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黨工作的重點和關鍵,要將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點,意識到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并在鄉村振興戰略之中,充分挖掘和發揮文化引領作用,如:紅色文化資源、鄉賢文化資源等,促進和推動鄉村建設,開拓與時代要求相契合的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文化引領
在我黨“五位一體”、“四個全面”的總體戰略布局之下,要重視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和深化,充分挖掘和提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元素,搶占農村文化陣地,用堅定的文化自信,促進鄉村振興和繁榮興盛,加速農業農村現代化,補齊農村文化建設短板,使農村群眾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沐浴下走向繁榮興盛之路。
一、鄉村振興戰略的四大關鍵點分析
1.明確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在鄉村振興戰略之中,要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為戰略目標,充分關注我國農業農村的短板,要將現代化理念、機制、要素融入到農業農村的各個環節之中,各主體要投入全部精力進行農業農村的生產生活治理、生態文化建設之中,力爭到2050年實現我國農業農村和非農業與城鎮的同步現代化。
2.落實總體要求。鄉村振興戰略是基于新農村建設的更高戰略層次,也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到新階段的總體要求,要促進農業農村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使農業農村產業更具有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要增強鄉村文化自信,在創造宜居良好生態環境的同時加強農業農村治理,形成鄉村民主自治、法治、德治的新體系,使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3.把握關鍵要素。鄉村振興戰略要充分把握“人、地、錢”的關鍵要素,并以“人”為第一關鍵要素,要推進人口流失嚴重的村落的轉移,對具有宜居生態和產業發展前景的鄉村進行發展,通過各種有效舉措凝聚鄉村人氣,培育和形成精明強干的農業農村隊伍,通過多樣化的培訓方式生成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使農業農村與城鎮居民一道踏入富裕文明的現代化生活。同時,就鄉村振興的“地”的要素而言,要通過制度體系的不斷完善和改進,實現農業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并加強農業農村產業與科技的鏈接和整合,提高農業農村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和開發,為農民帶來真實的、看得見的收益。就鄉村振興戰略的“錢”的要素而言,要大力支持和鼓勵農業農村產業建設,不僅要加大政府財政投入,還要積極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到農業農村產業之中,使農業農村產業現代化發展融資渠道多樣化,并將資金、公共資源配置優先向“三農”傾斜,提高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和效率。
4.關注瓶頸難題。在鄉村振興戰略之中,要充分關注農業農村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意識到農業農村發展的薄弱環節和瓶頸難題,如:城鄉差距較大;農業供給質量偏低;缺乏增長后勁;自我成長和發展的動力缺失等。
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文化引領實現路徑探索
1.挖掘和利用傳統文化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提取鄉村發展中生根發芽的優秀傳統文化,提倡“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的講公德、重私德的傳統文化氛圍,鼓勵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和善友愛鄉村文化,尤其是在當前多元文化沖擊的背景下,要保有和倡導敬老尊賢、守望相助的傳統文化理念,通過各種渠道弘揚和發揮傳統文化,重拾鄉村傳統文化,更好地凝聚人心,激發農村的活力和生命力,避免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蝕和干擾,推進鄉村農業生產和文化教育。
2.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元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廣大鄉村地區長年積淀而成的精神寶庫,在綿亙千年的悠久文化歷史長河之中,不同類型、不同地域特色的戲曲舞蹈、神話傳說、手工技藝、中醫典藏都集聚了鄉村文化精髓,如:葉雕、烙畫、高粱畫、草編等,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突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元化價值,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化和推進添加助力。具體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元價值體現在以下方面:內蘊鄉村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理念。在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中,積淀生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底蘊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精忠報國的勇氣和擔當;舍小家為大家的愛國情懷;見賢思齊的高尚境界;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寶貴文化遺產。繁榮農村文化市場,豐富農村文化業態。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較好地豐富的農業文化業態,體現出不可小覷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價值。如:鄉村特色旅游產業就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生產力,不僅實現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而且促進了當地的經濟開發,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鄉村非物質遺產文化品牌。
