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朝霞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重要舉措,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為此,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把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作為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重要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要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支持主產區依托縣域形成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盡可能把產業鏈留在縣域,充分發揮鄉村資源、生態和文化優勢,發展適應城鄉居民需要的休閑旅游、餐飲民宿、文化體驗、健康養生、養老服務等產業。據調查,目前全國集體經濟組織資產狀況不容樂觀,截至2017年6月底,全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賬面資產總額(不含西藏)2.86萬億元,村均僅493.6萬元,全國仍有一半以上的村沒有經營性收入,經營性收入不足10萬元的約有18.7萬個村,占總數的31.72%。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安徽各地正在嚴守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的前提下,積極進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路徑。本課題立足繁昌本地實際,以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契機,充分考察本縣各鎮各村發展集體經濟的優勢、劣勢,試圖找出適合其發展的路徑和模式,調動農民群眾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繁昌縣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
繁昌縣根據《關于堅持和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通知》(中組發〔2018〕18號)、《關于做好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近期幾項重點工作的通知》(皖組電明字〔2019〕7號)等文件精神,堅持以農村綜合改革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為突破口,增強全縣全部村級經濟組織帶動能力,把幫扶人口嵌入集體經濟組織,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
2017年以來,繁昌縣謀實策、出實招,抓點帶面促整體,按照“五個一”的基本要求,即每個村健全一個具有發展活力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培育一個帶動集體經濟發展的經營主體,培植一個以上可持續增收的集體經濟項目,建立一套激勵集體經濟發展的靈活機制,建成健全一套規范集體經濟健康發展的管理辦法。六個鎮一個經開區的74個村完成了清產核資,成立合作社實現全覆蓋。大力推行物業租賃型、資產盤活型、資源利用型、服務創收型和產業帶動型五個經營模式。大力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出臺《關于改善生產經營條件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指導意見》、《繁昌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等政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順利通過省級驗收。圍繞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體化”、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化”、農村集體資產經營“市場化”,積極推進“三變”改革,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改革全面深化,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基層黨組織服務能力不斷增強,摸索出一條可推廣可復制的集體、農戶“雙受益”之路。2018年繁昌縣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5300余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350余萬元,非經營性收入達4900余萬元。
二、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面臨瓶頸制約
繁昌縣雖然在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實踐中也遇到一些矛盾和問題。
1.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全縣各鎮各村集體經濟發展很不均衡,峨山鎮整體發展狀況較好,荻港鎮培育了50萬元以上收入的強村一個。大部分村社的集體經濟發展情況并不容樂觀。表一數據顯示,經營性收入在5萬元以下的村社有55個,占總村數的74.32%;5-30萬元的村社數有18個,占24.32%;30萬元以上的村數只有1個,占1.35%。
2.增收難度加大,發展后勁不強。近郊等區位較好的村,依靠工業園區,通過承包經營、租賃經營、股份制合作等多渠道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源,像峨山鎮;而遠郊、山區等靠自然資源開發的村,像平鋪鎮的部分村,隨著對生態自然要求的進一步提高,收入來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縮,增收后勁不足、收入來源變窄。
3.村干部心存疑慮,缺乏開拓進取精神。有的村干部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認識不到位,對發展村級集體企業并不看好,片面認為,“村干部回頭搞集體企業,一無精力、二無能力、三無財力,力不從心,不合時宜。”缺乏敢想敢做敢為的勇氣和魄力,缺少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4.發展起步難,跨越門檻高。隨著各金融部門風險意識不斷加強,貸款審批權限上收,村級靠貸款創辦集體項目的難度越來越大,一些集體經濟薄弱村創辦集體經濟項目的門檻被抬高,與先進村的差距也隨之越拉越大。
三、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促進鄉村振興的思路
繁昌縣探索出一條按照以村為主導集體所有、以市場為導向因村施策的發展模式。因地制宜,摸清家底,深度挖掘集體經濟發展潛在優勢,用活集體資產,制定扶持政策,廣借外力拓寬集體經濟發展路子,壓實責任加快集體經濟發展步伐,激活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要素,有效提高集體經濟發展各類財政資金,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確保集體資金、資產、資源保值增值,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1.整合資源優勢,利用農村土地發展
