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爍 趙天懷
摘 要:脫貧攻堅的長遠目標是要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使貧困村最終達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因此,要切實厘清鄉村振興戰略與脫貧攻堅的辯證關系,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互動共進,從而把脫貧攻堅的過程變成鄉村振興的過程。
關鍵詞:鄉村振興;脫貧攻堅;融合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精準脫貧與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污染防治一起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同時將鄉村振興戰略確定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在未來一個時期,尤其是未來三年,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必然相互交織、交匯并存。形成精準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相互支撐、相互配合、有機銜接的良性互動格局,對于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精準脫貧攻堅融入鄉村振興戰略之中是發展的必然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是貧困地區農村發展的兩個階段。立足當下,首先需要打好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攻堅戰,重點解決貧困人口最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確保到2020年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確保全國人民一起邁入小康社會。著眼未來,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產業興旺、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目標,給提升扶貧脫貧質量提供了一個契機。
脫貧攻堅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脫貧的速度、數量和質量要服從攻堅戰,實現2020年脫貧的目標;也要服從持久戰,實現“真脫貧”,能夠實現貧困人口長效脫貧、少返貧的效果,從而使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在未來較長一個時期實現較好、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
在這個意義上,貧困地區的農村在解決當前問題的基礎上,應當著眼未來,利用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貧困村提升工程,在脫貧攻堅的最后三年,繼續對貧困村的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突出短板問題進行綜合治理,注重貧困地區內生動力提升,不斷夯實鄉村振興的基礎。
二、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在具體的精準脫貧攻堅工作中,還存在許多問題,以隴縣為例,作為作為國家級貧困縣,脫貧攻堅既是鄉村振興的“攔路虎”,也是“主戰場”。但農村發展不充分、城鄉發展不平衡仍很明顯,具體表現在。
1.農村基礎設施還存在薄弱環節。農村基礎設施還存有短板,如有些偏遠鄉鎮通訊信號還存有盲區,寬帶網絡覆蓋到戶比例還不高。同時,部分已脫貧戶還存在較高返貧風險。
2.貧困村集體收入仍是短板。部分偏遠村因缺資源、無資產,集體招商無資源、創收無門路、收入無著落。
3.產業發展市場化程度偏低。鄉村發展定位不明確,配套扶持政策針對性不強,市場主體帶動作用差距大,“合作社+村委會+貧困戶”合作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不清晰。縣級層面統籌謀劃產業不夠,鄉村各自為戰,土地沒有有效流轉集中,產業發展“雜亂弱”;多數市場主體、合作社尚處于發展初期,沒有帶動能力,完全靠政府扶持運轉,貧困戶預期收益存在不確定性。
4.鄉村環境面貌“臟亂差”還有存在。目前,除少數美麗鄉村示范村略好外,很多村存在“臟亂差”現象,村民尚未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雜物亂堆亂放,垃圾隨意丟棄,精準扶貧對農村環境面貌的改造成效還不明顯。
5.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相對滯后。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嚴重,支持扶貧、參與扶貧、感恩扶貧的意識不強,農村傳統道德禮儀流失,“勤勞致富光榮、懶惰致貧可恥”的風氣尚未形成,精準扶貧對貧困群眾思想的改造和提升成效不明顯。
三、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措施與構想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必須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互動共進。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1.夯實基礎設施,加強基礎保障,助力鄉村振興
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滯后是農村發展的短板。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需要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社會保障制度等系統性工程全面推進,脫貧攻堅不能為脫貧而脫貧,而是要把鄉村振興統籌融合起來,系統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化建設、社會保障制度等,綜合施策、形成合力。
要借助脫貧攻堅政策機遇,著力加強農村道路、飲水、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重視抓好以改水、改廁和垃圾、污水處理等為重點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面提升農村村容村貌和生活環境。全力推進農村住房建設與危房改造工作,提高貧困群眾生活質量。
