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祥
【摘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互動教學作為一種新教學模式,對增強英語課堂趣味性,構建融洽課堂教學氛圍有積極作用。英語教師要認識到開展互動教學的重要性,文章結合筆者實踐教學經驗,在文中先分析小學英語互動教學必要性,之后提出小學英語課堂活動教學策略,對如何實施小學英語教學互動教學模式做簡要分析。
【關鍵詞】小學英語? 互動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3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1-0114-02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小學英語課堂有了更多的嘗試,在創新教育理念下,由教師講學生接受的教學模式,轉變為關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模式。將互動教學模式引入小學英語課堂,對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活躍課堂氛圍有重要意義,能夠促進小學英語教學有效開展,提高學生英語綜合能力。小學英語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實施,給學生創造了更多練習的機會,有效促進學生英語水平的提升。
一、小學英語互動教學必要性
小學生和成人對于英語的認識程度是存在很大差別的,小學生的語言天賦很高。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可以運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和學習英語,尤其是剛接觸英語的學生,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很濃厚,認為英語是一門非常有趣的學科。正是因為小學生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所以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多引導學生互動,使學生們都可以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使學生更高效的學習,并愛上英語學科。在小學英語傳統教學中,學生經常是被動接受教師教授的內容,而課堂參與度很低,英語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我們要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實施互動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互動中學習,主動參與英語學習活動。教師方面要不斷的優化教學方法,結合教學內容,加強師生間、生生間的有效互動,在與學生的互動中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掌握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而不斷的優化教學方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小學英語教學方法更具有針對性,有效提升小學英語教學質量。
二、小學英語課堂活動教學策略
1.營造和諧的互動環境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營造和諧的互動環境,對于小學生而言,對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很大的幫助,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更自如、放松的學習英語知識,學生的思維更活躍,也更愿意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實現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此,小學英語教學要有效開展互動教學,教師就要先為學生們創建一個適合開展互動的學習環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小學英語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的興趣愛好,采用具有豐富音效和畫面的多媒體設備,為學生營造活躍的互動氛圍。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使學生間的溝通更順暢,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堂更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進而有效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2.創建平等的互動條件
結合教學經驗,互動教學模式之所以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是因為在互動中教師可以及時收獲學生的學習反饋,使教師可以準確的掌握學生對英語的了解情況,進而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完善課堂教學活動。所以,師生間良好的互動交流關系是非常重要的,課堂是師生互動交流的重要平臺,也是對學習內容、學習狀況互相了解的重要平臺,要使師生在互動交流中保持愉快,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要確保師生間的關系是平等的,教師不能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去對待學生,那樣做只會讓學生產生畏懼心理,從而學生給出的反饋也是不真實的,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因此,在小學英語課堂中要發揮出互動教學的優勢,教師要掌握與學生交流的方法,在尊重學生人格的基礎上,使學生可以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樣才能有效開展小學英語教學。
3.構建多元化互動平臺
在小學英語課堂互動教學中,重視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構建多元化的互動平臺是確保小學英語教學有效開展的重要方式。師生間具有互動交流的平臺,才能夠開展有效的互動交流,發揮出師生互動的作用,結合教學內容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進度。互聯網時代為小學英語互動教學帶來了很多便利條件,教師可以通過通訊軟件增加師生互動,如使用QQ建立QQ群、使用微信建立公眾號等,使學生體驗另一種互動方式,擺脫傳統課堂的束縛,在網絡環境中可以自由的發言。同時,教師還可以使用匿名投票功能,使學生對自身做出客觀評價,尤其是針對教學方法提出學生的意見,進而幫助教師不斷的優化和完善教學方法,設計出更具實效性的教學方法,達到提高小學英語課教學效率的目的。
結束語
總之,小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交際運用能力,但是在教學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并不是不會說,而是由于某些原因而不敢說。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引導學生開口說,在互動中鍛煉學生,為學生創建一個展示的平臺,積極交流,促進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丹.探討如何激活小學英語教學氛圍,構建小學英語互動課堂[J].課程教育研究,2019(01):84-85.
[2]唐文文.探討互動式教學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3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