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
一、遙遠的傳說——鮮卑民族的淵源
鮮卑族是繼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興起于大興安嶺地區,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游牧民族。《魏書》記載了鮮卑族最初的歷史淵源,“昔皇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雖然《序紀》把鮮卑祖先追溯為黃帝的少子昌意,并強調其遠祖在堯舜時候便入仕為官,但這種表述更像是一種傳說,是后來北魏王朝統治者出于政治上的考量,為強調自身華夏正統而刻意附會而已。
鮮卑族真正的形成、發展歷史,《后漢書·鮮卑傳》的記載較為可信,鮮卑起源于我國北方的“東胡族”。秦漢之際,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打敗,分為兩部。分別退保今天黑龍江、嫩江流域大興安嶺地區,于是這兩部分別以烏桓和鮮卑[1]兩處山名作為族名,形成烏桓族和鮮卑族,之后較長時間一直受匈奴的奴役,向匈奴進貢,大鮮卑山時期是鮮卑族的起源階段。
東漢光武帝(公元前5年-57年)時,匈奴分裂為北匈奴與南匈奴。南北匈奴之間相互攻伐,內耗嚴重,而東漢政府采取聯絡鮮卑,孤立和打擊北匈奴的政策。由此契機,鮮卑趁勢發展起來。后鮮卑部眾離開鮮卑山,向西南遷移,到了“大澤”,即今天的呼倫湖[2]。公元46年,烏桓被漢朝招撫,大部分遷居太原關內。原居住地則被鮮卑族占據,沒有南遷的烏恒人也歸附了鮮卑。公元91年,受到東漢和南匈奴打擊的北匈奴也被迫遷往中亞,鮮卑族趁機占據蒙古草原(今內蒙古河套及大青山一帶),許多沒有西遷的匈奴余眾,也加入鮮卑,成為鮮卑族的一部分,至此鮮卑一舉成為北方霸主。
東漢后期,鮮卑族出現一位富有謀略的首領名檀石槐,他執法嚴峻,處事公正,各部落均比較信服,以他為中心,建立一個大聯盟,聯盟兵強馬壯,向南掠奪東漢,向北抗拒丁零,向東擊退扶余,向西進擊烏孫,東西達一萬四千余里,南北達七千余里。困于遼闊的統治地區,檀石槐將聯盟控制的地區劃分為東、中、西三部[3],每部各置大人統領。而我們下文要論述的拓跋部便屬于鮮卑中部的一支。檀石槐死后,鮮卑陷入分裂。三世紀前葉,西部鮮卑諸部相繼反叛,鮮卑首領軻比能短暫統一東部和中部鮮卑。在魏晉南北朝時,鮮卑逐漸分為清晰的三部,一是東部的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等;二是中部的拓跋部;三是西部的吐谷渾部等。
東晉十六國時期,東晉政權僅能控制江南地區,而我國北方和西南地區則先后由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建立了二十多個地方政權,其中鮮卑各部族尤其活躍,所建政權為數最多,持續最久。分別為慕容氏的前燕、后燕、西燕和南燕,乞伏氏的西秦,禿發氏的南涼,吐谷渾氏的吐谷渾國,拓跋氏的代國、北魏、東魏和西魏,宇文氏北周以及鮮卑化的高氏北齊,先后持續近三個世紀。當然,他們建立的北魏政權鮮卑各部在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建立了諸多國家。其中慕容部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和南燕、乞伏部建立西秦、禿發部建立南涼、吐谷渾部在今甘南、四川西北及青海等地區建立吐谷渾國、宇文部建立北周等。但鮮卑族的這些部落和政權之中最璀璨奪目的還是拓跋鮮卑這一支,拓踐部建立代國,在此基礎上建立北魏,兼并其他鮮卑諸部統一北方。享國148年,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北魏上承魏晉,下啟隋唐,雖然只統一了中國北方,但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正統王朝。
二、盛樂時期的“代”國——拓跋鮮卑的崛起
盛樂,位于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之北的和林格爾土城子遺址,為盛樂城遺址。拓跋鮮卑從東北大興安嶺逐步遷居至盛樂,并在此建立代國和北魏,盛衰延續長達將近300年。北魏滅亡后,盛樂城仍作為邊塞重鎮延續使用時間長達一千多年,明清以后才逐漸荒廢。
