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河
(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醫院,內蒙古 赤峰)
甲狀腺瘤是一種高發于女性的良性腫瘤,在甲狀腺疾病中約占75%,主要特點為包膜完整,邊界清晰,無脈管浸潤,可分為濾泡狀瘤和乳頭狀瘤。該病患者可表現出聲音嘶啞、呼吸和吞咽困難等特點,易誘發甲亢,成為惡性腫瘤的幾率約為15%,需及早予以切除[1]。筆者將25 例甲狀腺瘤患者應用改良小切口手術治療,分析如下。
遴選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醫院近兩年來接治的50例甲狀腺瘤患者,均經甲狀腺抗體、甲狀腺激素以及超聲診斷而確診,以擲骰子的方法分為治療組(n=25)和對照組(n=25),兩組的各項臨床資料均可比(P>0.05),見表1。
表1 一般資料分析[n(%), ]

表1 一般資料分析[n(%), ]
?
治療組行改良小切口術:患者取仰臥位,實施頸叢阻滯麻醉,常規消毒、鋪巾,以兩側鎖骨交界處為中心,平行切開距離鎖骨上方約1.5 cm 的部位。若兩側均有瘤體,則切口大小約6 cm;若僅一側有瘤體,則切開大小約4 cm。皮下注射約15 mL 含0.5% 腎上腺素的生理鹽水,以免皮下出血。對皮瓣進行分離,將皮膚、皮下組織切開后,電刀分離頸前肌群結締組織的上下緣,上下分別至甲狀腺軟骨、胸骨柄切跡。將頸白線切開使甲狀腺充分暴露后,評估瘤體。若腫瘤有惡化跡象,則冰凍后送病理檢查,以7-0 線大圓針貫穿縫合良性瘤,切下甲狀腺瘤。術畢止血,關閉切口,無需置放引流管,縫合皮膚后包扎。對照組行傳統甲狀腺切除術:麻醉方式同治療組,弧形切開頸部距胸鎖關節約2 cm 部位,直至胸鎖乳突肌外緣,若腫瘤體積較大,則適當延長切口。應用高頻電刀游離頸闊肌與頸前筋膜間隙的皮瓣,上、下分別至舌骨區、胸鎖關節上緣。切開頸白線,之后將其牽拉至兩側,暴露頸前肌、甲狀腺腺瘤。依據腫瘤的位置、體積來決定切除范圍,一般是以腫瘤為中心點,切除全部的甲狀腺腺葉,之后置入引流管,縫合皮膚后包扎。
療效評估:當經檢查腫瘤病灶基本消失,圍術期無不良反應時為顯效;當已切除超過50%的腫瘤,圍術期不良反應輕微時為有效;當未達到上述標準時為無效。比較兩組的手術時間等觀察指標,應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評估術后1 d 的疼痛情況。觀察血清促甲狀腺激素(TSH)、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T3)的變化。記錄術后不良反應。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1.0 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以均數± 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率(%)表示,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施改良小切口手術的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88%,與行傳統甲狀腺切除術的對照組的總有效率(60%)相比,差異顯著(χ2=5.0936,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分析[n(%)]
治療后,治療組的手術時間為(84.17±10.65)min,術中出血量為(21.43±7.26)mL,切口長度為(4.58±0.75)cm,住院時間為(4.22±0.85)d,術后1 d VAS 評分為(2.73±1.05)分,比之對照組差異均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觀察指標分析

表2 兩組觀察指標分析
?
治療后,治療組的TSH 水平為(2.15±1.38)mU/L,FT3水平為(2.09±1.83)nmoL/L,比之對照組差異均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TSH 和FT3 變化分析

表3 兩組TSH 和FT3 變化分析
?
實施改良小切口手術的治療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與行傳統甲狀腺切除術的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32%)相比,差異顯著(χ2=4.5,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分析[n(%)]
甲狀腺瘤多為良性病變,瘤體質地柔軟,具體發病機制尚不清楚,誘因包括電離輻射、雌激素水平增加、缺碘、癌基因異常表達、異常因素等[2]。甲狀腺附近分布著大量神經、血管,手術易引起出血,并且女性患者對手術切口具有較高的美學要求,治療時應選擇合適的術式[3]。傳統的甲狀腺切除術切口大,在對頸前肌群進行切割時可能會損傷血管、淋巴管,術后易發生切口感染、皮下積液、繼發性出血等情況[4];頸前部位組織縫合處頸前肌肉易與皮膚相粘連,不僅會引起瘢痕增生和遺留明顯疤痕,也不利于舌喉活動,從而誘發吞咽困難、聲音嘶啞等不良事件,故該術式存在局限性[5]。
本研究分析了改良小切口手術治療甲狀腺瘤的臨床療效。改良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改良自傳統術式,手術切口約4 cm,具有切口小、耗時少、對機體損傷輕、不會遺留明顯疤痕等優點[6];手術時經頸白線可至甲狀腺,不會損傷頸前肌群,也不會破壞頸前淺靜脈,可避免神經和血管受損[7];該術式未游離頸闊肌下皮瓣,但會充分游離瘤體與附近組織,徹底結扎血管,進一步避免血管受損,降低繼發性出血發生幾率[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的總有效率、手術時間等觀察指標,術后1 d VAS 評分、治療后的TSH 和FT3水平、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之對照組,差異均十分顯著(P<0.05),證實改良小切口手術的效果頗優。
綜上,改良小切口手術可有效治療甲狀腺瘤,可減少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縮短住院時間,減輕術后疼痛,降低TSH 和FT3水平,減小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