3.挖掘鄉賢文化,促進鄉村振興
在鄉村振興戰略之中,還要大力挖掘和開發鄉賢文化,要結合鄉村當地的文化特色和風格,利用鄉賢文化教化鄉里、涵育鄉風文明,彰顯鄉賢文化獨立的個性特點,體現其獨特的地域性、人本性、親善性和現實性,推進鄉村振興和繁榮。
(1)培育新鄉賢文化發展的土壤。要不斷豐富和變化工作形式,觸發農民的鄉情,激發人們對鄉賢文化的認同感,轉變鄉賢的“客體”觀念,增進鄉賢主體意識,形成尊重鄉賢、重視鄉賢、愛護鄉賢、信任鄉賢的文化氛圍和環境,突破傳統的鄉賢界定范疇,廣開言路,吸納對鄉村振興有利的人才,采集鄉賢信息,提供生活工作環境和其他優惠政策,使之投入到鄉村振興之中。
(2)創新鄉賢文化內容和形式。要不斷創新鄉賢文化的內容的形式,搭建鄉賢文化傳播平臺,合理配置鄉村生態資源、獨特文化資源和閑置的勞動力資源,創新鄉賢文化傳播的服務方式,使之成為鄉風文明的“安全閥”和“助推器”。例如:編印極具鄉村特色的鄉土教材、鄉賢榜、英才錄;鄉賢遺產保護;鄉賢家規家訓;鄉賢文化研討交流會等,向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絕的精神動力和支撐,充分挖掘和發揮鄉賢文化的巨大潛能。
(3)完善激勵機制。要通過適宜的激勵機制鼓勵更多的鄉賢參與鄉村振興戰略,調動和激發鄉賢的積極性和熱情,并通過媒體宣傳大力弘揚新鄉賢精神文化,以新鄉賢典型事跡、新鄉賢的嘉言懿行垂范鄉里,較好地涵育文明鄉風,實現對農村群眾的感染,讓新鄉賢文化深入人心。
4.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鄉村文化新風尚
要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農業農村生活生產各個層面,在生態農村治理的建設過程中突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政府要通過合理有效的引導,吸引廣大農村群眾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形式,并通過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如:新農村建設帶頭人、環境衛生模范戶、遵紀守法光榮戶、鄰里和睦文明戶、孝順父母好兒媳、勤勞致富好家庭等,利用這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的模范人物、先進典型,實現對農村群眾的精神引領和人格感染。
(1)完善制度。要建立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引領鄉村文化振興的制度體系,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的民生制度構建,打通農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利益訴求路徑,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精神理念的制度化表達,反映我黨意識形態建設的基本價值訴求,并與農民的相關民生相鏈接,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精準扶貧策略;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政策;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等,在農村民生各個領域傳遞社會公正、平等的價值理念,不斷夯實農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利益基礎,使之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制度保障,更好地建設美麗、富裕、健康、和諧、文明的新農村。同時,農村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明顯不足,不健康、庸俗的娛樂理念和方式導致農民文化生活貧乏、混亂無序,對鄉村熟人社會文化傳統產生極大的沖擊和挑戰,如:落后愚昧的封建迷信;非法宗教活動等,它們與農民生活的實際利益相悖離,在農民群體中蔓延和滲透,農民難以清醒地認識其危害性和異化本質。
(2)培育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個性化農民主體。鄉村文化要以農民為承載主體,面對農民群體內部社會分化、傳統鄉村價值理念式微的現象,要提升農民的思想文化素養,培育具有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個性化農民主體,使之具有創造力、生產發展適應力和市場競爭力,突破社會圖式和個人特性的限制,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成為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
(3)營造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準則的和諧鄉村關系。在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之中,農民的日常交往是滲透在日常生活中的關鍵部分,要加強農村組織建設,培養和維系農民的集體意識,通過創建農民致富協會、種地能手協會、新型婦女組織、合作社組織等,吸納獨立、分散的農民個體,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農民集體之中,增強農民的社會責任感和歸屬感。同時,還可以通過公民道德建設,培養互助、友善、誠信的和諧農村社會關系,推進鄉村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和融入到鄉風民俗之中。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戰略要盡快補足鄉村地區文化事業發展的短板,挖掘傳統文化、新鄉賢文化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融入和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文化引領作用和影響,促進鄉村經濟的轉型和振興。
參考文獻:
[1]王燕.鄉村振興戰略下的文化創新[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9)
[2]朱啟臻.建設美麗鄉村 夯實鄉村振興之基[J].農民科技培訓,2018(01)
[3]彭建濤.臨泉縣美好鄉村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03)
[4]姜文來.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提供指南——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特征研究[J].中國合作經濟,2018(01)
[5]桂華.鄉村振興要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J].農村工作通訊,2018(04)
[6]郎友興.鄉村振興戰略“三問”[J].浙江經濟,2018(06)
作者簡介:
閆玲(1982--)女,漢族,新疆阜康人,現在中共阜康市委員會黨校就職,助理講師,本科,研究方向:黨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