故能無往而無不可。
我們以宋代世家子弟一日生活軌跡為主線,分三章十四節呈現了包括:黎明即起(聞雞起舞、對鏡正冠、焚香禮佛);西園雅集(策馬捶丸、暖爐點茶、清心滌硯、臨帖押印、擷芳插花、宣和鑒古);賢聚夜宴(玉箸銀盞、掛畫賞玉、投壺行令、歌舞升平、臥燒水沉)。透過這些具體的場景展示宋朝士人生活的細節,以及宋朝文化的實物遺存,可以增加我們對隔膜千載那個大宋世事的了解。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冀求和平、穩定、美好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