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高度,對全面依法治國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提出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勾畫了法治中國建設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在此背景下,全國各地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工作,進一步提高依法執政、依法行政能力,探索共同推進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基層治理道路。四川省宜賓市敘州區也積極推進、全面深化敘州區依法治區工作。筆者深入調查敘州區依法治區5年多來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尋找問題差距,并提出建設性建議。
一、敘州區依法治區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1.完善制度設計,法治信仰逐漸樹立
2014年2月,宜賓縣(備注:宜賓縣2018年7月經國務院審批正式更為為敘州區)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第一副組長的依法治縣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于縣委內,全面深化宜賓縣依法治縣工作。同年,縣委出臺《關于貫徹落實<四川省依法治省綱要>深入推進依法治縣建設法治宜賓縣的實施意見》;2015年,中國共產黨宜賓縣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宜賓縣委關于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入推進依法治縣的決定》;2016年,宜賓縣依法治縣領導小組印發《關于充分發揮領導干部“關鍵少數”作用切實推動依法治縣不斷取得新成效的實施意見》;2017年,縣委、縣政府印發《宜賓縣法治宣傳教育第七個五年規劃(2016年—2020年)》和《宜賓縣法治政府建設實施方案(2017—2020年)》,扎實開展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學習教育。2014-2018年,區人大和區政協圍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大局確定監督議題,依法開展法律監督和民主監督;各鄉鎮人民政府、區級各部門、區屬企事業單位依法開展社會保障、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建設。
2.突出民本民生,法治思維漸成常態
全區黨群部門、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鄉鎮及村(社區)與相應的律師、法律工作者簽訂《常年法律顧問協議》。當前,全區90%以上的區級行政部門和24個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均聘請有專業法律顧問。全力推進社會治安立體防控體系建設,建成了區、鄉、村三級“雪亮工程”平臺,共安裝546個監控探頭,覆蓋管理全區124個村(社區)。大力開展公共安全監控視頻聯網共享應用工作,初步實現“雪亮工程”、城區天網、交警電子執法卡口等設備聯網應用。創新矛盾多元化解機制,制定了《宜賓縣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實施意見》和《宜賓縣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五項制度》等規范性文件,扎實開展“公調對接”試點建設。
3.創新普法載體,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七五”普法期間,敘州區以“法律十二進”暨八大基層示范創建活動為載體,將傳統的街頭宣傳、陣地宣傳與普法微電影、普法微信公眾號等新型普法宣傳相結合,進一步擴大了普法宣傳范圍,實現了普法對象全覆蓋;通過普法與法治實踐相結合,積極構建覆蓋城鄉居民的敘州區公共法律服務體系;通過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了“一小時法律服務圈”建設,為全區各界提供了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法治區創建存在的這些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歸納起來,有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原因:
1.主觀原因
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改革深化,少數領導干部對法治建設的重要性、長期性、復雜性的思想認識不夠。這些錯誤思想觀念也是導致一些群眾“信訪不信法”和“信上不信下”的根源之一,雖然區委和區政府有決定和實施方案,但具體落實到部門單位,缺乏扎實有效的措施。有的領導干部平時怠于學法,認為法律方面有法律機構把關,不需要親自學。從而導致有部分領導干部在化解涉法信訪問題時,不能熟練運用法律條款,甚至停留在擺平就是水平的認知上,嚴重影響全區法治化進程。有的領導認為法治建設道路漫長,僅靠一時是做不到的,中國從幾千年的封建思想轉為法治思想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下子就改變。因而不少領導等待觀望,掛在嘴上空喊口號,總認為法治建設之一的法治縣區創建工作,不像經濟建設、社會事業發展那樣勁頭大、政績來得快、沒有硬措施,可搞可不搞。機制不健全、隊伍不穩定就無形中存在了。
2.客觀原因
一是政府財力投入不夠。經過多個五年普法依法治縣實踐,全區法治縣創建多級工作網絡已基本建成,但因經費投入問題,網絡維護的問題日益凸顯,且經費投入不足,同時也導致建立的激勵機制形同虛設。
二是考核不力,機制不全。法治區創建既是相對集中,又是相對分散的。在全區實際工作中,一些鄉鎮、部門領導往往都錯誤地認為這是區司法局的事。區委雖制訂出臺了落實依法治區工作責任制的文件,明確了各鄉鎮、各部門、各單位在實施依法治區工作中的責任內容,但對確保工作責任落到實處的監督則相對弱化,效果不佳。有的黨委監督剛性不夠,有的人大監督渠道有限,有的社會監督流于形式,有的新聞媒體監督難以深入。
三、推進依法治區工作的對策建議
法治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治理方式,也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的明確要求。這給敘州區依法治區工作帶來了新機遇,也帶來了新難題,基于此,筆者建議。
1.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
一是要落實第一責任人責任。自覺履行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相關規定。
二是要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持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和完善權責清單制度,深化“放管服”,切實提升政務公開水平。
2.推進公正司法,維護公平正義
一是要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積極穩妥地推進司法體制改革,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偵查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權力。
二是要推進司法公開。進一步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和警務公開,善于運用網絡播報、微信公眾號播報等司法公開新途徑、新形式,真正讓司法“曬”在陽光下。三是要強化司法為民。下大力氣解決司法突出問題,落實司法便民利民措施,切實解決群眾打官司難、執行難的問題。
3.推進社會治理,保障公民權益
各級要正確處理“維穩”與“維權”的關系,準確研判維穩形勢,從法律層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經驗,運用法治方式把不穩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狀態。把打擊違法犯罪、維護人民權益、保障社會穩定有機統一起來,依法依規抓好社會治理創新,實現長治久安。
4.強化責任落實,保障依法治區
一是全面落實主體責任。各級各部門黨政主要負責人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區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對法治建設重要工作要親自部署、重大問題要親自過問、重點環節要親自協調、重要任務要親自督辦,把各項工作全面納入法治化軌道。
二是全面落實牽頭抓總責任。牽頭部門要及時將牽頭的依法治區工作分解落實到各責任單位,形成齊抓共管、分工負責的依法治區工作合力;建立健全聯席會議機制,搭建溝通協作平臺,確保依法治區工作有力有序推進。
三是全面落實考核評價責任。強化依法治區工作的督促檢查,對工作滯后、推進不力的鄉鎮或單位,列出問題清單,要求限期整改,整改情況作為衡量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全力確保依法治區工作取得實效。
總之,新時代,國家對憲法及部分法律法規進行修改完善,要求相關行政部門和司法機關要認真領會新憲法和法律法規的精神實質,切實做好相關工作銜接,切實做到貫徹執行和準確適用,確保新舊法律法規的平穩過渡與有效無縫銜接。要充分考慮到新舊法律法規變化對執法、司法工作的影響,從多層次、多角度進行深入地思考和探討,確保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切實維護憲法和法律法規的嚴肅性和權威性。由此可見,今后一段時期,依法治區為敘州區高質量發展提供高水平法治保障,必須要在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監督、依法管理水平的基礎上,下大力解決當前和今后工作中的突出問題,有效防止和及時整治部分干部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的現象;切實杜絕上訪群眾信訪不信法、非法上訪,土地、房屋征收中漫天要價等違法行為;嚴肅懲處鄉霸蠅貪、非法集資、網絡傳銷、破壞生態環境等損害群眾切實利益的問題,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工作再上新臺階,為全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作者簡介:
梁敏,宜賓市敘州區委黨校趙一曼研究中心教師。