公元220年,被后來北魏政權追謚為“北魏始祖”的拓跋力微繼位。他平息了拓跋部內亂,將統治中心東遷移至盛樂,拓跋鮮卑各部都來歸服,于是建立了一個以盛樂為中心的拓跋鮮卑族的部落聯盟。但此時的聯盟并非一個獨立的政權,如《魏書》中所述,拓跋鮮卑禮制淳樸,沒有自己的文字,以語言為約束,沒有監獄和刑罰,成員違反習俗或禁忌的,由各部氏族首領商議處置。可見,此時的拓跋部仍然停留在原始氏族社會的歷史階段。
公元277年,拓跋力微病逝,在他死后三十余年,拓跋鮮卑又出現短暫的分裂和內亂,直至繼任者拓跋猗盧重新統一各部,四處征戰,擴充疆土,于公元315年自稱為“代王”,以盛樂為北都,以平成為南部,建立“代”政權。此時的“代”政權,代政權和十六國時期其他游牧部落在中原建立的政權相比,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國家,更像是一個部落聯盟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政權國家。拓跋猗盧稱“代王”的第二年,便在統治集團內部的變亂和相互傾軋中被殺,拓跋鮮卑前后又持續了二十余年混亂,直到拓跋什翼犍繼位,內部變亂才最終結束。什翼犍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繼位后,將拓跋鮮卑進行一定程度的漢化改革[4]。經過多年勵精圖治,代政權重新穩定下來,此時的代政權屬于鼎盛時期,部眾達到數十萬人。但其后期和強大的割據政權“前秦”的發生戰爭并失敗,又受到高車部落的侵擾,最終什翼犍被殺,代政權滅亡,此時的中國被前秦的苻堅短暫的統一起來。
公元386年,也是代政權滅亡后第十年,前秦政權在淝水之戰后覆滅,由苻堅統一起來的北方重新分裂,拓跋珪乘機東山再起,重新即代王位,后改為魏王,定都盛樂。他對內勵精圖治,實行一系列改革(拓跋珪改革),推動鮮卑政權進入封建社會;對外擊敗賀蘭、鐵弗、高車、柔然等草原諸部,并與后燕、后秦爭霸于中原。公元398年,拓跋珪確定國號為“魏”[5],將國都從盛樂城遷到平城,即皇帝位,便是北魏道武帝。從此拓跋鮮卑入主中原,北魏政權逐漸發展為南北朝時期代表中國北方的王朝。
三、平城和洛陽時代——北魏政權的鼎盛與消亡
平城,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其東連太行山,西接黃河,北靠蒙古高原,南望晉陽大地,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處。平城是北魏中期都城,從北魏道武帝拓跋圭于公元398年遷都至此,至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共建都于此97年,前后經歷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共六位皇帝,成為當時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拓跋鮮卑從塞外游牧政權邁向中原王朝的重要標志。
遷都平城的北魏王朝,雖然統治者仍是拓跋氏,然而政權性質已經發生了根本轉變。與盛樂時代拓跋氏政權相比較,新建立的北魏王朝政治面貌煥然一新,不僅在都城建制、政治制度等方面具有鮮明的中原王朝政治文化特征[6],還大力推崇儒學、爭奪中華正統則為北魏王朝塑造了中原王朝模式的政治靈魂和文化精神。平城時代的北魏,真正實現了由塞外草原游牧政權到中原王朝、從邊疆屬國政權到皇權國家的華麗轉身。
從公元493年,孝文帝遷都到洛陽,作為新的統治中心,至公元534年,北魏被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洛陽作為北魏都城前后四十余年。經過孝文帝改革后,全國戶數已達五百余萬,農業、手工業、商業、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都有顯著的發展。《洛陽伽藍記》稱北魏后期百姓殷富,年登俗樂,衣食粗得保障。洛陽也成為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和世界歷史上面積最大的都城,也是鮮卑族漢化、多民族融合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更是見證了北魏王朝從繁華走向謝幕的最后舞臺。