繁昌縣屬于鄰江丘陵,村莊分布在沿江平原、山區等,村與村之間條件千差萬別。發展農村經濟,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合理有效地利用當地農村資源,把資源優勢切實轉化為產業優勢,不斷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根據調研,各村依托自身資源優勢,租賃集體資源是發展村集體經濟的主要方式之一。對未承包到戶的土地、山場、“四荒地”、園地、水面等集體資源,由村集體集中直接開發或公開競標的方式轉讓、出租,發揮資源效益,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或以采取土地反租倒包、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等形式推行農戶土地經營權流轉,通過村集體進行資源整合提升發包的方式,進一步提高土地效益,增加集體收入。
城郊接合部、中心鎮村探索“集體+物業”模式,大力發展物業經濟。對閑置的村辦公用房、校舍、舊廠房等場所,進行更新改造出租,提高存量資產利用率,增加村集體資本經營收益。結合美好鄉村建設、農村環境衛生治理、村莊整治和河道疏浚等,開發利用集體水土資源。成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在依法、自愿、有償、規范的前提下,集中連片流轉土地,加強服務、指導,增加集體收入。
隨著電子商務發展,探索以縣(市、區)、鎮為單位,聯合電商或物流企業,以村(社區)公共中心為節點,打造遍布縣(鎮)的銷售、物流網絡,有效降低企業進入農村市場的成本。村集體也可以通過利潤分成、場地租賃費、廣告墻(欄)租賃費等形式獲得收益。
2.盤活資金優勢,利用工業帶動發展
繁昌縣基于發達的工業基礎現狀,村集體經濟組織以集體所有的非農建設用地使用權入股、聯營,與其他投資者共同興辦企業,增加村集體經濟收益。鼓勵支持集體經濟薄弱村到城鎮發展集體經濟,從非農建設用地指標中,安排一部分作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專用指標,給集體經濟薄弱村一定指標的非農建設用地,以低價位在區位較好的城鎮規劃區內落實地塊建設工商用房,以獲取穩定的租金收入。
針對集體經濟較好的村,積極探索“村委會+鎮級企業”發展模式。由縣、鎮級層面協調,選擇社會誠信度高、經濟實力雄厚的企業,采取“入股分紅”的合作模式,凝聚鎮級力量,增強空殼村、薄弱村的自我“造血”功能,進一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3.依托項目優勢,利用特色產業發展
村集體根據地理位置、產業結構布局,確定適宜本村發展的特色產業,形成“一村一品” “一村多品”產業格局,結合《繁昌縣縣域村莊布點規劃(2016-2020年)》《繁昌縣“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等產業規劃,把握近郊和邊遠農村自身特點,以國家、省、市、縣多層級農業產業項目為契機,挖掘潛力,優化結構,采取生態農業、稻漁綜合種養、林下經濟等模式,發展芡實、茶葉、蔬菜、中藥材等特色經濟作物種植。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設施農業、品牌農業和生態循環農業,形成規模優勢。如,繁陽鎮缸窯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與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同福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擁福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三方共同出資組建繁榮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三方分別占股25%、51%、24%,主要發展生態稻蝦共生循環農業項目,生產無公害綠色有機大米和小龍蝦,首年盈利收入達200余萬元。
支持特色農產品加工環節延伸,拓寬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渠道。在特色農業發展基礎比較好的地區,針對農產品銷售難題,探索“集體+電商”模式,利用電商平臺,發展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將周邊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民個人的水果、蔬菜、草藥、花卉等特色農產品匯集到電商平臺,由集體組織專人經營管理,收取一定比例費用支持村級集體經濟。
4.發揮服務優勢,利用鄉村旅游發展
在土地、林地、灘涂、水面等資源優勢村,以集體經濟組織為主導把農民有序、合理地組織起來,通過“集體+生產服務”模式,大力發展生產服務型經濟,村集體以提供統一管理、有償服務等形式,領辦創辦各類服務實體,為農民提供技術、信息、物資、流通、倉儲等服務,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或企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等有償服務,增加集體經營收入。
在自然風光優美、旅游資源豐富的村落,結合繁昌縣旅游發展,以總體定位為“山水休閑、生態農業、古跡探訪”,探索“集體+旅游”模式,村集體為主導,大力開發特色旅游資源,發展休閑農業、觀光旅游、體驗旅游等。圍繞推進省級“江南慢谷”旅游度假區、五華山旅游景區,結合農業觀光、采摘園以及美麗鄉村建設,打造精品旅游線路、特色旅游產品。利用本地自然、文化和生態資源,引導農民盤活閑置房屋資產,發展民俗景點、文化客棧、農家樂等鄉村旅游服務,積極推進旅游配套設施建設,通過發展餐飲、住宿、停車場、文化體育、休閑觀光等服務項目,增加股份經濟或經濟合作社及成員收入。
5.擴大政策優勢,利用集體抱團發展
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給予極大的扶持,尤其是對山區集體經濟基礎較差的村,更應加大扶持力度,采取“扶兩頭,帶中間”的辦法,助推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
調研中發現,部分村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自然稟賦較差、民眾購買力低等原因,集體經濟收入不理想。“無錢辦事”成為不少村級組織面臨的最大難題,這不僅影響到村實事工程的實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村黨組織的號召力、戰斗力。通過“抱團”投資服務設施,瞄準市場享“紅利”;“抱團”發展種養業,促進傳統項目增收等方式。集中資產優勢,推動集體經濟發展。既能拓寬發展范圍,又可降低經營過程中面臨的風險,由分散經營到“抱團”發展的轉變,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探索出一條新路子。
總之,繁昌縣按照“一縣一總規、一鎮一規劃、一村一計劃”的原則,依托本縣“三變”改革試點縣的契機,著力推進“體制帶動、產業拉動、組織推動”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運行機制,使農村集體資產由“人人表面擁有、實際一份沒有”轉變為“集體真正所有、農戶按股占有”,努力探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鄉村振興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