深入推進農村飲水鞏固提升工程、小型水利灌溉工程、水生態治理工程,消除農村水體污染。全力實施暢通工程,暢通交通最后“一公里”,實現人行便道“院院通”,村民上街、串門“晴天不揚灰、雨天不濕鞋”。
進一步整合財力、加大投入,逐步完善農村的教育、醫療、養老、低保殘疾救助等社會保障制度,加強基層衛生事業發展,加快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建設,逐步提高基礎養老金及高齡老年人生活補貼標準,切實提高農村居民社會保障水平。
2.發展富民產業,引導脫貧致富,支撐鄉村振興
要緊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結合貧困村實際和貧困戶需求,發展比較優勢明顯的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游則游、宜商則商,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旅游農業、體驗農業。要結合地域農產品特點,培育和引進綠色工業,推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鼓勵引導企業特別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參與產業扶貧,對參與扶貧的企業在資金扶持、貸款貼息、土地流轉、基地建設、職業培訓等方面給予重點傾斜。讓貧困地區既有產業,又有就業,共享產業升級和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引導貧困群眾加入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社會化服務組織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貧困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3.發展先進文化,強化內生動力,推動鄉村振興
農村貧困群眾底子薄,在幫助其發展產業時提供資金支持無可厚非,但單純的依靠輸血進行資金幫扶,解決了一時的生活之需,并不能完全解決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因此扶貧更要扶志。一要用先進文化扶志。要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強化感恩教育和廉恥教育,鼓勵引導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主動參與扶貧具體事項,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過上美好生活。二要用傳統文化修德。堅持深入開展農村移風易俗工作,引導群眾自覺抵制婚喪嫁娶大操大辦、高價彩禮、盲目攀比和不健康的人情消費等陳規陋習,著力培育文明鄉風、淳樸民風和優良家風。三要以新民風建設為抓手,持續開展道德評議、移風易俗、文化傳播、文明創建、誠信建設、依法治理六大活動,全面提升群眾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
4.健全治理體系,加強社會治理,維護鄉村振新
要以自治為基礎,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完善基層民主制度,強化村務公開,完善村規民約,健全一事一議制度。以法治為保障,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構建村級治理工作機制,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矛盾糾紛機制。要創新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生態和社會管理制度, 著力提升服務水平和管理能力。要堅持以德治為引領,堅持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統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全面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促進鄉村長治久安與文明和諧。
5.堅持綠色發展,轉變發展理念,走綠色振興之路
在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雙重攻堅戰的路上,要繼續推動綠色減貧實踐,在農村形成綠色減貧、綠色發展的總體氛圍,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加大標準化養殖場創建力度,打造農牧結合、種養平衡、生態循環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綜合推進畜禽糞便還田、秸稈綜合利用、等試點,全程推進清潔生產和污染防治。通過生態保護和建設,不斷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通過生態產業發展增加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不斷提升脫貧質量;通過生態補償、資產收益,提升綠色資產價值,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6.加強黨建支撐,打造戰斗堡壘,引領鄉村振興
不斷夯實的黨建基礎,才能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障。一是要以增強政治功能、提升服務功能為重點,扎實推進村級“兩委”換屆選舉,選優配強以村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班子,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想方設法吸引高校畢業生、農民工、機關企事業單位優秀黨員干部到村任職,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成堅強戰斗堡壘。統籌選派一批干部到鄉村擔任第一書記、扶貧攻堅負責人,服務鄉村振興計劃。二是堅持以基層黨建為引領,推進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全面提升村級治理能力和水平。健全村務公開、黨務公開,規范完善村規民約,建立健全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三是以2018年脫貧攻堅作風建設年為契機,全面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把開展掃黑除惡與懲治農村“微腐敗”結合起來,依法查處在惠農政策落實方面以權謀私、弄虛作假、貪污侵占等違紀違法問題,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推動形成上下一心、干群合力實施鄉村振興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