縱觀歷史上的各個王朝的發展軌跡,大多政權開創者都是起家于鄉野,對社會弊病及民間疾苦深有體會,他們當政后能吸取前朝的教訓,施政頗能針對時弊,順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緊隨其后的繼任者也能很好的延續之前的一些列方針政策,所以王朝或政權很快能達到“中興”的局面。而中后期的統治者,自小生活在宮城之內,不了解社會現實和民生疾苦,生活日趨腐化,甚至昏庸和殘暴,導致的結果是政權政治黑暗,經濟倒退,社會矛盾也越發尖銳,從而引起百姓的不滿,待到合適契機便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并將其推翻,北魏的發展也是如此。
北魏開創者道武帝拓跋珪雄才大略,對內勵精圖治,實行一系列改革,對外擊敗高車、柔然等草原諸部,與后燕、后秦爭霸于中原。后繼統治者明元帝拓跋嗣也能上承拓跋珪文治武功,下啟太武帝拓跋燾一統北方。太武帝拓跋燾雄才大略,威服四方。文成帝拓跋濬和獻文帝拓跋弘也都對百姓實行懷柔統治,安撫遠近內外民眾。正是前幾代帝王的苦心經營,才有了孝文帝元宏在位時期的鼎盛。但之后的統治者宣武帝元恪后期篤信佛教,外戚專權,朝政日趨黑暗。孝明帝元詡在位期間母后胡氏擅權亂政,大失人心,朝廷土崩瓦解。最后兩代皇帝孝莊帝元子更是攸和孝武帝元修更是淪落為傀儡皇帝,最終被手下權臣殺死。
北魏政權最終在公元534年被分裂為東魏、西魏兩個割據小政權,這種割據并未沒維持多久,550年,東魏權臣高洋廢掉皇帝,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北齊政權。緊接著557年,西魏皇帝拓跋廓被迫將帝位“禪讓”給權臣宇文覺,建立了北周政權,元魏(拓跋魏)正式滅亡。拓跋鮮卑民族也因建立政權后,部落大都解體,人民多轉向定居農業生產,隨著封建化進程的加深,跟隨者北魏統治者的一些列漢化改革,逐漸同各民族的融合。到了隋唐時期,拓跋鮮卑作為民族實體和政權實體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漸消亡。
注釋:
[1]1980年7月,內蒙古考古工作者在調查中發現了“嘎仙洞”,該洞位于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深山的山崖上,洞中遺留的石刻銘文與《魏書》記載基本相同,從而證明嘎仙洞就是歷史上記載的鮮卑石室。嘎仙洞面積近3000平方米,洞頂最高20余米,同時洞中還有小洞。至今已有1560多年的歷史,是鮮卑族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物。
[2]呼倫湖,又名達賚湖、呼倫池,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草原西部的新巴爾虎右旗境內,為北方數千里之內唯一的大澤,水域寬廣,以夏秋流量最大,兩岸有沼澤濕地分布,水草條件好,為優良的天然牧場。
[3]東部大致范圍為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向東到今遼寧省全域;在漢桓帝時,東部鮮卑各部統一于檀石槐軍事部落大聯盟。柯比能死后,鮮卑各部開始互相攻伐,空前強大的東部鮮卑瓦解成為宇文、慕容、段等新部族。
中部大致為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向西到今張家口市境內;拓踐鮮卑由中部鮮卑轉化發展而來。
西部從今張家口往西一直到甘肅敦煌附近,包括今青海、甘肅、內蒙古河套地區的這部分鮮卑部落。主要以禿發部為代表的河西鮮卑、乞伏部為代表的隴西鮮卑和吐谷渾部為主。
[4]制定法律,強化集權,同時開始嘗試模仿晉朝政權設置百官,啟用漢族士大夫為官,比如漢人燕鳳為長史、徐謙為郎中令等。
[5]為別于此前的曹魏政權,此時都城較之曹魏的都城洛陽偏北,建立時間也較晚,故后代歷史均稱為北魏或后魏,又因其皇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別稱拓跋魏、元魏。但本文還是以認知度更高的北魏代指。
[6]在大同都城建設方面,道武帝時期,著力營建權力的中心西宮,太武帝時期,隨著太子監國制度的確立,增建了新的政治中心東宮,孝文帝時期,由于孝文帝傾慕漢地文化,為此時的宮室布局不合禮制,在宮城的中部建造起以太極殿為中心的宮城和舉行朝會、祭祀、慶賞等大典的“名堂”等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