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
【摘要】近年來,我國社會發展迅速,人們在醫療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醫療各類人才需求量不斷增加。其中藥學人才在確保藥品的安全和有效使用上發揮關鍵作用。做好藥學人才培養,對推動我國醫療事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更好的滿足當今社會發展,培養更多優秀的藥學人才,中職學校應提高認識,重視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穩步推進藥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關鍵詞】中職? 藥學? 人才培養? 改革? 實踐技能
【中圖分類號】G7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1-0242-01
眾所周知,藥學涉及較多的專業知識,需要記憶的知識點較多。為保證用藥安全,最大限度的降低病患帶來的傷害,更好的治愈疾病,需要藥學人才扎實掌握專業知識,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結合病患特點,做到合理、正確用藥,因此,中職學校應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主,大力推進藥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一、制定合理教學計劃,凸顯實踐技能培養
中職學校應積極與用人單位接觸,做好畢業生就業情況跟蹤,了解用人單位對藥學人才實踐技能的要求,充分認識到提升學生實踐技能的重要性,積極尋找有效措施,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一方面,做好藥學專業教學計劃研究,做好實踐課效果評估,明確實踐課在專業課程中的比例,積極組織經驗豐富的教師制定合理教學計劃,適當增加實踐課的比例,將實踐技能培養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同時,要求各任課教師,聽從學校做出的實踐教學決定,保證相關教學措施不折不扣的落實。另一方面,中職學校應給予實踐教學提供大力支持,做好現有軟硬件設施使用情況統計,增加實踐基礎設施投入,及時更新與購買相關的軟硬件設施,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鞏固、理解所學,實現技能的提升。
二、鼓勵教師參與培訓,提升師資技能水平
藥學人才培養質量與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不無關系,為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保證藥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工作的穩步推進,中職學校尤其應探索有效的教師培訓模式,積極提高教師的實踐技能水平,使其更好的開展實踐教學工作。
一方面,鼓勵教師深入企業接受培訓。為保證教師教給學生的知識都是前沿知識,學生實踐技能更好的滿足企業要求,中職學校應鼓勵學生深入企業參觀、考察,尤其定期舉行與企業的深入交流活動,主動參與企業培訓、實踐活動,不斷提高自身實踐技能水平。另一方面,聘用企業員工任教。中職學校應結合自身實際,改變用人理念,聘用優秀的企業員工到學校任教。為學生講解當前企業應用的藥學知識,以及所需的實踐能力,更加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三、注重課程體系改革,促進理論實踐融合
中職學校課程體系設置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藥學人才的培養質量,因此,中職學校藥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時,不能忽略課程體系的改革。積極學習同類學校改革經驗,結合自身實際,有針對性的加以借鑒,具體應注重以下內容的落實:
一方面,正確處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對藥學專業的學生而言,理論和實踐同樣重要,因此,藥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時,學校應兩手抓,既要通過使用最新的藥學教材,使學生學習到最新的藥學知識,又要推進實踐基礎設施的升級、完善,確保學生完成理論知識學習后,能夠及時實踐,促使學生將理論轉化為能力。另一方面,適當向實踐技能培養傾斜。中職學校應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制定課程體系時,適當向實踐技能培養傾斜,無論教師配置,還是教學課時安排上,都將實踐技能培養作為重點,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經驗。
四、積極推進校企聯合,做好培養模式優化
為提升藥學專業學生的實踐技能,推動藥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職學校應總結經驗,尤其分析校企聯合取得的成績以及存在的不足,積極推進校企聯合,進一步優化藥學人才模式,培養更多實踐能力強的實用型人才。
一方面,與當地企業構建良好的合作關系。中職學校除在學校內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更要為學生創造走進企業的機會,即,結合企業實際以及教學計劃,定期組織藥學專業學生深入到企業實踐,使學生感受真實的工作環境,尤其要求其珍惜實踐機會,做好實踐總結,及時查漏補缺。另一方面,做好學生實踐效果跟蹤。中職學校應做好學生實踐情況跟蹤,定期與企業負責人溝通,了解學生實踐中的表現,認真聽取企業負責人意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正確促進學生的實踐能力更上一個新的臺階。
綜上所述,中職學校應做好用人單位需求分析,積極總結以往教學經驗,明確藥學人才培養工作中的不足,積極采取可行措施,突出實踐技能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從教學計劃、師資水平、課程體系、校企聯合等方面入手進行改革,提高學生實踐技能,培養更多滿足企業需求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梅巖,袁桂云,王達,黃嘉文,黃超華.淺談多媒體應用于中職藥學實訓教學中的利與弊[J].教育現代化,2018(43):313-315.
[2]王蕾.新課改理念下中職藥學的教學實踐[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8(07):99-100.
[3]徐曉偉.新形勢下中職藥學教學模式淺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2(13):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